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部都會區|學者倡與深圳接壤區域建多個「超級特區」 加快實質項目落地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最近提到希望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及副院長肖耿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出多個大膽建議,建議在北都區與深圳接壤的區域,建立多個深度合作的「超級特區」,讓前來註冊總部的企業與其在深圳設立第二總部的企業實現資金、信息等自由流動的「總部通」機制,藉此大幅降低北都區的發展成本,同時促進深港兩地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加快北都區實質項目落地。

來論|強化特區主導角色 重塑北都產業格局
特區政府發展局日前宣布中止原定於本周五(25日)截標的元朗與洪水橋兩幅產業用地招標計劃,並分別改為交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發展微電子生態圈,以及納入更大範圍的產業園區政策研究。此舉一經公布,隨即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對於北都區 搬遷戶、棕地作業者有話說
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未來房屋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主要來源,最終能容納約250萬居住人口和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在這個歷時多年、涉及極大片土地的項目推進過程中,必然有不少人受收地影響而要搬遷。香港文匯報近日訪問獲安置到專用安置屋邨的租戶、已遷至新大樓的安老院舍院友及職員,以及已另覓土地繼續經營的棕地作業者,他們均異口同聲地支持發展北部都會區,認為應愈快愈好,又認為政府相關部門與其他機構在搬遷過程中提供的協助與支援到位,對新生活躊躇滿志、對香港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北都區建設提速提效 打造發展新引擎
作為特區政府的旗艦項目,北部都會區的面積約佔香港三分之一,其人口亦將佔香港的三分之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特區政府對北都區發展高度重視,積極以各種方法不斷提速提效。例如,特區政府於2023年修訂法例,加快城規、收地、道路刊憲及環評工作等法定程序,令新發展區由開始研究到開始產出土地的時間,由過去約13年大幅縮減至7年,至今已收回約400公頃私人土地、平整80公頃土地及落成3,000個住宅單位,粉嶺北亦已有第一個私人屋苑落成。

引領高校進駐北都區 吸納人才倚港興業
美國國土安全部早前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至美國時間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更簽署公告,暫停持有簽證的哈佛大學新生入境,還指示國務院考慮撤銷符合公告標準的哈佛在校生現有的簽證。香港正全力推進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區政府與高等教育界可把握機遇,加強向世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並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建設,吸引受影響學者、學生轉至香港,倚港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