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近日,AI圖像生成熱潮再興起,只要用一張照片即可生成栩栩如生的立體3D公仔模型,引人驚嘆人工智能的飛速進展。這也提醒我們,創科競爭其實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長跑,比拚的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制度設計與長遠規劃。
另一邊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最新公布的《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傳來捷報——「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超越「東京—橫濱」,榮登全球第一。這是大灣區在國際專利申請、科研論文及風險投資等指標上的綜合突破,彰顯三地協同的強大合力,也讓世界見識到中國南方城市群的創新活力。
然而,「不進則退」正是創科競爭的鐵律。翻查數據,2022年香港知識產權收益僅佔商品及服務貿易總額的0.1%,在全球133個經濟體中僅排第56位。換言之,科研成果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仍是香港乃至深港穗集群的短板。這種「科研強、轉化弱」的結構性矛盾,若不及早解決,領先地位難免流於曇花一現。
深圳素有中國的「矽谷」之稱,擁有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等世界級企業不勝枚舉;廣州則成為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區城市之一,競爭力逐步提升;而香港則兼具科研與國際金融優勢,擁有五所全球百強大學與完善的司法制度。三地如何互補長短,特別是善用香港在金融與司法方面的優勢,壯大知識產權貿易,便是下一步的關鍵。
河套港深創科合作區被譽為「大灣區最具潛力的一平方公里」,若能率先推行跨境專利審批、知識產權融資制度及國際仲裁機制,讓專利如資產般自由流動,科研成果將能更快轉化為產業競爭力,既吸引跨國企業落戶,也助本地初創走向國際。
創科比拚,不止於誰能率先推出劃時代產品,更在於誰能建立保障創新的制度。美國矽谷之所以長盛不衰,靠的不僅是Google、Apple等巨企,還有完善的知識產權和投資生態。中央已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這是厚望,也是責任。若在此環節「慢半拍」,便可能坐失良機。
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先後推出「產學研1+計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等百億元級別措施,加上「專利盒」5%特惠稅率,方向正確。但若缺乏知識產權律師、評估師、投資顧問等專業人才與交易平台,仍難形成突破。唯有加快推動跨境數據流通、人才與資本融通,方能構建完整的知識產權生態。
創新集群競爭猶如馬拉松,起步快未必能奪冠,關鍵在能否保持耐力。深港穗雖登頂全球,但東京—橫濱、聖荷西—三藩市等老牌中心仍虎視眈眈。若未能不斷推出引領潮流的成果並建立制度優勢,領先地位隨時失守。「知識產權」聽似抽象,實則是最硬的硬核。它既是科研智慧的結晶,也是資本投資的依據,更是國家科技安全的基石。若香港能補上這塊短板,不僅能鞏固深港穗的全球領先,更能為國家建設知識產權強國貢獻「香港力量」。
正如《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創科發展需要點滴積累,而知識產權建設正是那一個個「跬步」。深港穗今日領跑全球,未來能否長跑致遠,關鍵就在於能否盡快補齊知識產權這塊短板,把創科實力真正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競爭力。
(作者為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教聯會副會長)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