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大學精英運動員學生李思穎今日(17日)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會)女子場地單車全能賽中勇奪金牌,是教大學生於本屆全運會奪得的第五面金牌,創下教大歷屆最佳成績。 教大校長李子建教授獲悉喜訊後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李思穎同學連日來展現了非凡的表現,在比賽中不懈地與對手角逐,盡顯運動員風采。她的卓越成就,連同其他教大生於本屆全運會所奪得的金牌,無疑為教大社群帶來更大的激勵和信心。」
今年是香港恒生大學建校45周年,該校前身的恒生商學書院,在香港舊制高考(AL)年代,是「狀元」雲集、被譽為「A工廠」的預科書院,後因應本港「三三四」學制改革,逐步轉型為香港第二所私立大學。為重構大學發展脈絡,恒大特別成立大學檔案及特藏組並開設大學校史廊,展示香港商業專科教育以至高等教育隨時代的演化。該校除學生人數較創校初期大增30多倍至現時近7,000名,校舍亦由當年周邊遍布農地,變成今日具規模的私立大學建築,呈現其「博雅+專業」的人才培育趨勢。
隨今年大學校史廊開設,恒大推出「本立道生」常設展覽。該校圖書館館長鄭世福與大學檔案主管俞慧思近日受訪時介紹,校方透過系統性整理檔案及資料等,為重構大學與地區發展脈絡提供關鍵線索。校方計劃本學年,將大學歷史元素加入新生必修課程「大學及博雅教育」中。香港文匯報整合眾多珍貴照片讓大家先睹為快。
英華書院於11月15日舉行中一入學簡介會,吸引大批家長及學生參與。活動公開登記僅10分鐘即告額滿,當日校門外更出現長長人龍,場面熱烈。為爭取理想座位,不少家長提早到場,當日錄得逾1,500人入場。英華書院2026/27年度中一入學申請期由11月15日至29日,副校長成耀明表示,英華小學畢業生可直升書院,另設80個學額供其他學校學生申請。他並詳細講解中一申請程序及注意事項,包括申請時段、所需文件及面試安排,讓家長對入學流程有更全面認識。
疲勞駕駛是導致交通意外的主要成因之一。為提升道路安全,三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電腦及電子工程高級文憑課程畢業生,研發出一款結合人工智能與嗅覺刺激技術的「智專香薰機」(ScentSafe),協助駕駛者保持清醒,從而加強行車安全。該產品不僅獲學界與業界多個獎項肯定,更促成三人成立初創公司,逐步將研發成果推向市場,成功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守護道路安全的實用產品。
香港大學宣布成立香港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並於本月3日舉行揭牌儀式。港大校長張翔教授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是科學的前沿領域,對其他學科具有深遠影響,同時也是國際合作至關重要的範疇。他強調,研究所將匯聚香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天文學家,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推動全球科研發展的國際樞紐地位。
由香港城市大學(城大)倡導及主導、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創新驅動可持續未來:先導計劃(FIRST)」,已啟動首次技術試點落地,「蔭涼益夏」可持續減碳行動,利用創冷科技,為濕熱地帶出區鄉村學校免費鋪設達830平方米的無電製冷卷材,屋頂表面溫度最高下降21.6°C,室內溫度可降低8.3°C,在無空調、易停電的條件下,顯著提升教學空間的熱舒適性。
FIRST項目由城大主導,已入選「聯合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2024-2033)」行動計劃,致力於以「可負擔、可推廣、可持續」的綠色技術體系,回應氣候與資源問題。位於郴州山區的苦志育才公益學校地處濕熱地帶,夏季高溫頻發,教學樓建築老舊,不時發生停電情況。FIRST項目透過無電制冷技術,以改善校園學習環境。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副院長(國際事務及拓展)、FIRST 項目負責人曹之胤教授強調,是次項目為城大FIRST項目的首次技術試點落地,「以苦志育才學校為起點,我們希望驗證的不只是技術本身,更是一個跨學科、跨機構、可協作的綠色創新路徑。」
11月16日,教育部發布留學預警。近段時間以來,日本社會治安不靖,針對中國公民的違法犯罪案件多發,治安形勢和留學環境不佳,在日中國公民的安全風險上升。
國際考試業協會亞洲分會2025論壇「從測試到提升學生素養:借力人工智能強化升學競爭力」,近日於香港浸會大學成功舉辦。論壇匯聚各高校語言研究、數學和科學領域教授,以及人工智能(AI)行業領導者和教育決策者,共同探討AI如何重塑香港中學文憑試的備考方式,聚焦先進的考試模擬技術、數據庫開發、AI驅動模擬、個性化備考,以及以競爭力和課程大綱為導向的反饋。此次會議並深入探討AI倫理和素養,共同探索解決學生使用AI學習工具新困境。
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癌症醫學中心臨床腫瘤學系的研究團隊,在肝癌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發現腸道細菌「普通擬桿菌」(Phocaeicola vulgatus)會干擾免疫系統,導致部分患者對肝癌免疫療法產生耐藥性,揭示了腸道菌群在癌症治療中的關鍵影響,團隊提倡推動「腸道菌調控療法」,透過調整腸道微生態或補充關鍵代謝物,提升肝癌免疫療法的成效。有關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為提升免疫療法成效提供嶄新方向。
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全國示範性特色學校創建的通知。總體安排為,全國示範性特色學校共分為體育健康類、美育類、國防教育類、依法治校類、語言文字推廣應用類等五大類。
東南大學12日正式發布倫理垂域大模型「問道」。該模型致力於成為用戶的倫理思考夥伴與決策支持系統,面向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倫理審查機構、政策制定者及公眾,在技術與社會融合進程中提供倫理層面的輔助。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兼晨興生命科學教授葉玉如,獲蘇格蘭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表彰她作為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教育家及大學領袖的卓越貢獻,以及她在全球科學政策領域的前瞻視野與領導成就。
頒授典禮於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巴羅尼音樂廳舉行,由校長Stephen MCARTHUR主持。副校長及科學學院執行院長Duncan GRAHAM特別指出,葉玉如在神經營養因子和阿爾茲海默症方面的開創性研究,不僅促進了新治療方法的發展,還建立了針對中國患者的阿爾茲海默症生物樣本庫,為研究和臨床之間架起重要橋樑。他同時讚揚葉教授對培養新一代科學家的無私奉獻,以及她作為香港首位教資會資助大學女校長的歷史性地位,並強調她的研究成果廣受國際頂尖論壇和研究機構的重視,是推動全球腦科學發展不可或缺的傑出領袖。
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於今年1月成立,為推展香港中小學數字教育訂定四大重點和政策方向,同時就推行策略提供意見,並檢視相關措施的推行進度和成效。《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加大力度推動中小學數字教育以提升教與學質量,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今日(11日)以「數字教育新里程 齊迎學年新氣象」為題,在教育局網上專欄「局中人語」撰文,指施政報告中宣布在優質教育基金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數字教育,教育局會適時公布有關詳情。他續指,踏入新學年,10月下旬就舉行了「數字教育教師專業培訓課程和學生活動(2025/26)簡介會暨啟動禮」,為本年度的數字教育教師培訓和學生活動揭開序幕。
活動當日港大名譽大學院士榮休教授程介明獲邀主持與人工智能專業培訓相關的專題講座,獲得多間中小學的校長和老師、相關委員會及各持份者熱烈支持,共同見證香港中小學數字教育發展邁向新里程。程介明帶領與會者探討人工智能為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同時啟發大家反思教師與學生在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角色定位,並指出其核心在於善用科技輔助教學,把學習還給學生。其真知灼見令全場同仁深獲啟迪。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昨日出版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各科目的《試題專輯》,總結考生常見錯誤及整體表現,為未來考生備考提供重要參考。考評局指出,考生在中文科甲部基礎語文與文言知識部分表現令人欣喜,但在乙部對文章深層體會及寫作手法理解較為膚淺。中史科方面,部分考生字體潦草難以辨認,影響評分;錯別字問題依然普遍,例如將「羽衣」誤寫為「雨衣」、「孝文帝」寫成「考文帝」等,令人啼笑皆非。●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
顯示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