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爆料熱線
熱門搜尋:
從新到舊
圖標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圖標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排列 列表排列
卡片列表 卡片列表
【香港書展2025】尋味非遺 蕭欣浩:飲食文化有血有肉有根源
今年香港書展,蕭欣浩與萬里機構出版社合作推出《尋味非遺》。蕭欣浩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近年將非遺文化運用得很好,而香港還未將飲食文化發揮到一定程度,因此他這次選擇以非遺串聯整個香港,並在此框架中講述中國非遺飲食文化的故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張展鴻×劉晉:解碼港味七〇年代
滿漢華筵與市井煙火共生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獨家專訪劉亮程 寫書人亦是書中人
7月的木壘菜籽溝村,麥子熟了,杏也跟着黃了,這是時序所至,也是自然在遵循着規律。站在木壘書院一株杏樹下的劉亮程,看着遠道而來風塵僕僕的記者,目光親切神情平靜,淡泊而悠遠,是寫書人,亦是書中人。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走走吃吃 徐成:記錄歲月中不將就的好味道
在徐成的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嵊州飲食有着獨特的風味,其中「城磚年糕」和「榨麵」更有鮮明的地域辨識度。徐成介紹道,家鄉的這種年糕由純大米製作而成,口感十分彈潤且久煮不化,配之以青蒜葉、筍絲、蘑菇絲、蘿蔔絲、肉絲等再加黃酒調味燜炒後十分好吃。另一樣「榨麵」則是少年徐成最「怕」吃的食物之一,榨麵烹製簡便又易熟,時常出現在嵊州人家的餐桌。童年時期常被母親問「吃不吃榨麵」的他坦言,榨麵並非不好吃,只是單獨吃未免單調,若將其作為配料同年糕碎、雞湯等食材共同燉煮製成味道豐滿的雞汁羹就是他的最愛。但頗有些遺憾的是,「現在正宗的嵊州雞汁羹也很難吃到了。」他指出現代快餐文化的浸染亦已影響到許多家鄉傳統小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昨頒獎 Pen So《達利書店》奪「出版大獎」
今屆「雙年獎」總共收到102間合資格本地出版社提交的421本中文參選作品,較第四屆的345本增長超過20%,其中38間出版社是首次提交作品參選。一眾參選作品經由來自華語出版地區的17位出版、文化及教育領域專家和學者組成的評審團,以公平、公正及專業的評選程序,甄選出業界認可的優秀出版物和出版團隊,得獎名單已於6月13日公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飲過珠江水 方有《粵食記》 三生三笑 :香港的書香味真好
《粵食記》作為2024年度「中國好書」中唯一一部網絡文學作品,過去一年多來,令三生三笑收穫許多文學現場的星光。明日(17日),三生三笑也將在香港書展帶來題為「飲過珠江水,方有《粵食記》」的名作家講座。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她透露了自己的忐忑和開心——怎麼和香港的讀者聊暢快?能否來得及在書展淘上幾本好書?不過,以作家的身份來港開講座,三生三笑還是想感嘆一句:多年過去,老師果然沒有騙我,香港的書香味是真好。●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觀點】「我發現AI學會了偷懶」
這種性情質地的鍛造,或許和曾經在農村,每日應對雞毛蒜皮般的事有關係。「因為不果敢直率就做不成事。」於是在很多人追問她AI帶給網絡作家的挑戰是什麼時,她往往笑着以狂妄之姿來回應:「我這兩天突然發現,AI好像學會了偷懶。」她感慨,AI迭代得實在太快,請它布局一篇2,000字的故事大綱,它寫出來然後一鍵複製到文檔後發現只有1,000多字。這意味着AI在騙電腦,也在糊弄人。這也讓三生三笑相信,AI還挑戰不了作家製造情節、爽點的能力。她還不忘打趣說,AI或許也需要好好學習廣東人的務實精神以及香港人做事的專業魅力。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聯合出版集團千種新書亮相書展 開啟從茶餐廳到元宇宙的閱讀漫遊
咀嚼文化深度 預見未來可能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 讀·世情百味
香港書展向來給人的印象是,熱——場館外的熱浪滾滾,場館內的熱情高漲。炎炎夏日,讀什麼最暢快人心?小編今期反倒先繞開食書,與讀者一起跟着數本書展新書,讀文學讀歷史,讀香港情致。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評】憶蔡瀾:好玩有其意義
八十年代,流行着「香港四大才子」一說;四位的背景,也許是香港二十世紀下半葉文化底色的縮影。其中兩位是來自浙滬的文人,一位擅文史(查良鏞),一位則以科幻創作見稱(倪匡)。廣州人黃霑則是廣東文化的代表,其市井創作(《不文集》)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但他的流行曲填詞,到處見得他的文化底蘊(有哪位香港人能忘記他的「滄海一聲笑」?)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見微」系列第三部《桃花源沒事兒》出版 馬伯庸:構建充滿煙火氣的妖怪烏托邦
從《長安十二時辰》的懸疑權謀到《桃花源沒事兒》的奇幻溫情,馬伯庸始終在歷史與幻想的交界處探索人性的幽微。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無論寫什麼題材,最終都是在寫人。「只有把古人和現代人的情感彼此連接,才能說服讀者進入到書中世界。」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保持好奇心 地名尋靈感
馬伯庸透露,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旅行途中打開手機地圖,沿着移動路線查看周圍地名。「如果你的好奇心足夠強,就會看到很多與眾不同的地名,背後隱藏着文化信息。比如在衡水,我發現臨近的幾個村莊分別叫北護駕莊、南護駕莊、西護駕莊,卻唯獨沒有東護駕莊,因為東邊的叫護駕遲鎮。四個莊子聚在一起,一個有關『護駕』的故事就出來了。」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發現
收藏
取消收藏
從小漁村到東方之珠 《香港影像志》再現「香港成長史」
從圖集的結構安排看,《香港影像志》由「香港時代影像」「香港影像故事」「香港文獻輯錄」三部分構成。「香港時代影像」部分按照古代香港、英佔時期的香港和回歸以後的香港的時間順序,反映由古至今香港社會和城市的發展,以及香港與祖國的緊密聯繫,突出香港回歸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的日漸融合。「香港影像故事」用特寫的手法聚焦重大事件或香港社會的某個側面,如香港電影、流行樂壇、武俠小說、啟德機場、填海工程等,從社會、文化、城市建設等不同角度反映香港隨着時代變遷的步伐。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蒙娜之眼
譯者:李沅洳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Never Flinch
出版:HODDER & STOUGHTON LIMITED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簡訊】「香港書展2025」廣州舉行路演 多元包容特質吸引各地讀者
《亞洲週刊》總編輯、香港書展2025文化活動顧問團成員邱立本出席見面會時表示,香港書展已經成為香港的一張城市名片,蘊含着自身的文化力量。他認為,書展今年行至35周年,一開始着重做書籍買賣,後來隨着舉辦「名作家演講系列」,邀請全世界用中文原創寫作的作家來和讀者見面交流,逐漸打造出香港書展獨特的吸引力。例如,有些香港作家很難出現在內地,有些內地作家難去寶島台灣,但是他們都可以同時在香港書展出現。「這就是香港書展一個獨特且難以取代的地位,所以它毫無疑問也代表着香港的一種軟實力:更多元化、更包容,更有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的這種號召地位。」邱立本認為,這是香港書展發展至今非常有意思的特質。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尋味非遺 蕭欣浩:飲食文化有血有肉有根源
今年香港書展,蕭欣浩與萬里機構出版社合作推出《尋味非遺》。蕭欣浩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內地近年將非遺文化運用得很好,而香港還未將飲食文化發揮到一定程度,因此他這次選擇以非遺串聯整個香港,並在此框架中講述中國非遺飲食文化的故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張展鴻×劉晉:解碼港味七〇年代
滿漢華筵與市井煙火共生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獨家專訪劉亮程 寫書人亦是書中人
7月的木壘菜籽溝村,麥子熟了,杏也跟着黃了,這是時序所至,也是自然在遵循着規律。站在木壘書院一株杏樹下的劉亮程,看着遠道而來風塵僕僕的記者,目光親切神情平靜,淡泊而悠遠,是寫書人,亦是書中人。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走走吃吃 徐成:記錄歲月中不將就的好味道
在徐成的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嵊州飲食有着獨特的風味,其中「城磚年糕」和「榨麵」更有鮮明的地域辨識度。徐成介紹道,家鄉的這種年糕由純大米製作而成,口感十分彈潤且久煮不化,配之以青蒜葉、筍絲、蘑菇絲、蘿蔔絲、肉絲等再加黃酒調味燜炒後十分好吃。另一樣「榨麵」則是少年徐成最「怕」吃的食物之一,榨麵烹製簡便又易熟,時常出現在嵊州人家的餐桌。童年時期常被母親問「吃不吃榨麵」的他坦言,榨麵並非不好吃,只是單獨吃未免單調,若將其作為配料同年糕碎、雞湯等食材共同燉煮製成味道豐滿的雞汁羹就是他的最愛。但頗有些遺憾的是,「現在正宗的嵊州雞汁羹也很難吃到了。」他指出現代快餐文化的浸染亦已影響到許多家鄉傳統小吃。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昨頒獎 Pen So《達利書店》奪「出版大獎」
今屆「雙年獎」總共收到102間合資格本地出版社提交的421本中文參選作品,較第四屆的345本增長超過20%,其中38間出版社是首次提交作品參選。一眾參選作品經由來自華語出版地區的17位出版、文化及教育領域專家和學者組成的評審團,以公平、公正及專業的評選程序,甄選出業界認可的優秀出版物和出版團隊,得獎名單已於6月13日公布。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飲過珠江水 方有《粵食記》 三生三笑 :香港的書香味真好
《粵食記》作為2024年度「中國好書」中唯一一部網絡文學作品,過去一年多來,令三生三笑收穫許多文學現場的星光。明日(17日),三生三笑也將在香港書展帶來題為「飲過珠江水,方有《粵食記》」的名作家講座。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她透露了自己的忐忑和開心——怎麼和香港的讀者聊暢快?能否來得及在書展淘上幾本好書?不過,以作家的身份來港開講座,三生三笑還是想感嘆一句:多年過去,老師果然沒有騙我,香港的書香味是真好。●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若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觀點】「我發現AI學會了偷懶」
這種性情質地的鍛造,或許和曾經在農村,每日應對雞毛蒜皮般的事有關係。「因為不果敢直率就做不成事。」於是在很多人追問她AI帶給網絡作家的挑戰是什麼時,她往往笑着以狂妄之姿來回應:「我這兩天突然發現,AI好像學會了偷懶。」她感慨,AI迭代得實在太快,請它布局一篇2,000字的故事大綱,它寫出來然後一鍵複製到文檔後發現只有1,000多字。這意味着AI在騙電腦,也在糊弄人。這也讓三生三笑相信,AI還挑戰不了作家製造情節、爽點的能力。她還不忘打趣說,AI或許也需要好好學習廣東人的務實精神以及香港人做事的專業魅力。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聯合出版集團千種新書亮相書展 開啟從茶餐廳到元宇宙的閱讀漫遊
咀嚼文化深度 預見未來可能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書展2025 讀·世情百味
香港書展向來給人的印象是,熱——場館外的熱浪滾滾,場館內的熱情高漲。炎炎夏日,讀什麼最暢快人心?小編今期反倒先繞開食書,與讀者一起跟着數本書展新書,讀文學讀歷史,讀香港情致。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評】憶蔡瀾:好玩有其意義
八十年代,流行着「香港四大才子」一說;四位的背景,也許是香港二十世紀下半葉文化底色的縮影。其中兩位是來自浙滬的文人,一位擅文史(查良鏞),一位則以科幻創作見稱(倪匡)。廣州人黃霑則是廣東文化的代表,其市井創作(《不文集》)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但他的流行曲填詞,到處見得他的文化底蘊(有哪位香港人能忘記他的「滄海一聲笑」?)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見微」系列第三部《桃花源沒事兒》出版 馬伯庸:構建充滿煙火氣的妖怪烏托邦
從《長安十二時辰》的懸疑權謀到《桃花源沒事兒》的奇幻溫情,馬伯庸始終在歷史與幻想的交界處探索人性的幽微。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無論寫什麼題材,最終都是在寫人。「只有把古人和現代人的情感彼此連接,才能說服讀者進入到書中世界。」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保持好奇心 地名尋靈感
馬伯庸透露,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旅行途中打開手機地圖,沿着移動路線查看周圍地名。「如果你的好奇心足夠強,就會看到很多與眾不同的地名,背後隱藏着文化信息。比如在衡水,我發現臨近的幾個村莊分別叫北護駕莊、南護駕莊、西護駕莊,卻唯獨沒有東護駕莊,因為東邊的叫護駕遲鎮。四個莊子聚在一起,一個有關『護駕』的故事就出來了。」
發佈時間
發現
收藏
取消收藏
從小漁村到東方之珠 《香港影像志》再現「香港成長史」
從圖集的結構安排看,《香港影像志》由「香港時代影像」「香港影像故事」「香港文獻輯錄」三部分構成。「香港時代影像」部分按照古代香港、英佔時期的香港和回歸以後的香港的時間順序,反映由古至今香港社會和城市的發展,以及香港與祖國的緊密聯繫,突出香港回歸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的日漸融合。「香港影像故事」用特寫的手法聚焦重大事件或香港社會的某個側面,如香港電影、流行樂壇、武俠小說、啟德機場、填海工程等,從社會、文化、城市建設等不同角度反映香港隨着時代變遷的步伐。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蒙娜之眼
譯者:李沅洳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Never Flinch
出版:HODDER & STOUGHTON LIMITED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簡訊】「香港書展2025」廣州舉行路演 多元包容特質吸引各地讀者
《亞洲週刊》總編輯、香港書展2025文化活動顧問團成員邱立本出席見面會時表示,香港書展已經成為香港的一張城市名片,蘊含着自身的文化力量。他認為,書展今年行至35周年,一開始着重做書籍買賣,後來隨着舉辦「名作家演講系列」,邀請全世界用中文原創寫作的作家來和讀者見面交流,逐漸打造出香港書展獨特的吸引力。例如,有些香港作家很難出現在內地,有些內地作家難去寶島台灣,但是他們都可以同時在香港書展出現。「這就是香港書展一個獨特且難以取代的地位,所以它毫無疑問也代表着香港的一種軟實力:更多元化、更包容,更有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的這種號召地位。」邱立本認為,這是香港書展發展至今非常有意思的特質。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