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爆料熱線
熱門搜尋:
從新到舊
圖標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圖標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排列 列表排列
卡片列表 卡片列表
「見微」系列第三部《桃花源沒事兒》出版 馬伯庸:構建充滿煙火氣的妖怪烏托邦
從《長安十二時辰》的懸疑權謀到《桃花源沒事兒》的奇幻溫情,馬伯庸始終在歷史與幻想的交界處探索人性的幽微。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無論寫什麼題材,最終都是在寫人。「只有把古人和現代人的情感彼此連接,才能說服讀者進入到書中世界。」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保持好奇心 地名尋靈感
馬伯庸透露,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旅行途中打開手機地圖,沿着移動路線查看周圍地名。「如果你的好奇心足夠強,就會看到很多與眾不同的地名,背後隱藏着文化信息。比如在衡水,我發現臨近的幾個村莊分別叫北護駕莊、南護駕莊、西護駕莊,卻唯獨沒有東護駕莊,因為東邊的叫護駕遲鎮。四個莊子聚在一起,一個有關『護駕』的故事就出來了。」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發現
收藏
取消收藏
從小漁村到東方之珠 《香港影像志》再現「香港成長史」
從圖集的結構安排看,《香港影像志》由「香港時代影像」「香港影像故事」「香港文獻輯錄」三部分構成。「香港時代影像」部分按照古代香港、英佔時期的香港和回歸以後的香港的時間順序,反映由古至今香港社會和城市的發展,以及香港與祖國的緊密聯繫,突出香港回歸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的日漸融合。「香港影像故事」用特寫的手法聚焦重大事件或香港社會的某個側面,如香港電影、流行樂壇、武俠小說、啟德機場、填海工程等,從社會、文化、城市建設等不同角度反映香港隨着時代變遷的步伐。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蒙娜之眼
譯者:李沅洳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Never Flinch
出版:HODDER & STOUGHTON LIMITED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簡訊】「香港書展2025」廣州舉行路演 多元包容特質吸引各地讀者
《亞洲週刊》總編輯、香港書展2025文化活動顧問團成員邱立本出席見面會時表示,香港書展已經成為香港的一張城市名片,蘊含着自身的文化力量。他認為,書展今年行至35周年,一開始着重做書籍買賣,後來隨着舉辦「名作家演講系列」,邀請全世界用中文原創寫作的作家來和讀者見面交流,逐漸打造出香港書展獨特的吸引力。例如,有些香港作家很難出現在內地,有些內地作家難去寶島台灣,但是他們都可以同時在香港書展出現。「這就是香港書展一個獨特且難以取代的地位,所以它毫無疑問也代表着香港的一種軟實力:更多元化、更包容,更有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的這種號召地位。」邱立本認為,這是香港書展發展至今非常有意思的特質。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兼古今、含中外、雅俗共賞 香港文學點將錄
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發展達到高峰,各類作家寫出大量出色作品。我們有便捷普及的專欄雜文、精緻高華的學者散文、創意不乏的現代小說、瑰奇多姿的現代詩、風雅傳承的舊體詩詞、廣受歡迎的武俠科幻言情小說,佳作傑作纍纍,活潑紛繁是其特色。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雙人餐桌
譯者:李靜宜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河岸風景
譯者:林婉婷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簡訊】港風啟幕 文脈共生「一本讀書會·北京站」 首場成功開講
活動以一段「京港悅讀·文潤亦城」回顧視頻拉開序幕,以影像為橋,將京港兩地在閱讀推廣中的點滴記憶串聯,為現場鋪陳出溫暖的「文化前奏」。「在數字化閱讀盛行的今天,我們依然堅信,紙質書籍的溫度,書店空間的感染力,以及人與人之間因閱讀產生的情感共鳴,是不可替代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在致辭時表示。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立足全球史研究 楊斌:我寫哪吒純屬偶然
楊斌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西泠印社社員,擁有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博士學位,並且是美國歷史學會古登堡獎獲得者,師從美國歷史學會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寧。他的研究方向涵蓋中國史、全球史、科技醫療史以及海洋史等領域。其著作《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榮獲第 17 屆文津圖書獎推薦以及 2012 年《新京報》年度圖書推薦榜。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吉卜力即故事力
譯者:郭岱軒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評】角聲吹月冷樓蘭——讀屈全繩《邊塞詩一百首》
這本詩集是他戎馬倥傯的間隙書寫的,他有堅實的舊學基礎,五七律絕,諸體皆通,煉辭用典,無不暢適。他寫的是傳統的古典詩體,他自謙疏於平仄,但對我而言,堪稱筆走龍蛇,名至實歸。打開這些帶着祁連霧靄、戈壁蒼茫的篇頁,撲面而來的是壯士情懷、將軍英武、鐵馬金戈的邊塞風情。開篇便是「角聲吹月冷樓蘭」,一個金句,一個「吹」字,又一個「冷」字,其煉字功力,感人至深。再看結句:「一星如刃破重山」更是奇崛。記得仲則有名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清】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同樣是星,一曰「如月」,一曰「如刃」,都是奇想。在仲則那裏,是文人孤高心境,而在屈先生這裏,卻是滿滿的壯懷激烈!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文學》創刊40周年 眾學者暢談文學與香港
《香港文學》總編輯游江在開幕致辭時點明,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既是文學創作的沃土,也是文化對話的橋樑。「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裏,圍繞雜誌跟香港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的多元關係展開深入研討。這不僅是對《香港文學》雜誌40年的回望和對未來的展望,也是對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歷史與現狀的一次梳理,更是對港澳文學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智慧啟迪。」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石一楓:沒有定論的當下,寫起來才有意思
魯迅文學獎得主、年度中國好書得主石一楓的最新長篇小說《一日頂流》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作以硬核現實主義筆觸,書寫當代中國人的互聯網生活史。新書中,石一楓時而如紀實作家,生動展現了上世紀面臨千禧年這一重要時刻時社會的巨大經濟與意識變動;時而又如科幻作家,深入闡述他對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理解及暢想;時而又如暢銷書作家,憑藉其標誌性的京腔京味,勾勒出一個個充滿諧趣的畫面。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香港文學通論:從金庸、余光中到西西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見微」系列第三部《桃花源沒事兒》出版 馬伯庸:構建充滿煙火氣的妖怪烏托邦
從《長安十二時辰》的懸疑權謀到《桃花源沒事兒》的奇幻溫情,馬伯庸始終在歷史與幻想的交界處探索人性的幽微。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無論寫什麼題材,最終都是在寫人。「只有把古人和現代人的情感彼此連接,才能說服讀者進入到書中世界。」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保持好奇心 地名尋靈感
馬伯庸透露,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在旅行途中打開手機地圖,沿着移動路線查看周圍地名。「如果你的好奇心足夠強,就會看到很多與眾不同的地名,背後隱藏着文化信息。比如在衡水,我發現臨近的幾個村莊分別叫北護駕莊、南護駕莊、西護駕莊,卻唯獨沒有東護駕莊,因為東邊的叫護駕遲鎮。四個莊子聚在一起,一個有關『護駕』的故事就出來了。」
發佈時間
發現
收藏
取消收藏
從小漁村到東方之珠 《香港影像志》再現「香港成長史」
從圖集的結構安排看,《香港影像志》由「香港時代影像」「香港影像故事」「香港文獻輯錄」三部分構成。「香港時代影像」部分按照古代香港、英佔時期的香港和回歸以後的香港的時間順序,反映由古至今香港社會和城市的發展,以及香港與祖國的緊密聯繫,突出香港回歸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的日漸融合。「香港影像故事」用特寫的手法聚焦重大事件或香港社會的某個側面,如香港電影、流行樂壇、武俠小說、啟德機場、填海工程等,從社會、文化、城市建設等不同角度反映香港隨着時代變遷的步伐。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蒙娜之眼
譯者:李沅洳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Never Flinch
出版:HODDER & STOUGHTON LIMITED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簡訊】「香港書展2025」廣州舉行路演 多元包容特質吸引各地讀者
《亞洲週刊》總編輯、香港書展2025文化活動顧問團成員邱立本出席見面會時表示,香港書展已經成為香港的一張城市名片,蘊含着自身的文化力量。他認為,書展今年行至35周年,一開始着重做書籍買賣,後來隨着舉辦「名作家演講系列」,邀請全世界用中文原創寫作的作家來和讀者見面交流,逐漸打造出香港書展獨特的吸引力。例如,有些香港作家很難出現在內地,有些內地作家難去寶島台灣,但是他們都可以同時在香港書展出現。「這就是香港書展一個獨特且難以取代的地位,所以它毫無疑問也代表着香港的一種軟實力:更多元化、更包容,更有凝聚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的這種號召地位。」邱立本認為,這是香港書展發展至今非常有意思的特質。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兼古今、含中外、雅俗共賞 香港文學點將錄
1980年代香港文學的發展達到高峰,各類作家寫出大量出色作品。我們有便捷普及的專欄雜文、精緻高華的學者散文、創意不乏的現代小說、瑰奇多姿的現代詩、風雅傳承的舊體詩詞、廣受歡迎的武俠科幻言情小說,佳作傑作纍纍,活潑紛繁是其特色。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雙人餐桌
譯者:李靜宜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河岸風景
譯者:林婉婷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簡訊】港風啟幕 文脈共生「一本讀書會·北京站」 首場成功開講
活動以一段「京港悅讀·文潤亦城」回顧視頻拉開序幕,以影像為橋,將京港兩地在閱讀推廣中的點滴記憶串聯,為現場鋪陳出溫暖的「文化前奏」。「在數字化閱讀盛行的今天,我們依然堅信,紙質書籍的溫度,書店空間的感染力,以及人與人之間因閱讀產生的情感共鳴,是不可替代的。」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兼總裁李濟平在致辭時表示。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立足全球史研究 楊斌:我寫哪吒純屬偶然
楊斌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西泠印社社員,擁有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博士學位,並且是美國歷史學會古登堡獎獲得者,師從美國歷史學會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寧。他的研究方向涵蓋中國史、全球史、科技醫療史以及海洋史等領域。其著作《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榮獲第 17 屆文津圖書獎推薦以及 2012 年《新京報》年度圖書推薦榜。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吉卜力即故事力
譯者:郭岱軒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評】角聲吹月冷樓蘭——讀屈全繩《邊塞詩一百首》
這本詩集是他戎馬倥傯的間隙書寫的,他有堅實的舊學基礎,五七律絕,諸體皆通,煉辭用典,無不暢適。他寫的是傳統的古典詩體,他自謙疏於平仄,但對我而言,堪稱筆走龍蛇,名至實歸。打開這些帶着祁連霧靄、戈壁蒼茫的篇頁,撲面而來的是壯士情懷、將軍英武、鐵馬金戈的邊塞風情。開篇便是「角聲吹月冷樓蘭」,一個金句,一個「吹」字,又一個「冷」字,其煉字功力,感人至深。再看結句:「一星如刃破重山」更是奇崛。記得仲則有名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清】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同樣是星,一曰「如月」,一曰「如刃」,都是奇想。在仲則那裏,是文人孤高心境,而在屈先生這裏,卻是滿滿的壯懷激烈!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香港文學》創刊40周年 眾學者暢談文學與香港
《香港文學》總編輯游江在開幕致辭時點明,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既是文學創作的沃土,也是文化對話的橋樑。「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裏,圍繞雜誌跟香港文學,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的多元關係展開深入研討。這不僅是對《香港文學》雜誌40年的回望和對未來的展望,也是對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歷史與現狀的一次梳理,更是對港澳文學未來發展方向的一次智慧啟迪。」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石一楓:沒有定論的當下,寫起來才有意思
魯迅文學獎得主、年度中國好書得主石一楓的最新長篇小說《一日頂流》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該作以硬核現實主義筆觸,書寫當代中國人的互聯網生活史。新書中,石一楓時而如紀實作家,生動展現了上世紀面臨千禧年這一重要時刻時社會的巨大經濟與意識變動;時而又如科幻作家,深入闡述他對大數據時代、人工智能時代的理解及暢想;時而又如暢銷書作家,憑藉其標誌性的京腔京味,勾勒出一個個充滿諧趣的畫面。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書介】香港文學通論:從金庸、余光中到西西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