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高產作家,如何獲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在馬伯庸看來,他的創作會分三個階段:一是在全國各地搜集相關資料,閱讀大量文獻;二是構思,以資料為基礎衍生主題、人物和故事;最後才進入寫作階段。「很多創作靈感,都來自於旅行途中對地名的考察。」

馬伯庸透露,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旅行途中打開手機地圖,沿着移動路線查看周圍地名。「如果你的好奇心足夠強,就會看到很多與眾不同的地名,背後隱藏着文化信息。比如在衡水,我發現臨近的幾個村莊分別叫北護駕莊、南護駕莊、西護駕莊,卻唯獨沒有東護駕莊,因為東邊的叫護駕遲鎮。四個莊子聚在一起,一個有關『護駕』的故事就出來了。」

他舉例道,自己曾從南京出發前往滁州遊覽醉翁亭,途中發現一地名叫「朱家山河」,頓感磅礡大氣,猜測可能有明朝歷史遺蹟。「結果查了一下,發現我誤會了,因為這條河的附近有座山叫朱家山。」不甘心的他又再看河流走向,發現是南北方向,進一步查證後確認是一條連接滁水和長江的運河。「資料顯示,朱家山河的修建時間甚至比京杭大運河還長,從明朝正德年間一直修到清朝光緒年間。一共才十幾公里長,為什麼修了這麼久?」

在好奇心的催使下,馬伯庸追蹤下去,發現修建過這條河的官員或是貪贓枉法、或是尸位素餐、或是勾心鬥角,最終都鋃鐺入獄。「古代官場所有的醜態,在這條河的修建過程中都看得一清二楚。」馬伯庸直言,雖然只是一個地名,但你深挖下去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好題材。「以後我再寫小說,就會以河為主題,寫一部中國古代官場的面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