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已踏入11月,筆者對今年大部分之推介表現也相當滿意,但亦有「睇錯」之時候,石油相關股之表現就令筆者大跌眼鏡。年初看淡之原因有三:一是環球經濟之不確定性,其次是預期美國特朗普政府會透過壓低油價以壓抑通脹,最後則是石油輸出國組織及盟友(OPEC+)不斷加大產出以維持競爭及市佔率。
財評
2025年9月30日起,《人民日報》連續推出八篇以「習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的中國經濟專論」為主題的「鍾才文」系列文章,文章的總基調是: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上邁進,具備長期穩定與制度自信。從香港經濟與金融視角觀察,這「八論」是對內部經濟治理模式與外部開放戰略的再定義。
財經
踏入11月份,已屆2025年的尾聲,儘管嚴格而言,未可馬上論定,但大致上,年內趨勢已有一定眉目,而不同資產類別的表現,假如無大意外,都已「分出高下」。明顯地,以年初至今回報而論,金價表現最為標青,甚至跑贏多年來領漲的美股指,包括美股科技龍頭。這個當然得力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戰,以及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財經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25年第三季度香港經濟整體表現延續了年初以來的復甦態勢,並在內需的強勁拉動下展現出一定的韌性。預估數字顯示,第三季度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增長3.8%,大幅高於市場預期的3%,創下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單季最快同比增速,且季度同比增速已從2024年三季度的1.9%開始連續五個季度不斷加快。GDP按季則增長0.7%,同樣好於市場預測的倒退0.2%,並已連續四個季度錄得正增長。
財經論壇
香港金融管理局近日公布「金融科技2030」發展藍圖,以「DART」四大支柱:數據及支付基建(Data and Payment Infrastructure)、人工智能(AI)、韌性(Resilience)及代幣化(Tokenisation),作為未來五年的發展重心,致力加強基建與創新應用,推動金融安全與效率並進,目標是要到2030年將香港推向更具深度、韌性及前瞻性的國際金融科技樞紐,重塑全球財金技術版圖。
財經
納斯達克於9月3日突然發布多項上市規則修訂提案,內容涉及限制公眾持股市值門檻、退市機制加速,以及針對主要在中國營運企業的特殊要求。簡單而言,新規一旦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准,將顯著提高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難度,尤其對中國公司影響深遠
財評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CIO)發表機構觀點稱,中國調整黃金稅收政策對全球金價影響不大,因為對黃金的強勁投資以及央行的持續買盤,仍是金價上漲主要驅動力。
財評
隨着中美元首會晤,全球宏觀不確定性顯著緩解,市場焦點從外部地緣風險轉向各國經濟內部的結構優化與產業趨勢演化。在此背景下,全球資金配置的邏輯發生調整,資產輪動尋找下一個平衡階段。
財評
本欄繼續為讀者剖析去中心化永續合約(Perpetual DEX,簡稱Perp DEX)。本篇章會先簡述基準與清算風險,尤其是BMR合規指數與非合規指數的系統影響。永續定價與清算高度依賴指數質量。歐洲等地的基準法規將指數編制納入監管框架,合規指數需滿足獨立性、可驗證性與穩健性。多家合規指數商公開披露了 BMR 合規的加密現貨與參考利率產品,並與受監管場所合作提供結算支持。
財評
在全球貨幣體系加速變革的今天,人民幣國際化已從經貿便利化需求升級為國家金融戰略的核心支撐之一。作為人民幣跨境循環的「樞紐節點」,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建設的品質直接關係到國際化進程的深度與韌性。回溯貨幣國際化的歷史規律,結合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演變,香港的獨特價值與發展路徑愈發清晰。
財經
以「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為主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近期在北京舉行,不僅明晰了中國金融改革與發展的路徑,更向全球傳遞出中國堅定推進金融強國建設、助力世界金融秩序穩定的積極姿態,年會已成為國際金融機構研判中國政策方向的重要渠道,彰顯出中國金融業正以更為開放的格局擁抱全球市場,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亦具深遠啟示。
財經
10月份過去,投資者原本心中的所謂10月股災陰霾,終於散去。隨着中美元首會談,以至10月底落實減息,都為股市帶來一定的樂觀理據。難怪美股科技龍頭,又再創新高。短期而言,股市的「音樂椅」遊戲仍可繼續。
財經
「內卷」一詞源自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的農業「內卷」化概念,描述在有限資源下,勞動投入增加卻導致邊際產出遞減現象。在中國經濟中,據筆者觀察,此概念最早於2020年初大規模用於教育與職場領域,當時網上流傳有企業實際上推行所謂「996工作制」。隨後房地產市場調整,個別企業無序競爭,價格戰頻發,利潤空間壓縮,「內卷」一詞逐漸於代指行業無序競爭。
財評
近期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溫又在中美元首會唔後緩和,引發市場短線震盪。地緣政治事件雖易觸發市場情緒波動,但長線投資邏輯並未改變。歷史經驗顯示,只要經濟未陷入衰退,尤其在政策寬鬆的環境下,股市在經濟周期末段的放緩階段仍有望維持良好表現。不過當前股市已逼近歷史高位,釐清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確保投資組合的分散和防禦性至關重要,不過無須受近因偏差而過度反應。
財評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index+1}}
{{item.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