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衞生健康委今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時令節氣與健康有關情況。
每年9月為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今年的主題為「早防早治,守護認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主任醫師唐毅在會上介紹,很多人覺得只有老年人才會得阿爾茨海默病,其實並不正確。雖然大部分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在65歲以後發病,但也有部分患者是在五六十歲甚至更年輕的時候就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稱為「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
怎麼區分良性健忘和阿爾茨海默病?
很多老年人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如以前,容易忘事,這既可能是年齡相關的良性健忘,也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現,如何進行區分呢?
專家介紹,一般來說,老年人的良性健忘主要表現是「忘細節、記大事」,比如忘記菜名但記得要買菜,而且提醒他就能想起來,不影響日常生活。而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遺忘往往更嚴重,比如剛說過的話記不住,一天裏反覆問同一個問題,家人提醒也想不起來,這就需要提高警惕。
阿爾茨海默病除了忘事,還常常伴有其他表現,比如熟悉的家務變得不會做,說話詞不達意,性格變得暴躁或冷漠,學習新事物能力下降等。如果同時出現這些情況,就高度懷疑有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應盡早到醫院就診。
如何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目前,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有藥物治療與非藥物干預方案,主要目標是延緩症狀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方面,可以通過調控大腦神經遞質水平,幫助改善記憶;還可以通過清除腦內的關鍵致病蛋白,延緩病情進展。
非藥物干預方面,堅持科學的認知訓練,可以延緩記憶力下降;堅持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運動已被證實能改善認知和日常生活能力。
此外,均衡飲食,控制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也能有效延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需要強調的是,這些方法都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長期堅持才能發揮作用。
如何降低患病風險?
醫生介紹,以下幾個方法可以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從青年時期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保持規律睡眠、堅持運動、均衡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酒等;
多參與社交活動,培養興趣愛好,比如閱讀、繪畫等;
保護好聽力、視力。
這些方法看似日常,但只要長期堅持,不僅能延緩大腦衰老,更能切實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