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客戶端

溯源吳越文化《尋古中國·吳越記》開播

2025-09-08 23:12:17 文學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的五集大型系列紀錄片《尋古中國·吳越記》,將於9月8日起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播出,央視頻全網首播。

春秋時期曾經崛起吳、越兩個諸侯國的吳越大地,地處長江下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近年來,隨着考古發掘與相關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這裏是我國稻作農業、原始瓷器和人工運河的發源地,其璀璨的文化,為中華文明注入了開拓、兼容、創新的活力。5集紀錄片充分利用良渚古城遺址、無錫闔閭城遺址、蘇州木瀆古城遺址等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新成果,結合《史記》《越絕書》《左傳》等典籍文獻記載,深入展現吳越地區從稻作農業起源到融合統一的恢宏歷程,剖析其海納百川、經世致用、敢為人先的特質,及其在禮制、藝術、思想等領域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與深遠影響。

考古揭示,百萬年前,吳越大地就有古人類活動、生息。在錢塘江畔的上山遺址,一萬年前的先民成功馴化水稻,從事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農業生產;八千年前的跨湖橋人「刳木為舟」,拉開了探索海洋的序幕;氣勢恢宏、秩序井然的良渚古城,以其精密的水利系統和象徵王權、軍權的玉禮器,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

精於技藝、善於創造,是吳越先民留給後世的鮮明印象。早在商周時期,吳越先民就已燒造出原始青瓷。至東漢時期,吳越地區制瓷工藝迎來飛躍,窯中出土的青瓷呈現出穩定、柔和的青綠色。其長達千年的燒造歷史,深刻影響了中國瓷器的審美風尚與工藝格局。海路開通後,這裏的瓷器漂洋過海,抵達世界多地,成為中華文明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之一。

周朝王室衰微、諸侯並起之際,吳、越兩個諸侯國先後興起,並揮師北上逐鹿中原,稱雄一時。節目聚焦吳王子光戟等出土文物,結合無錫闔閭城、蘇州木瀆古城等城防遺址,展現了吳越兩國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和軍事思想。

節目首次系統性梳理吳越地區的水利傳統——從良渚水壩的防洪灌溉,到春秋時期胥溪、邗溝的運河開鑿,再到隋唐大運河的貫通,展現水利文明的演進脈絡。

吳王、越王曾在春秋時期上演諸侯爭雄「大劇」。節目結合紹興印山越王大墓的考古發掘,解讀越國崛起的起點與吳越衝突的歷史節點;通過湖北荊州棗林鋪出土的戰國竹簡,首次系統解讀了吳王夫差在存亡之戰中,基於後勤、兵力等現實因素,接受越國求和的複雜考量。

紹興亭山遺址群出土的兵器、農具和水利設施遺蹟,則為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史書記載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證據。根據這些考古成果,節目再現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國逆襲崛起之路。

多項最新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在節目中呈現,包括通過對江蘇蘇州金城新村遺址出土的帶有「右司空」官署戳印的秦代陶筒瓦殘片進行解讀,實證了秦設會稽郡的郡治所在。

從兵戎相見到最終融合,吳越大地在山河一統的歷史中迸發出更強的文化創造力。節目將視野拓展至秦漢以後的吳越故地,看王羲之在會稽山下揮灑出「天下第一行書」,將漢字書法引向純粹的審美之境;看黃公望隱居富春江畔,繪就《富春山居圖》,奠定中國文人畫的審美範式;看南京明孝陵的「前方後圓」布局,闡釋其如何成為明清兩代帝陵的藍本;看王陽明在紹興創建稽山書院,其「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遠播東亞。這些誕生於吳越地區的文化瑰寶,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尋古中國·吳越記》持續深化「思想+藝術+技術」融合創新,運用數字建模與AI等新技術,讓歷史遺存「活」起來;打造主持人沉浸式、互動性「講述場」,與典型文物、文明元素、歷史事件融合呈現、有機互動。

9月8日起,央視網等總台新媒體平台,將與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同步播出《尋古中國·吳越記》。

(來源:央視一套)

責任編輯: 孫嬌嬌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