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12日正式發布倫理垂域大模型「問道」。該模型致力於成為用戶的倫理思考夥伴與決策支持系統,面向科研機構、科技企業、倫理審查機構、政策制定者及公眾,在技術與社會融合進程中提供倫理層面的輔助。
該模型由東南大學AI倫理實驗室主任、人文學院教授王珏牽頭,聯合東南大學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南大學毫米波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移動信息通信與安全前沿科學中心及江蘇省道德發展智庫等跨學科平台共同研發。這一協同結構充分體現了東南大學「文理工交叉」的學科特色,形成了從倫理理論、數據支撐到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鏈條研發機制。
通過系統識別算法中的公平性、隱私與安全等隱患,該模型可實現對倫理風險的前置防控;在模擬場景中,輔助用戶開展多視角推演與決策優化;並將價值觀原則轉化為可執行、可量化的工程標準與算法規範,為人工智能產品提供從設計到落地的全鏈路方案。
「問道」在研發中深度融合中國傳統哲學智慧與當代倫理框架,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分析體系。該模型集成儒、釋、道等思想資源,並與國內現行法律法規全面對齊,可作為政策制定、倫理審查、企業合規與公眾教育等方面的智能工具。在輸出建議時,模型會清晰標註推理依據與倫理原則來源,提示結論不確定性,體現「人類在環」的協作理念與可解釋的人工智能治理思路。
王珏表示,「問道」根植於中國「求道」與「問學」傳統,旨在探索技術發展的邏輯與倫理邊界,為構建可信賴的智能治理體系提供系統性方案。這一跨學科實踐也為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提供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路徑參考。
(來源:中新社)
責任編輯:
之袁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