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莫言與書法家王振攜手呈現的「放寬心·喫茶去」書法攝影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二人日前來港出席開幕禮,並於19日到訪大文集團。在與記者的訪談中,莫言以他一貫平和溫潤的語調,談及文學本質的堅守,以及當下作家的使命與選擇。

文匯報


早前浙江一所著名廟宇的大和尚邀請莫言為建寺1,400周年作賦。「我考慮了一下,我說如果沒有AI的話,我可以給你寫。有了AI之後,我不能寫,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寫得好,廣大讀者會說,這一定是AI寫的。如果我寫得不好,人家會說還不如用AI寫得好。」這個理由很有說服力,對方因此作罷。但這也引發了莫言的好奇,「我想試一下,看看AI到底能不能寫出一篇賦。」

文匯報


「我在《檢察日報》工作10年,也寫了一些新聞體的文章,比如我去採訪檢察官,與檢察官對談,我寫檢察官題材的報告文學,也寫檢察官題材的電視連續劇。」莫言將這些都視為有新聞性的文學作品。「我感覺到收穫非常大。這10年的記者生涯,不但沒有對我的文學創作造成妨礙,反而推進了我的文學創作的寬度和廣度。」

文匯報


論及香港文學發展,莫言更是給出了極高的評價,「香港絕對不是一個文學的沙漠,而是一塊很有特色的綠洲。」在他眼中,這塊「綠洲」既有金庸筆下義薄雲天的武俠世界,也有西西這樣的先鋒作家,在狹小的衞生間裏堅持寫作,莫言稱之為「香港寫魔幻現實主義的第一人」,因為她的作品代表了香港文學中非常現代和前衛的一面。

文匯報


曾任香港嶺南大學(嶺大)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的許子東,任教「中國現代文學」課近20年,其課堂素來深受學子愛戴。他於2016年獲邀在騰訊新聞網上平台作現場直播,觀看次數超過百萬,影響深遠。已榮休的許子東日前重返嶺大校園,獲「嶺南高等研究院」頒授「資深嶺南學者」榮銜,並以「中國現代文學的起點」為題開講,就其最新出版著作《許子東文集》分享多年學術的研究成果,探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關鍵議題。

文匯報


我參加工作那年,父親遠在蘇州的戰友來看他,特意帶來一株桂花苗。那時我們還住在鄉鎮大院裏,灰禿禿的院牆,沒一點兒生氣,為了它,父親翻遍了報紙,研究了半天,才確定用什麼樣的土來種植。桂花本是適宜南方的,當地從沒有人種過。食指粗的小苗,被父親鄭重地栽進紅泥瓦盆裏,路過的鄰居都湊過來,紛紛問這是什麼花。

文匯報


在繪畫藝術中,抽象與具象常被視為風格的兩極——前者奔放、自我,後者嚴謹、求真。然而,真正撼動人心的作品,往往並非固守一端的表達,而是在看似粗獷奔放的筆觸之下,藏着一份對形象與結構的精準捕捉。俄羅斯畫家尼古拉·費欣,正是這樣一位穿行於兩極之間、重塑視覺真實的藝術大師。

文匯報


上周末,我率香港弦樂團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了兩場國慶音樂會,特別邀請了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林大葉先生來港首次合作。第一場的主題就是「弦繫家國·樂頌華章」,特別感謝招商局慈善基金會全力支持我們的音樂會。今年是國慶76周年,同時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因此音樂會特別安排了多部大家耳熟能詳、承載民族記憶的紅色經典作品。

文匯報


在澳門舉行的「灣區升明月」2025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好友時裝設計師Matthew是座上客之一,他去看演出一來為中秋特備節目,二為他的設計取靈感,真的是公私兩兼顧,故此這些年來他都不曾缺席。

文匯報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2020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