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指揮樂團演出。
●李楠經常嘗試在音樂會中融入舞蹈等跨界元素。受訪者供圖
●大灣區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李楠 記者尉瑋 攝
●李楠即將與牛牛合作帶來音樂會《東西交響》。
●李楠帶領樂團與港樂首席大提琴鮑力卓合作。

2020年,年輕指揮家李楠創辦了大灣區管弦樂團。在她看來,疫情帶來的停擺反倒給了她時間,慢慢準備、細細琢磨新樂團的發展方向。5年過去,這支年輕的樂團逐漸長出了自己的樣子,過往的每場音樂會,都以充滿巧思的主題與呈現方式打動着觀眾。很快,樂團又將攜手青年鋼琴家牛牛,帶來從柴可夫斯基經典到《黃河》澎湃史詩的「東西交響」。「我想要尋找一種亮點,」李楠說,「市場不需要再多一個傳統樂團,而我仍在不停地摸索、學習。」在她看來,古典樂也要「活在當下」。●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受訪者提供

將樂團取名為「大灣區」,好像是追趕某種熱潮,但對李楠來說,冠名「大灣區」倒不是為了取大灣區巡演或交流的噱頭,而是希望樂團能夠真正整合大灣區的資源。「大家說起『大灣區』好像就是在談『互相交流』,但仔細一看,無非就是把一些曲子帶到ABCD地去演,你說結果會如何?」李楠說,「單純的交流並不能創造藝術,因為並沒有一個很好的碰撞點。音樂需要有藝術性,才值得大家去看,而不是只是搞一個交流會。」在李楠看來,「什麼樣的交流」才尤為重要,如果只是作品簡單的巡演,難以帶來藝術的突破。「我一直想創造一個還沒有在市場上出現的亮點。」她說,「我更想做的是當我在香港已經把我的特色建立起來之後,才帶着這些作品去大灣區。」

正因如此,她對樂團的願景是,不斷吸納生長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背景、對音樂懷有熱忱的優秀音樂藝術家,以香港這個中西薈萃的城市為平台,用更靈活、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致力普及古典音樂,同時傳承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融入跨界元素 吸引年輕觀眾

瀏覽大灣區管弦樂團過往的音樂會,第一印象是年輕、活潑、別開生面。每一場音樂會都有主題,並往往因應季節、流行趨勢等熱點不斷轉變;在選曲和演奏的形式上亦不拘泥於傳統的古典音樂會,而常作跨界創新。科技、ESG、繪畫、書法、文學、流行文化等元素都曾出現在音樂會中,展現出演奏與當下生活緊密的聯結。

「香港的樂團如港樂、小交等,他們的定位很明確,都有政府的資助,然後有多少樂季、有多少演出、演出的內容等等都有一定的規格。我們樂團在這方面沒辦法做到,因為我們沒有政府的資助,在資金方面就有一些挑戰。那我就去想另外一條路。我覺得社會上缺少一種共鳴,所以我就把大家喜歡的元素跨界放到我們的音樂會,例如時尚,例如科技,出來後很多觀眾都很喜歡。因為其他樂團可能有些曲目太高深,觀眾在聽的時候就難免會有一些排斥或牴觸,覺得自己聽不懂,於是就不願意去參與。但是既然古典樂是需要傳承和發展的,那第一步就是要讓很多人能來參與,所以我就在選曲上多選擇一些大家喜歡聽,但是又沒有那麼接地氣的一些古典作品。」在演出的形式上,李楠亦非常着意打造「體驗感」,讓音樂會盡可能與觀眾的生活發生聯結,「例如我會融入電影、歐洲小鎮元素,或者是將大家崇尚或嚮往的時尚元素,放到音樂會中。」

去年樂團便策劃了以歐洲小鎮為主題的音樂會,「去8個國家,從俄羅斯到西班牙這樣一條線走下來。」李楠介紹道,這個音樂會的靈感來自於大家對於歐洲旅行的嚮往,「大家想要去歐洲旅行,是想看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當然其中有古老的東西,也有時尚的東西,我不如就把相關的曲目放上去,然後帶大家用地圖的形式行走,然後你就可以看到一個包含了聲樂、歌劇片段與舞蹈的藝術表現。當然還有樂器的展現,有獨奏,有齊奏,有四重奏。」古典音樂會如此突然變得立體起來。

由此嘗試了5年,李楠感到這條路很有開拓的潛質,「把一場音樂會當成一部電影這樣去演繹故事,有情節有時間線條,而不是一首接一首作品然後就結束了。」易於親近的觀賞體驗,也許能為樂團吸引到更多年輕的古典樂入門觀眾。

傳承需立足當下

創辦樂團,比起回望古典樂數百年的歷史,李楠的目光更加投往當下。疫情期間不少優秀樂團的忽然解散,給了她強烈的衝擊,從那時起,她便一直觀察,時刻思索市場到底需要一個怎樣的樂團。「又多一個傳統樂團?沒有必要。」她理念中的樂團要有鮮活的色彩,既能給年輕人娛樂的空間,亦能鼓勵他們思索。「我覺得藝術的呈現其實就是賣自己的藝術產品。你的產品好,才會有贊助商願意贊助,才能走下去。」她分享現時樂團便是兩步走,一方面盡快挖掘更好的作品,吸引贊助商的支持;另一方面亦思索樂團的經營模式該如何不斷創新,才能抵禦外界的衝擊,在經濟下行的當下奮力生存。

「繼續去演奏古典時期的作品,我覺得已經有點不是活在當下了,我們可以去把一部分傳承的作品繼續演繹,但也一定要有新的創意在裏面才能走遠。」對於古典樂的傳承,李楠沒有太多的包袱,大灣區管弦樂團的全年演出,經典傳統作品最多只佔一半,另外一半則展示鮮明的風格。「與其說是樂團的風格,不如說是我自己的風格。年輕人喜歡什麼?他們不是不喜歡古典,而是喜歡更快一點的,能很快接觸那個點去感受。我想舉個例子,比如說有很多奢侈品,像愛馬仕等名牌,為什麼年輕的姑娘和年長的女士都喜歡?人家也是幾百年的歷史了,為什麼?因為它呈現出來的東西很簡單——我用皮用顏色怎麼搭配更高級。那我也可以用樂器出來的聲音去搭配,怎麼樣能更高級,然後又很容易讓年輕的觀眾坐在那裏能感受到。這個是我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是很想活在當下。」李楠說,「所以如果現在有什麼新穎的元素,我都會去研究,看看能不能和音樂結合。」她特別提到譚盾的作品《聲音河流》,把作品、聲音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用聲光電一起去演繹,「這是很好的一個結合。我會覺得只有這樣子才能把更多的觀眾拉進音樂的世界,然後慢慢他才會覺得我還可以再了解多一點。」

與牛牛合作 奏「東西交響」

大灣區管弦樂團即將於明日(20日)與鋼琴家牛牛合作帶來《東西交響—音樂傳承的對話》音樂會。音樂會上半場將帶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協節選,以及澎湃的《黃河》。「在香港回歸28周年之際,我們策劃了這個音樂會,交響,就是中國作品和西方作品的一種結合。香港演奏西方的作品非常普遍,但是中國作品就較少,特別是《黃河》協奏曲,在香港就少有聽到。除此之外,還將帶來牛牛的原創作品《熊貓》,也很切合近年熊貓熱潮。」

至於下半場,李楠賣了個關子,「會選兩首比較有代表性的西方作品,都是小品,然後有一首是很有意思的,就是樂器會不斷地增加。」除此之外,下半場還將呈現香港的電視電影金曲集合。「在這一場音樂會中,我們既能看到西方作品的神聖高雅,又能看到東方作品比較熱淚盈眶,或者激情的一面。」她說。

《東西交響——音樂傳承的對話》

時間:7月20日 晚8點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