上星期,香港資訊科技業界發生了不少大事。其中,包括由香港電腦學會主辦一連兩天在會展中心舉行的「香港國際電腦會議2025」。而星期五晚,同樣在會展中心亦舉辦了由特區政府每年一度頒發、旨在表揚本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發明成果的「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頒獎典禮。
文匯報
前文提到移居加拿大的三姨,近年退休後,在女兒悉心安排下,再次重臨香江,最開心的是,還有兩位可愛活潑的男孫(一個10歲、一個8歲)結伴同遊,一行4人,整個旅程充滿動力和歡笑聲。
文匯報
自小熱愛演戲的盧海鵬(鵬哥)未有因為從未做過男一而遺憾,「我喜歡做戲,要帶歡樂給觀眾,無論多少錢,我都做得好高興,否則我怎會扮那麼癲?當年1970年游水偷渡來港,1971年報考無綫訓練班,因年紀限制25歲,我27歲失望而回, 唯有做工廠會計、織布、畫花、做領班賺800多一個月。1973年,無綫訓練班忽然放寬年紀到35歲,我29歲快快報名,誰知1974年訓練班又回復25歲,真幸運,如果沒有1973年那一期就沒有一個盧海鵬了。」
文匯報
杜大愷老師不僅點評作品,還對我個人的成長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談到我的為人,稱我「非常正派、樸素」,並認為這種品質深深影響了我的藝術。杜老師回憶道,我移居後的時間雖不長,但通過遊歷十幾個國家,眼界大為開闊。這種經歷讓我能夠將世界藝術、中國藝術與自己的創作進行比較,從而堅定了不斷改變的信念。杜老師指出,我的藝術潛能巨大,移居地的開放性為我提供了更多展示機會。他特別提到,我在開幕式上邀請了各界領袖,展現了我對藝術的執着與責任感。杜老師認為藝術家的成長離不開對時代的適應,而我的轉變正體現了這一點。
文匯報
西哲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人要過好此生,須向大本大源處探討,叩問「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正是人與人行為差異的根源。孟子亦云:「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無能奪也。」人安身立命之大者,莫過此問。據現存文獻,王陽明12歲便發出「何為人生第一等事」之問。當時長輩、老師皆謂讀書登第為第一等事,他卻說「讀書登第是第二等事,為聖賢才是第一等事」。當同輩競逐科舉功名之時,他已懷揣讀書求大道、學聖賢的高遠追求,思索「人為何而活」的形而上問題。放在當下瓦解崇高的氛圍中,這樣的追求即使不被視為「腦子有病」,也難覓知音。
文匯報
據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考證,屯門是最早記載在中國官方史籍中的香港地名。漢唐時期海上貿易皆以帆船為主,行駛受季候風支配,屯門緊扼珠江口交通要衝,凡波斯、阿拉伯、印度、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商旅人士,經由海路到中國貿易,多會乘夏季西南風發之便,向東北航行,匯集於屯門,稍作停留休整後沿珠江北上廣州。離開廣州之後,也需要回到屯門停泊,等待冬季東北風起再啟航回國。
文匯報
對歐美世界而言,二十世紀最具災難性的歷史事件,當然是「二戰」。今天到德國首都柏林,從位於菩提樹下大街洪堡特大學對面的焚書事件紀念處(Denkmal zur Erinnerung an die Bucherverbrennung)到腓德烈大街火車站門外的走難孩子與押送集中營的孩子紀念雕像(Zuge in das Leben – Zuge in den Tod),無一角落不在提醒路人德國的黑暗歷史。為何威瑪共和國那麼容易垮台、希特勒為何能那麼快奪權?隨便走進一間柏林書局,便能找到一大堆相關的史學專著;學界的共識是「分裂國家的極端黨派影響力與日俱增;過熱的政治宣傳加深了國內矛盾,斷送了和解的可能;政治中心的猶豫和軟弱;左翼和右翼對立帶來的內戰恐怖;對猶太人不斷蔓延的仇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民族主義政權在許多國家的崛起。」
文匯報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2020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