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世四個孫子手捧爺爺奶奶的遺像在雲南畹町南洋華僑機工紀念碑前祭拜。 作者供圖

良 心

在福建省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裏,有一本珍藏已久的南僑機工駕駛證,其主人是泉州金井鎮石圳村的旅菲華僑李明起,這是他當年在滇緬公路上疾馳的駕駛證。博物館在展示駕照旁寫道:(李明起)等晉江旅菲華僑,1937年10月響應中國駐菲律賓領事號召,參加「菲律賓華僑司機回國服務團」回國參戰,實為「南僑機工」之先聲。據有關報道,抗戰全面爆發後,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鄺廣霖總領事就在菲律賓華僑報上發表文告,呼籲有汽車駕駛技術的愛國華僑回國參加「抗日義勇軍」。文告發表後兩天內,菲律賓報名回國抗日的華僑達240多人,經體檢合格者有24人,大多為晉江人,李明起正是其中一個。

在海外華人華僑中,福建籍的人數僅次於廣東,有1,500多萬。其中近80%集中在南洋各國,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地。按福建地區分,海外華人華僑最多的是泉州,有900多萬,其次是福州260萬和漳州約100萬。據1939年南僑總會招收機工時統計,當時在東南亞的福建籍華人華僑就已有近225萬人,佔當時中國海外僑胞的近三分之一。可以讓福建人引以為豪的是,在當年南僑機工3,200多人的名冊中,就有近三分之一是來自八閩大地的福建人。他們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李明起1914年出生在福建泉州晉江市金井鎮石圳村,後僑居菲律賓馬尼拉市。在馬尼拉源福木廠當汽車司機,收入頗豐,家境殷實,一家人過着小康生活。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他看到中國駐菲律賓馬尼拉鄺光霖總領事在菲律賓《華僑商報》呼籲有汽車駕駛技術的愛國華僑參加「抗日義勇軍」回國戰鬥的文章,熱血沸騰,即時報名。李明起等24名體檢合格者組成「菲律賓華僑抗日服務團」,集中到中國駐馬尼拉領事館,由總領事為他們壯行。

1937年10月,「菲律賓華僑抗日服務團」從馬尼拉乘船抵達香港,再由九龍乘火車到廣州,進入「廣州汽車訓練所」受訓。訓練結束後被編入「華僑汽車連」,派往深圳接收在香港組裝的各國援華汽車。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前,汽車連奉調到湖南省,編入第九戰區汽車第二團,負責運輸軍火到前線,運送傷員到後方,先後轉戰於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和雲南五個省。1939年間,李明起因勇敢戰鬥、技術超群,被提升為華僑汽車連副排長。

1940年5月,李明起隨汽車連參加棗宜會戰。棗宜會戰是1940年5月至6月中國國民黨第五戰區與日軍在湖北棗陽、宜昌地區展開的戰略對決。會戰中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部東渡漢江,在湖北宜城板橋店鎮的南瓜店十里長山與日軍激戰。血戰多日,重創敵寇。最後他和僅存兵力1,500餘人被日寇5,000餘人團團包圍。張自忠力戰不退,身中數彈,又被敵軍猛刺,壯烈殉國,年僅49歲。張自忠是抗戰時期軍階最高的殉國將領之一(殉國後被追封上將)。他的殉國引發全國悼念,延安舉行萬人公祭。

李明起在棗宜會戰的搶運軍火途中,遭到日軍狙擊,他駕駛的汽車被日軍機槍射中,自已右腿中槍,他果斷跳車抱住一棵大樹,死裏逃生。傷癒歸隊後,部隊準備提拔他為連長,但是他婉拒了。他表示,他們華僑青年毅然放棄在南洋優越穩定的生活,回來祖國只是為了抗戰,決不為升官發財。1940年秋,李明起隨汽車連轉戰雲南,始終奮戰在滇緬公路上。他憑着精益求精的駕車技術,在滇緬公路上闖過一道道生死關口,一次次出色地完成搶運任務。

1942年4月,李明起趕回老家晉江看望病危的祖母。在他辦完祖母後事準備返回連隊時,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南僑機工被遣散。李明起被迫滯留在故鄉石圳村務農。他在村裏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農會,並在新中國成立後出任村農會主席。1953年響應號召,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從事汽車駕駛25年,直到1978年才退休返鄉。退休後他一直緬懷昔日的機工戰友,回憶並留下了23位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英名。在李明起逝世兩年前的1988年10月,時任中國僑聯副主席莊明理先生專程來到晉江看望李明起。在莊明理先生的鼓勵和陪同下,李明起將自己珍藏半生的滇緬公路駕駛證捐給了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同為晉江籍、和李明起一同回國抗日的南僑機工蔡長世的故事卻淒愴而悠長。蔡長世1915年出生在晉江東石鎮東埕村,是家中長子。1934年時因家境艱難,弱冠之年的他告別身懷六甲的妻子楊牡丹,遠渡重洋前往馬來西亞謀生。沒想到一別竟是一生。一開始蔡長世和家裏還有僑批往來,但沒過多久便音訊全無,生死未卜。楊牡丹從懷孕時就開始了她的等待,生下兒子後,她與兒子相依為命,持家度日,用一份對丈夫不泯的等待生活着。後來家鄉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告訴楊牡丹,她的丈夫可能回國參加了南僑機工,在雲南抗戰。楊牡丹幾次想去雲南尋夫,但偌大的雲南,沒有一點線索。在親人的勸阻下,楊牡丹始終未能成行,但是她的等候沒有退溫,她依然相信在另一個地方,蔡長世仍在數着回家的日子。2009年,楊牡丹93歲,她大限將至時畢生的等待仍沒有模糊。離世前囑咐孫子:「一定要找到爺爺啊!」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蔡長世故鄉東石鎮也是雲南南僑機工歷史研究會會長林曉昌的家鄉。家鄉人把蔡家苦苦尋親的事情轉告了正致力研究南僑機工歷史的林曉昌。2014年10月,從雲南打到晉江東石的一個電話,終於揭開了南僑機工蔡長世的歸宿,給蔡長世家人長達70餘年的尋親之路劃上了句號。經雲南省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查實確認,蔡長世是從馬來西亞回國抗戰的第六批南僑機工。1941年,運送抗戰物資的蔡長世在途經功果橋時遭遇日軍飛機轟炸。一顆炸彈讓26歲的蔡長世生命定格,和妻兒陰陽兩隔。

2015年,也就是蔡長世冥壽100歲的夏天,蔡長世四個孫子帶着奶奶的遺像,來到雲南畹町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前,把爺爺奶奶的遺像並放到一起。一張白髮蒼蒼,一張依舊少年,兩夫婦陰陽相隔了70多年。

隔在他們中間的是漫長的歲月和距離,而最終把他們連在一起的是對國與家的愛。他們最終以特殊的方式團圓,成就了一段肝腸寸斷的英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