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唐代詩人柳宗元(773 - 819)受宰相王叔文拔擢,參與政治改革,輔佐繼位的順宗推行新政,史稱「永貞革新」。但未及半年,憲宗即位,改革失敗,王叔文被貶賜死,柳宗元亦被貶職。

唐順宗永貞元年十一月至憲宗元和十年正月(805 - 815)間,柳宗元被貶到當時渺無人煙的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擔任司馬一職,不許處理任何政事,只能當一名毫無實權的閒官。他有志難伸,只好寄情山水,形諸筆墨,寫下了《江雪》等自況詩作。

《江雪》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全詩體式如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

全詩以仄聲押韻,韻腳「絕」、「滅」、「雪」皆為入聲字,收音短促壓迫,正好配合詩中淒冷幽寂、孤僻蒼茫的雪境氛圍,同時亦表達了詩人孤絕不平的激憤情緒。在仄聲的映襯下,第三句不押韻的平聲「翁」字,發音平緩,正予人不畏黑暗、不吐不快之感。

至於修辭及描寫手法方面,《江雪》主要運用了白描手法,僅以短短二十字,就簡練地勾勒出一幅雪天寒江的獨釣圖。作者又運用層遞手法,從「千山鳥飛絕」的空間,縮小為「萬徑人蹤滅」的地平面,延伸至廣闊的江面後,突出江中一葉孤舟的線段,最後落在垂釣的漁翁,範圍由遠至近、由大而小,將讀者注意力聚焦於文末「江雪」上,直接呼應詩題,予人深刻印象。

運用反襯 以多襯少

詩中又巧妙地運用了反襯手法,先以「千山」和「萬徑」誇張地描繪背景的壯闊宏大,卻又以「絕」、「滅」來表示其杳無人蹤,以多襯少。「千山」、「萬徑」本應是「鳥飛多」、「人蹤眾」,為何如今卻是「鳥飛絕」、「人蹤滅」?此處含蓄地交代詩題「江雪」,因為大雪的緣故,「千山」和「萬徑」都被掩蓋,「鳥」和「人」都隱藏避害。但在萬物都被掩藏的時候,卻有一位漁翁,戴着斗笠,穿着簑衣,駕着孤單的小船,獨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釣着江雪。這裏再一次以前句「千山」和「萬徑」之多,映襯後二句「孤舟」、「獨釣」的畫面。老翁在孤舟上垂釣,本來是甚為平凡的靜態畫面,但由於前面致力描繪出一種極端的寂靜景象,於是靜態的垂釣行為,反而顯得有了生氣,相對變得動態起來。沒有前面「千」、「萬」二字,下面「孤」、「獨」兩字就顯得平平無奇,無甚感染力了。

綜上,本詩五處運用了映襯技巧,一為「千山」(賓)與「鳥飛絕」(主),二為「萬徑」(賓)與「人蹤滅」(主),由「千山」、「萬徑」背景之多,反襯「鳥飛絕」、「人蹤滅」主角之少,從而點出氣候惡劣的言外之意。三為「千山」句、「萬徑」句之多,反襯「孤舟」、「獨釣」句之少,營造出一種絕對幽靜、沉寂的氛圍。四以萬物之寂靜,反襯漁翁之生動,點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含意。五以韻腳「絕」、「滅」、「雪」等入聲字之短促壓抑,突顯平聲字「翁」的平坦緩和,收到振聾發聵之效。

詩題「江雪」,涵有深刻的象徵意義。表面上,詩中處處寫景,首兩句以「千山」和「萬徑」描繪出一片廣闊的天地空間,「絕」和「滅」二字描寫孤淒、幽寂的風雪世界,句末再加一個「寒」字,進一步點明風雪的凜冽。在天寒地凍的惡劣氣候下,不管是鳥或人,甚或天地萬物,通通龜縮躲藏起來。面對此情此景,卻有一位戴着斗笠、穿着簑衣的漁翁,駕着小船在江面飄浮,無懼寒冷地垂釣江雪。

孤傲漁翁 寄託感情

「孤」說明只有一隻船,「獨」說明只有一個人,漁翁不畏嚴寒的孤傲形象躍然紙上。此一孤傲形象,正寄託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他在政治革新失敗後,不屈而孤獨的精神面貌。在永貞政變這一場重大的政治風暴襲擊之下,朝野人士皆隱伏避禍,唯有柳宗元仍然當言則言,當行則行;最後雖然改革失敗,但即使身處逆境,他仍然能以堅毅的意志面對人生,無懼酷寒的漫天風雪。這一種堅毅的精神,不為求取功名利祿,而是為了保守如「江雪」一般潔白無瑕的高尚節操。

◆ 謝向榮博士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