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101》
●《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
●《港香情》
●《樓下士多·辦館·糧油雜貨》
●《大絲路行紀:穿越綠洲絲路》
●《葉靈鳳百二年——藏書票‧日記本‧文藝往事》
●劉智仁別出心裁地為《深水埗101》配搭的特色周邊。
●張信剛
●鄧皓荃
●吳津津
●譚潔儀

香港書展2025即將於7月16日開鑼,今年書展的主題「飲食文化·未來生活」讀來尤為有意思,既潛入日常生活的鮮香熱辣,又遠望未來城市的動態想像,看似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但關切的無非都是人生百態。飲食書寫,往往落筆在「味」,在「人」,在「情」;實則閱讀,不管關不關乎舌尖食事,咀嚼嚥下、細品難離的都已是人生百味。

香港書展向來給人的印象是,熱——場館外的熱浪滾滾,場館內的熱情高漲。炎炎夏日,讀什麼最暢快人心?小編今期反倒先繞開食書,與讀者一起跟着數本書展新書,讀文學讀歷史,讀香港情致。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胡茜、陳藝、雨竹、草草 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從細讀歷史到探索未來、從本土根脈到寰宇視野,縱觀商務印書館今年書展的新書巡禮,翻開的每一頁皆為一次征途。

從文學範疇開始,重磅推薦《許子東文集》。此套文集收錄了著名學者許子東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全面系統結集,涵蓋現代作家論、學術論文集、文學史論述等,尋路現當代中國,書寫「另類文學史」。另一本《葉靈鳳百二年——藏書票·日記本·文藝往事》,則匯集珍稀文獻、私人藏品與重要史料,其中包括1933年中國最早的「靈鳳藏書票」等,深入探討文學巨擘葉靈鳳從上海到香港的文學軌跡。

以城市為鏡 照見香江史詩

以文學為舟,能跨越文明藩籬。《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作者潘鬘(May Holdsworth)詳述故宮建福宮在大火後恢復傳統建築原貌的復建過程,探討古建築的修繕與保護過程之餘,亦深入故宮舊事。在《大絲路行紀:穿越綠洲絲路》中,作者張信剛則講述了他在四十餘年間,從西安到伊斯坦布爾,重走張騫、班超等留下足印的綠洲絲路故事,當中既有歷史文化溯源、也有風土人情體驗,引領讀者踏上一段亦古亦今的絲路文化旅程。

「這本書其實連計劃中的一半都沒有寫完,便受到了出版社的『催促』,所以就此面世了。」張信剛笑道,「我對於絲綢之路這四個字其實知道得很晚,但是從10歲開始就知道有蘇武牧羊,知道了很多歷史。後來得知了這四個字,我覺得形容得非常好,絲綢之路上有文明、有藝術、有語言,甚至人的DNA的混合,但是也有戰爭,所以我在這些年,在不懶的時候,便將其中一些寫了出來。」他表示,這是他所書寫的文字裏面,很「畀心機」的一本。

在本地文化方面,商務印書館的多本新書亦從不同角度全面地呈現香港的歷史脈絡、人文風貌和社會發展。

《此中三昧費思量——李歐梵香港論集》精選作者旅居香港二十多年間寫作的文學評論與文化評議,一方面重讀魯迅、張愛玲等文學巨匠的作品並進行解讀,另一方面將香港這座城市作為文本,書寫「我的香港」。《張愛玲在香港》以數百件珍稀藏品史料,勾勒張愛玲的創作軌跡與香港情緣。《立己同行 百年樹人——九龍華仁書院一百周年》以文獻、檔案考證與 500 多位校友、老師的口述歷史交織,記錄了學校百年來的教育歷程與精神傳承。《香港巴士百年光影——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精選大量歷史影像、早期車票特寫等資料,從戰時「白水箱」單層巴士到今日的冷氣雙層巴士,帶領讀者穿越港九巴士的百年旅程。《講港建築——城市建築使用手冊(地圖版)》以生動幽默的方式,帶領讀者探索香港建築的特色與奧秘,又附以逾百張生動插畫與實景圖片,帶領讀者漫步香港街角。機管局前主席蘇澤光的《不說不可能——從廣州街童到機場主席》不只是其個人傳記,亦是香港輝煌發展的證言。簡而言之,這本書是理解香港過去幾十年社會變遷的重要憑藉。

港地、港人、港情

香港三聯出版社的數本新書深入香港的生活肌理,帶來別樣港味故事。

「香港的香,是沉香的香,但是如今越來越少人知道了。」本地香藝師鄧皓荃帶來的《港香情》是香港自開埠以來首本記載香港製香行業的專題書籍。在寫書過程中,他走訪了很多香港業界前輩,詢問很多關於香港沉香的歷史典故。他談到,「沉香」本是香港的驕傲,過去的「東莞香」亦十分聞名,而後因為工藝師傅老去、工廠北移和移風易俗等,行業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式微,香港和沉香的關係日益減少。他感到這是十分遺憾的事,因此更覺本書的使命重大。鄧皓荃提到,如今提起香港好似世人印象只知道金融和房產,但其實香港曾是歷史上重要的沉香產地及販運中心,早在明代時期,香港出產的香曾遠銷海外,幾千年的「香文化」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港產動作片一直以來為世界稱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更是風靡全球的存在。但除卻鎂光燈下的傳奇動作明星,港產動作片離不開的是一位位無名的特技演員,這一群體也被習慣性地稱為「替身」、「龍套」、「武行」,是鮮少被人關注的「配角」,人們對這一行業的認知甚少。香港特技演員吳偉業的女兒吳津津以父親的職業生涯為切入點,並兼有對包括「成家班」原有成員的採訪為基礎,寫就了《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一書。一個頗有戲劇感的故事是,吳津津的父親出道即入「成家班」,並曾出演《警察故事》,但一直沒有名氣,多年之後竟然收到了來自西班牙影迷的來信,「默默無聞的特技演員竟然曾在海外被視為電影明星。」吳津津在書中詳述了這一現象背後的產業原因,提供了對於港產動作片全球影響力構成要素的另類視角的觀察。不少對於港產動作演員的一手訪問資料,都十分有趣,尤其適合對於港產片頗有興趣的影迷閱讀。

劉智仁帶來的《深水埗101》精選了101個代表深水埗的元素,涵蓋歷史、文化、建築、旅遊等多元素,堪稱是對深水埗全面的地區志。作為香港最古老、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深水埗已經成為今日的創意文化中心,劉智仁也別出心裁地為本書配搭了特色周邊,包括深水埗街道牌貼紙、一套深水埗景觀明信片以及環保布袋等,頗具活躍的文青風格。香港書展期間,在三聯攤位,每日首10位購買的讀者還會獲贈「城巴×西九龍中心限量版1:120巴士模型」;首150位購買讀者將獲贈「深水埗101文青禮品包」。

《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曾榮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新晉編輯獎、市場策劃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類)等多項大獎,作者彭展華與麥憬淮將於今年書展推出續作《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繼上作呈現的建築師故事和粗獷建築畫面之外,新作聚焦建築內部的細節,麥憬淮透露本書呈現的影像圖片將能夠帶讀者有「深入建築內部參觀」的感受,讓讀者身臨其境地觀察建築細節,體驗空間美學。

喚起共同的年代記憶

萬里機構於今年書展期間亦將推出多本生活實用類新書,其中包括譚潔儀的《樓下士多·辦館·糧油雜貨》。這本書以走訪及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士多、辦館、糧油雜貨舖的歷史與特色。譚潔儀表示,這三種店舖常大隱隱於市,它們不常現身於商場或人來人往的街道,而是較多「駐紮」於住宅區,為街坊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持。

其中,辦館普遍出現於《南京條約》的簽訂後,起初聚集在中環街市等區域,主要幫助海外來港商人及其馬仔採購或代辦雜務,如將魚或雞處理乾淨,亦售賣高檔貨品,如進口煙酒等。財力較弱的辦館未必能夠申請到售賣洋酒的酒牌,便銷售一些較為平價且日常的產品。

譚潔儀憶述,在走訪過程中,她曾採訪了一間店舖,當想要再次到訪並拍攝照片時,她發現那家店的老闆正準備去其他地方重新開業。她也見過父母帶小孩子去參觀店舖,不少海內外遊客還在傳統士多或辦館外照相留念。她希望透過新書喚起許多人共同的年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