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香港文匯網
熱門搜尋:
文匯報
海外版
文匯報
香港仔
海外版
個人中心
退出登錄
個人中心
退出登錄
熱門搜尋:
首頁
香港
神州
灣區人
灣區企業
灣區生活
灣區文化
灣區旅遊
灣區人才
灣區政策
灣區服務易
經濟
財經
地產
投資
財評
數字經濟
國際
評論
社評
評論
來論
視頻
新聞
訪談
直播
文化
文博
藝術
文學
娛樂
生活
旅遊
美食
時尚
健康
教育
體育
科技
專題
專欄
圖集
香港
神州
國際
地方聯播
文匯報
香港仔
海外版
熱門搜尋:
首頁
香港
時事
神州
灣區人
經濟
國際
評論
視頻
文化
娛樂
生活
教育
體育
科技
專題
專欄
圖集
文匯報
調查
論壇
地方聯播
互動
廣告
搜索結果
首页
首頁
香港
神州
灣區人
- 灣區企業
- 灣區生活
- 灣區文化
- 灣區旅遊
- 灣區人才
- 灣區政策
- 灣區服務易
經濟
- 財經
- 地產
- 投資
- 財評
- 數字經濟
國際
評論
- 社評
- 評論
- 來論
視頻
- 新聞
- 訪談
- 直播
文化
- 文博
- 藝術
- 文學
娛樂
生活
- 旅遊
- 美食
- 時尚
- 健康
教育
體育
科技
專題
- 香港
- 兩岸
- 國際
專欄
圖集
- 香港
- 神州
- 國際
文匯報
地方聯播
返回上一頁
全部
全部
報紙
視頻
從新到舊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相關度
搜全文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顯示更多
【雙城記】又見蘭英(一)
蘭英是我的朋友,住在巴黎,我已經十年沒有到巴黎,沒有見到蘭英。蘭英姓秦,從小生活在山東臨沂農村,47年前與在法國當大學教授的表哥徐廣存結婚,從山東移居花都巴黎,開始了她由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姑娘到花都「巴黎母親」的脫胎換骨的轉變。
07月11日 04:05:08
文匯報
【雙城記】一個人和一群人
這是沈芸寄給我的第二本書,比上一本厚重很多,這本書的書名來自夏衍的一首詩:「獻給一個人、獻給一群人、獻給支撐着的、獻給倒下了的,我們歌、我們哭、我們『春秋』、我們的賢者。」天快亮了,我們讚頌我們的英雄,已經走了一大段路了,疲憊了的聖克里斯托夫,回頭來望了一眼背上的孩子說,你這累人的,快要到來的明天。最後一句有點難解,要知道聖克里斯托夫的寓言。聖克里斯托夫就是那個背小孩子過河的人,孩子重到他幾乎背不動,過了河,聖克里斯托夫對小孩子說︰「你真重,重到讓我如同把世界背在身上。」小孩子回應:「你背不只是全世界,還包含他的締造者。」夏先生只寫過幾首為數很少的詩,大概也就三四首,這首是為劇本《戲劇春秋》的「獻詞」,寫於1943年,重慶。寫這首詩的那一年43歲,那是一個屬於他的時代,所以字句裏帶着豪情和憧憬。
07月04日 04:03:51
文匯報
夏衍
【雙城記】《南竹竿胡同113號》
剛到北京就收到沈芸寄來的兩本書,一本是記敘文《一個人和一群人》講述夏衍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一本是《南竹竿胡同113號》講述二十世紀下半葉,一條北京老胡同和上海老味道的散文集。沈芸是夏衍先生的孫女,兩本書都很好看,我先打開的是第二本,因為這本書講述的這座113號房子,和夏家在北京居住過的房子,和我有着極微妙的聯繫,容後再述。
06月27日 04:03:13
文匯報
北京
【雙城記】雞豆花
自幼不喜歡吃辣,這在內地吃飯有些難,因為處處無辣不歡,小餐館大餐廳,一律辣,就連教做菜,一盤菜要切四五條小米辣,一小環都受不了,做出來的菜不成了辣醬?最不可想像的是江南也變得離不開辣,在杭州,買了一包油燜筍,曾經香港有罐頭,而今消失得無影無蹤。打開包裝,只見條條鮮筍新鮮脆嫩,吃到嘴裏竟然是辣的,油燜筍也放辣椒真是長見識。不喜辣,也就不太喜愛四川菜,一次到成都,主人家請我吃最好的火鍋,看着一台怡紅翠綠,一口也難下嚥,只能吃甜冰粉,倒是吃過最好吃的冰粉,可見這家店的水準不凡,陪同的朋友們說,我錯過了最好吃的火鍋。
06月20日 04:01:30
文匯報
豆花
【雙城記】寫在六百場(二)
37年前,《天下第一樓》劇本通過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術委員會審批,曾經的藝委會,是由劇院各界頂尖人物組成,他們的眼光,是保證劇院藝術水平和名望的一堵圍牆。之後,劇本還要過另一道關,全院大會,所有演職員向我——作者提問。
06月13日 04:03:52
文匯報
【雙城記】寫在六百場
600不是一個大數字,但對一個話劇,一個要近百人參與演出的大型舞台劇,演出600場,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天下第一樓》自1988年6月12日首演,已經37年,換了4代演員,就在6月2日迎來600場。這一天,北京首都劇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台,台上台下一片沸騰。
06月06日 04:04:55
文匯報
【雙城記】一隻烤鴨
一隻烤鴨賣二十多元甚至十幾元,內地街邊、菜市場、小型餐館都能買到,還會配鴨餅、葱絲、黃瓜絲和蘸料。烤鴨明明是北京品牌的高檔美食,這是什麼情況?
05月30日 04:03:15
文匯報
北京
【雙城記】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近日看小紅書,發現看戲曲的青年觀眾好像比話劇多,古老的戲曲有了年輕人捧場,是個好勢頭。有人很用心地把一些搜集來的戲曲舊影片,放上小紅書,有越劇、有京劇。程派名劇《鎖麟囊》,看了幾個不同版本,老一代中一代新一代都有,最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程硯秋先生的原始版。為了這齣戲,他真下了工夫,光是練身段,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究唱腔時,他要在最後一場薛湘靈見到家人的那段,唱西皮原板加垛板,「二六」裏加哭頭,這是從來沒用過的,他自己先研究好了,親自到王瑤卿先生家去求教,一聲不出坐在一旁,等閒人都走了,才和老師研究,有時到深夜、有時到天明。排練《鎖麟囊》是民國三十年,有一天,他去東華門電影院看美國荷里活明星的電影,聽到麥克唐娜歌唱時,突然拍着身邊的朋友說,這個腔很好聽。回來他就把西洋樂曲糅進《鎖麟囊》的「團圓」一折,薛湘靈見到丈夫,丈夫見她衣着華麗,有了懷疑,她向娘親哭訴委曲的一句哭頭,來自西洋樂曲。
05月23日 04:02:03
文匯報
【雙城記】席票和鴨票
香港為了振興經濟吸引客人,吃飯會送優惠券,吸引再來光顧,其實這種方式是有傳統的。舊時叫做「席票」,是北京飯莊東興樓的發明,北京曾有「四大桓,八大樓」,前者是四大銀行,後者是八大飯莊「東興樓、泰豐樓、萃華樓、春華樓、同春樓等」。席票,是為了方便達官貴人請客送禮的一種優惠券,寫明多少錢一桌,什麼類型酒席,收禮人拿着席票,就可以去東興樓吃酒席,不用付款。「鴨票」,是全聚德烤鴨店的發明,上寫:憑票取大燒鴨子兩隻(舊時不叫烤鴨),也是不用付款的,看票取貨。這次香港話劇團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巡演到北京,就設立了「鴨票」,買最高票價的,一張票送一隻烤鴨,是真兌現的,看了戲,還能吃到烤鴨。
05月16日 04:05:34
文匯報
【雙城記】皇太后坐火車
我的話劇《德齡與慈禧》被邀參加澳門藝術節演出,此劇在香港首演後,2019年在內地演出,去年重排再演,全國巡演,去年和今年已在幾十個城巿連續演出幾十場,所到之地均受歡迎。原版的劇本比較長,內地版演出時,我把劇本刪去了3場戲,其中有一場慈禧坐火車,看過原版的觀眾,都覺得可惜。
05月09日 02:08:33
文匯報
慈禧
【雙城記】皇太后坐火車
我的話劇《德齡與慈禧》被邀參加澳門藝術節演出,此劇在香港首演後,2019年在內地演出,去年重排再演,全國巡演,去年和今年已在幾十個城巿連續演出幾十場,所到之地均受歡迎。原版的劇本比較長,內地版演出時,我把劇本刪去了3場戲,其中有一場慈禧坐火車,看過原版的觀眾,都覺得可惜。
05月09日 02:05:13
文匯報
慈禧
【雙城記】皇太后坐火車
我的話劇《德齡與慈禧》被邀參加澳門藝術節演出,此劇在香港首演後,2019年在內地演出,去年重排再演,全國巡演,去年和今年已在幾十個城巿連續演出幾十場,所到之地均受歡迎。原版的劇本比較長,內地版演出時,我把劇本刪去了3場戲,其中有一場慈禧坐火車,看過原版的觀眾,都覺得可惜。
05月09日 01:49:22
文匯報
慈禧
【雙城記】有感於「無障礙」
近日因腰疾累到腿痛,行動不便,有時要依靠手杖,本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但想起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人生需要手杖,快去找一個手杖吧!手杖是忠誠的伴侶,還是身份的代表。」手杖曾是文明的象徵,故又叫它「文明棍」。我用上文明棍,遇到不少文明事,上公共交通,會有人讓座,出入公共場所,會有陌生路人代為開門,進入人多的場所,眾人會禮讓我先行,雖然都是小事,卻讓我感動。
05月02日 04:03:39
文匯報
【雙城記】春之潤餅
舊時人家,講究不時不食,過了農曆二月初二,就是立春,必吃薄餅即春餅,名為「咬春」。這個應景美味台灣四時皆有,叫做潤餅,在台灣金門要在冬至吃潤餅。每次去台灣一定會買來吃,就在街邊或者夜市,配菜主要是圓白菜,葷素搭配得當,很好吃。
04月25日 04:03:14
文匯報
北京
【雙城記】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一行從杭州蕭山機場,登上飛回香港的飛機,這幾個月來不停來往香港、杭州,迄今告一段落,越劇《蘇東坡》順利完成排練,籌備演出。本來,此劇4月25日、26日來香港參加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的開幕演出,但因故取消,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方已經登出抱歉聲明,售出票又要退票的事件,以我所知在香港極之少見。
04月18日 04:01:03
文匯報
香港
【雙城記】貓街的豆腐
荷李活道下的士,諸多上山的階梯,香港摩羅街(嚤囉街),一百多年前,數十名印度人聚居在附近一帶做小商販,吸引大批印度水手、駐港英軍的印度士兵到此購買家鄉貨,港英政府順勢將此地段拍賣,供印度人使用,當年印度水手與士兵在此聚集擺賣貨品,香港人把印度人稱為「嚤囉」,由此得名,這是舊時舊稱,保留下來不過是記錄歷史。摩羅街亦稱「貓街」(Cat Street),傳聞這裏有店家賣俗稱為「老鼠貨」的賊贓,所以會叫買老鼠貨的人,像貓。
04月11日 04:01:39
文匯報
香港
【雙城記】又見蘭英(一)
蘭英是我的朋友,住在巴黎,我已經十年沒有到巴黎,沒有見到蘭英。蘭英姓秦,從小生活在山東臨沂農村,47年前與在法國當大學教授的表哥徐廣存結婚,從山東移居花都巴黎,開始了她由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姑娘到花都「巴黎母親」的脫胎換骨的轉變。
07月11日 04:05:08
【雙城記】一個人和一群人
這是沈芸寄給我的第二本書,比上一本厚重很多,這本書的書名來自夏衍的一首詩:「獻給一個人、獻給一群人、獻給支撐着的、獻給倒下了的,我們歌、我們哭、我們『春秋』、我們的賢者。」天快亮了,我們讚頌我們的英雄,已經走了一大段路了,疲憊了的聖克里斯托夫,回頭來望了一眼背上的孩子說,你這累人的,快要到來的明天。最後一句有點難解,要知道聖克里斯托夫的寓言。聖克里斯托夫就是那個背小孩子過河的人,孩子重到他幾乎背不動,過了河,聖克里斯托夫對小孩子說︰「你真重,重到讓我如同把世界背在身上。」小孩子回應:「你背不只是全世界,還包含他的締造者。」夏先生只寫過幾首為數很少的詩,大概也就三四首,這首是為劇本《戲劇春秋》的「獻詞」,寫於1943年,重慶。寫這首詩的那一年43歲,那是一個屬於他的時代,所以字句裏帶着豪情和憧憬。
07月04日 04:03:51
夏衍
【雙城記】《南竹竿胡同113號》
剛到北京就收到沈芸寄來的兩本書,一本是記敘文《一個人和一群人》講述夏衍先生和他的家人朋友,一本是《南竹竿胡同113號》講述二十世紀下半葉,一條北京老胡同和上海老味道的散文集。沈芸是夏衍先生的孫女,兩本書都很好看,我先打開的是第二本,因為這本書講述的這座113號房子,和夏家在北京居住過的房子,和我有着極微妙的聯繫,容後再述。
06月27日 04:03:13
北京
【雙城記】雞豆花
自幼不喜歡吃辣,這在內地吃飯有些難,因為處處無辣不歡,小餐館大餐廳,一律辣,就連教做菜,一盤菜要切四五條小米辣,一小環都受不了,做出來的菜不成了辣醬?最不可想像的是江南也變得離不開辣,在杭州,買了一包油燜筍,曾經香港有罐頭,而今消失得無影無蹤。打開包裝,只見條條鮮筍新鮮脆嫩,吃到嘴裏竟然是辣的,油燜筍也放辣椒真是長見識。不喜辣,也就不太喜愛四川菜,一次到成都,主人家請我吃最好的火鍋,看着一台怡紅翠綠,一口也難下嚥,只能吃甜冰粉,倒是吃過最好吃的冰粉,可見這家店的水準不凡,陪同的朋友們說,我錯過了最好吃的火鍋。
06月20日 04:01:30
豆花
【雙城記】寫在六百場(二)
37年前,《天下第一樓》劇本通過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術委員會審批,曾經的藝委會,是由劇院各界頂尖人物組成,他們的眼光,是保證劇院藝術水平和名望的一堵圍牆。之後,劇本還要過另一道關,全院大會,所有演職員向我——作者提問。
06月13日 04:03:52
【雙城記】寫在六百場
600不是一個大數字,但對一個話劇,一個要近百人參與演出的大型舞台劇,演出600場,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天下第一樓》自1988年6月12日首演,已經37年,換了4代演員,就在6月2日迎來600場。這一天,北京首都劇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台,台上台下一片沸騰。
06月06日 04:04:55
【雙城記】一隻烤鴨
一隻烤鴨賣二十多元甚至十幾元,內地街邊、菜市場、小型餐館都能買到,還會配鴨餅、葱絲、黃瓜絲和蘸料。烤鴨明明是北京品牌的高檔美食,這是什麼情況?
05月30日 04:03:15
北京
【雙城記】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近日看小紅書,發現看戲曲的青年觀眾好像比話劇多,古老的戲曲有了年輕人捧場,是個好勢頭。有人很用心地把一些搜集來的戲曲舊影片,放上小紅書,有越劇、有京劇。程派名劇《鎖麟囊》,看了幾個不同版本,老一代中一代新一代都有,最令人遺憾的是沒有程硯秋先生的原始版。為了這齣戲,他真下了工夫,光是練身段,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究唱腔時,他要在最後一場薛湘靈見到家人的那段,唱西皮原板加垛板,「二六」裏加哭頭,這是從來沒用過的,他自己先研究好了,親自到王瑤卿先生家去求教,一聲不出坐在一旁,等閒人都走了,才和老師研究,有時到深夜、有時到天明。排練《鎖麟囊》是民國三十年,有一天,他去東華門電影院看美國荷里活明星的電影,聽到麥克唐娜歌唱時,突然拍着身邊的朋友說,這個腔很好聽。回來他就把西洋樂曲糅進《鎖麟囊》的「團圓」一折,薛湘靈見到丈夫,丈夫見她衣着華麗,有了懷疑,她向娘親哭訴委曲的一句哭頭,來自西洋樂曲。
05月23日 04:02:03
【雙城記】席票和鴨票
香港為了振興經濟吸引客人,吃飯會送優惠券,吸引再來光顧,其實這種方式是有傳統的。舊時叫做「席票」,是北京飯莊東興樓的發明,北京曾有「四大桓,八大樓」,前者是四大銀行,後者是八大飯莊「東興樓、泰豐樓、萃華樓、春華樓、同春樓等」。席票,是為了方便達官貴人請客送禮的一種優惠券,寫明多少錢一桌,什麼類型酒席,收禮人拿着席票,就可以去東興樓吃酒席,不用付款。「鴨票」,是全聚德烤鴨店的發明,上寫:憑票取大燒鴨子兩隻(舊時不叫烤鴨),也是不用付款的,看票取貨。這次香港話劇團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巡演到北京,就設立了「鴨票」,買最高票價的,一張票送一隻烤鴨,是真兌現的,看了戲,還能吃到烤鴨。
05月16日 04:05:34
【雙城記】皇太后坐火車
我的話劇《德齡與慈禧》被邀參加澳門藝術節演出,此劇在香港首演後,2019年在內地演出,去年重排再演,全國巡演,去年和今年已在幾十個城巿連續演出幾十場,所到之地均受歡迎。原版的劇本比較長,內地版演出時,我把劇本刪去了3場戲,其中有一場慈禧坐火車,看過原版的觀眾,都覺得可惜。
05月09日 02:08:33
慈禧
【雙城記】皇太后坐火車
我的話劇《德齡與慈禧》被邀參加澳門藝術節演出,此劇在香港首演後,2019年在內地演出,去年重排再演,全國巡演,去年和今年已在幾十個城巿連續演出幾十場,所到之地均受歡迎。原版的劇本比較長,內地版演出時,我把劇本刪去了3場戲,其中有一場慈禧坐火車,看過原版的觀眾,都覺得可惜。
05月09日 02:05:13
慈禧
【雙城記】皇太后坐火車
我的話劇《德齡與慈禧》被邀參加澳門藝術節演出,此劇在香港首演後,2019年在內地演出,去年重排再演,全國巡演,去年和今年已在幾十個城巿連續演出幾十場,所到之地均受歡迎。原版的劇本比較長,內地版演出時,我把劇本刪去了3場戲,其中有一場慈禧坐火車,看過原版的觀眾,都覺得可惜。
05月09日 01:49:22
慈禧
【雙城記】有感於「無障礙」
近日因腰疾累到腿痛,行動不便,有時要依靠手杖,本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但想起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人生需要手杖,快去找一個手杖吧!手杖是忠誠的伴侶,還是身份的代表。」手杖曾是文明的象徵,故又叫它「文明棍」。我用上文明棍,遇到不少文明事,上公共交通,會有人讓座,出入公共場所,會有陌生路人代為開門,進入人多的場所,眾人會禮讓我先行,雖然都是小事,卻讓我感動。
05月02日 04:03:39
【雙城記】春之潤餅
舊時人家,講究不時不食,過了農曆二月初二,就是立春,必吃薄餅即春餅,名為「咬春」。這個應景美味台灣四時皆有,叫做潤餅,在台灣金門要在冬至吃潤餅。每次去台灣一定會買來吃,就在街邊或者夜市,配菜主要是圓白菜,葷素搭配得當,很好吃。
04月25日 04:03:14
北京
【雙城記】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一行從杭州蕭山機場,登上飛回香港的飛機,這幾個月來不停來往香港、杭州,迄今告一段落,越劇《蘇東坡》順利完成排練,籌備演出。本來,此劇4月25日、26日來香港參加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的開幕演出,但因故取消,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方已經登出抱歉聲明,售出票又要退票的事件,以我所知在香港極之少見。
04月18日 04:01:03
香港
【雙城記】貓街的豆腐
荷李活道下的士,諸多上山的階梯,香港摩羅街(嚤囉街),一百多年前,數十名印度人聚居在附近一帶做小商販,吸引大批印度水手、駐港英軍的印度士兵到此購買家鄉貨,港英政府順勢將此地段拍賣,供印度人使用,當年印度水手與士兵在此聚集擺賣貨品,香港人把印度人稱為「嚤囉」,由此得名,這是舊時舊稱,保留下來不過是記錄歷史。摩羅街亦稱「貓街」(Cat Street),傳聞這裏有店家賣俗稱為「老鼠貨」的賊贓,所以會叫買老鼠貨的人,像貓。
04月11日 04:01:39
香港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2020
7
熱門視頻
食通天下|港島海逸君綽酒店推出日韓風味自助晚餐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CR450動車組將在時機成熟時投入運營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