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東 IPP Financial Advisers Limited董事
筆者觀察到強積金(MPF)市場於近期異常活躍。受託人BCT數據顯示,10月某個交易日的基金轉換活動(Fund Switching)飆升,較月內平均水平高出超過2.5倍。導火線是美國總統一句「100%關稅」的威脅,引發市場短暫下挫。有趣的是,這次並非單純的恐慌離場──不少成員選擇低位加倉,顯示港人對退休資產的關注與應變能力已明顯提升。只是,當「靈活」變成「頻繁」,長期回報卻可能悄悄流走。
放眼10月整體,環球氣氛依然向好。科技與AI板塊繼續領風騷,標普500指數單月再升2.3%並刷新高位;中國市場亦出現明顯周期反彈,投資信心回暖。美國聯儲局月底如期減息25基點,將利率降至3.75厘-4.00厘,為風險資產注入新動力。與此同時,四中全會傳來清晰訊號:未來五年將以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與民生改善為核心,經濟結構正加速轉向創新與內需驅動,長遠前景獲市場普遍認同。
只顧短線 易陷「高買低賣」困局
不少強積金成員對市場走勢反應更靈敏,理財意識亦較以往成熟,這是進步。不過,部分人卻把「主動管理」演繹成每日盯盤、隔日轉倉──見跌即轉保守基金,見反彈又急追股票基金。這種短線心態最致命之處,在於容易陷入「高買低賣」的怪圈:不僅交易成本無形增加,更常在市場最恐慌時離場、最瘋狂時回歸,最終錯過大部分升幅,削弱長期收益的增長空間。
主動管理 應是有紀律與理據
頻繁換倉或經常調整基金組合,往往意味需付出更高的時間成本,卻未必能換來更佳的風險調整回報。相反,長線持有者通常能在市場波動中維持穩定增值。對於以退休為目標的強積金投資而言,過度操作不僅可能因交易時差而錯過升浪,亦容易偏離原訂的風險承受能力與資產配置目標。真正的主動管理應建立在紀律與理據之上,透過定期的組合再平衡,維持策略一致與長期回報潛力。退休投資講求紀律,短線操作往往得不償失,有此提醒各位打工仔可從三方面入手,避免被市場情緒牽着走。
首先,要「設定檢視時間,而非反應時間」。市場上升或下跌時,過度反應只會徒增焦慮與交易成本。不妨建立半年或年度檢討制度,先全面檢視資產配置與風險水平,再決定是否需要調整,讓投資回歸理性與規律。
其次,要留意費用與複利效應。基金的管理費率每相差0.5%,十年後回報可有超過5%的差距。費用愈低,複利效應愈能發揮力量,長遠帶來更高回報。與其追逐短期表現,不如挑選費用合理、表現穩健的長線基金,讓錢滾錢的速度更持久。
最後,定期與專業理財顧問保持溝通也是關鍵。顧問可根據個人年齡、風險承受度及退休目標,協助訂立合適的投資策略,避免情緒主導決策,令退休規劃更清晰、更踏實。
掌握方向 亦需控制節奏
投資之道如同駕駛,除了要掌握方向,同樣需要控制節奏。在市場資訊瞬息萬變、機會與風險並存的年代,「主動」與「躁動」往往只差一步。唯有保持冷靜、堅守紀律,並以長遠目光看待波動,才能讓退休投資走得穩、行得遠。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