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爆料熱線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雙城記】有感於「無障礙」
近日因腰疾累到腿痛,行動不便,有時要依靠手杖,本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但想起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人生需要手杖,快去找一個手杖吧!手杖是忠誠的伴侶,還是身份的代表。」手杖曾是文明的象徵,故又叫它「文明棍」。我用上文明棍,遇到不少文明事,上公共交通,會有人讓座,出入公共場所,會有陌生路人代為開門,進入人多的場所,眾人會禮讓我先行,雖然都是小事,卻讓我感動。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春之潤餅
舊時人家,講究不時不食,過了農曆二月初二,就是立春,必吃薄餅即春餅,名為「咬春」。這個應景美味台灣四時皆有,叫做潤餅,在台灣金門要在冬至吃潤餅。每次去台灣一定會買來吃,就在街邊或者夜市,配菜主要是圓白菜,葷素搭配得當,很好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一行從杭州蕭山機場,登上飛回香港的飛機,這幾個月來不停來往香港、杭州,迄今告一段落,越劇《蘇東坡》順利完成排練,籌備演出。本來,此劇4月25日、26日來香港參加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的開幕演出,但因故取消,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方已經登出抱歉聲明,售出票又要退票的事件,以我所知在香港極之少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貓街的豆腐
荷李活道下的士,諸多上山的階梯,香港摩羅街(嚤囉街),一百多年前,數十名印度人聚居在附近一帶做小商販,吸引大批印度水手、駐港英軍的印度士兵到此購買家鄉貨,港英政府順勢將此地段拍賣,供印度人使用,當年印度水手與士兵在此聚集擺賣貨品,香港人把印度人稱為「嚤囉」,由此得名,這是舊時舊稱,保留下來不過是記錄歷史。摩羅街亦稱「貓街」(Cat Street),傳聞這裏有店家賣俗稱為「老鼠貨」的賊贓,所以會叫買老鼠貨的人,像貓。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大酒店719
三幕喜劇《酒店軼事》講述了3個略帶傷感的喜劇故事,戲劇情節張力強勁,有喜劇效果兼寄予希望,帶給觀眾愉悅。《酒店軼事》根據美國當代劇作家尼爾·西蒙的大酒店套房和法國作家嘉布里埃·迪莫瑞的獨幕劇《一個絕望的人》結合改編,場景只有一個:大酒店719房。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戲劇衝突都發生在這裏,房間變成了人生的窗口,我們可以從這裏看到人生百態。第一幕,中年夫妻情感危機,妻子把外遇的丈夫約到他們新婚時入住的大酒店719房,想通過重溫昔日挽救婚姻,為的是阻止丈夫外出與情人約會,丈夫羞惱於秘事被妻子揭穿,摔門而去;第二幕,一個絕望的人闖進大酒店719房,以持槍自殺騙取兩個作家的同情,騙術被揭穿;第三幕,一個恐婚的新娘把自己關在浴室,任由父母苦苦相勸也決不出來參加婚禮。生活中會發生的故事,人人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和身邊。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大酒店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北京的春鮮
最近為了排戲常要去杭州,春日的杭州有很多春菜、燻魚、東坡肉、西湖醋魚,醃篤鮮是長年有的,吃了幾家,味道各有不同,這幾樣做起來並不難,但味道要調得好就難了,燻魚,炸得太硬,入不了味,西湖醋魚是我最愛,百吃不厭,有一家還是新創酥炸西湖醋魚,但不是太酸就是太甜,春筍時節,醃篤鮮正當時,但算不上功夫菜,自己燒,一樣鮮得「掉眉毛」。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勇氣的舞台
全場燈暗,燈光亮起,一個漂亮自信的小姑娘,滿臉陽光上台來,聲線清亮悅耳,台詞清楚,形體自然,就算坐在輪椅上,也難掩她的演技,從沒有見過這位演員,隱約聽說過這台戲,但不知道講什麼,大會堂劇場幾百個觀眾大約都和我差不多。戲開始了,一個半小時的獨角戲,姑娘在台上,在公眾面前,分享她的生活經歷,從童年、家庭、工作、生活,以至與性伴侶赤裸的交流和性愛,這些屬於個人的隱私,我一時分不清這是真實,還是劇情的需要,其中牽涉的不只是她獨特的殘疾身份、社會地位、眾人的目光,更重要的是關於「看見」這個議題,她站出來,站在燈光灼灼的舞台上,讓觀眾看見、讓人們看見、讓摯友親朋看見,看見那一份羞於出口的內心。多年來,一直與不安全感共存,但不懈地和自己商議,要接納,要帶着這份害怕去做更多的事情,直到擺脫羞恥感,相信將自己最真實最隱蔽的情感與糾結,公開、坦露,這過程有多長?有多難?
發佈時間
文匯報
舞台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閒文閒吃
文學有閒文,即是閒情逸致,閒文可歸於無關家國大業的消遣,或者文人趣味,有點類似正餐外的零食。在中國,衣不妨污濁,居室不妨簡陋,道路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分毫不能馬虎。近日為了劇作,常乘高鐵往返內地,路程一樣長短,但行程時間和乘飛機差不多,飛機雖然快,但等待的時間長,高鐵不用等久,提前20分鐘才准許進站,早到無益,上車就開動,一點不耽誤。還有一樣很有趣,有小食。在休息室候車已經有很多種小食供選。火車站有專售小食的店舖,什麼都有,包成小袋,隨吃隨開,上車還贈送一小袋,花樣多到難以盡述,各地各省各有特色,能想得出的都有,想不出的更多,不知有沒有人統計過,共有多少種?上千種是一定有的。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瓜子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話說七十年前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說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吃飯的時候也要辦公事,毛澤東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以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餐三吐哺」的美德讚美周恩來總理。每年1月8日、3月5日分別是周恩來的忌日和誕辰,他此生沒有兒女,連骨灰都沒有留下,但會有很多人不忘紀念這位人民的好總理。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四大順
廣東人忌諱「四」字,北方人沒這個講究,四喜丸子、大四喜。北京城叫「順」的清真飯館有4個,東來順、西來順、南來順,是不是還有一個北來順?舊時人重文化重名號,起名是一大學問,人名如是,商號企業更如是,名字起得好是發達興旺的第一步,名號不過是個代號,隨便起一個也行,工商局也給註冊,「胖媽煎餅」「肥妞炒麵」「小蘋果」「大鴨梨」都可以立店成名,但在中國但凡沒有文化的都不會長久。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君子比德於玉
《玉在中國文化上的價值》是一篇美術史論文,從玉的色澤、光潤、單純、堅韌,比喻中國古人推崇的道德理想,從美的理想延伸到道德的理想,從英國美學家柏德的名言「一切藝術趨歸音樂」引申出「若在中國,則可云,一切藝術趨向美玉」這篇專著出自中國美術史奠基人王遜先生。王遜先生的名字在當下可能很陌生,但是在中國美術史界和學術界則名聲鼎鼎,如同星辰。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先生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修改趣聞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齊己,他很會寫詩,寫得還很好,可說是詩僧,他有個好友叫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有一天,齊己寫了一首詩《早梅》,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他拿給鄭谷看,鄭谷說,梅一般不會數枝齊開,數枝就是一片了,可把數枝改為一枝: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才顯示出早開梅花的意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作者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年初五迎財神
過完初五過初六,過了初六還照舊,年過完了,重回正軌。這個年最引我注目的有兩件事,一個是四川一個熊孩子,把燃放的爆竹扔進下水道,引發沼氣爆炸,炸翻了一條街,毀了數輛名牌私家車,被警員帶走問話。不能在家裏問嗎?他才8歲。孩子已經嚇傻了,按理說不是故意毀壞,他還沒有那種智商,這種失手就算是大人也難免一時錯亂,倒是市政應該檢討,下水道長年不清理,堆滿污物,導致沼氣爆滿見火就着,在內地就算是大城市,走路也要特別小心,街道上的井蓋時有只蓋一半,或不蓋嚴,一旦出事十分危險,責任在哪方?誰負主要責任?尚不知當局如何處理,真要照價賠償,小孩子家上一代下一代就此完全改變,什麼財神也救不了。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沒有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春意盎然 文化綿延
律回春漸,新元肇啟,爆竹一聲舊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送甲辰迎乙巳的時光裏,一項舉世矚目的消息如同春風拂面。春節,這一承載着千年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喜訊,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國際認可,更是對春節文化深厚內涵的一次全球展示,如同冬日裏的一把火,點燃了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文化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蘿蔔絲酥餅
看戲有烤鴨吃,沒錯!排起長長的隊伍,從烤鴨師傅手裏接過現片現捲、熱乎乎的烤鴨卷,一口咬下去。這是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在內地巡迴演出,幾乎每地每場都有的幕間一景。尤其北京場,來現場的是正宗老店全聚德。除了烤鴨,觀眾在找尋另一樣美食:蘿蔔絲餅。
發佈時間
文匯報
蘿蔔絲餅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金街行 全鴨宴
啊!哇!不停地歡叫,不停地驚嘆,不停地拍照,《天下第一樓》全團人完成蘇州的演出,乘坐高鐵快車來到巡演第四站北京。《天下第一樓》講的是北京前門「天子腳下」的故事,這樣近距離的接觸卻是第一次!為了給劇組接風,我安排全團下火車就到前門全聚德總店晚宴。前門大街——這條北京中軸線上的金街,不准行車,全團人下了大巴車,向前門城樓下的全聚德走來。一路都是歡叫聲,張一元、內聯升、獨一處、廣和戲院、天樂、六必居……這些劇本中寫到的,只在資料中見過的,講過不知多少遍的台詞,竟然一一出現在眼前。這對北京人藝演出《天下第一樓》的演員來說,可能是尋常事,但對於香港話劇團的香港演員,是大開眼界。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有感於「無障礙」
近日因腰疾累到腿痛,行動不便,有時要依靠手杖,本是一件有些尷尬的事,但想起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人生需要手杖,快去找一個手杖吧!手杖是忠誠的伴侶,還是身份的代表。」手杖曾是文明的象徵,故又叫它「文明棍」。我用上文明棍,遇到不少文明事,上公共交通,會有人讓座,出入公共場所,會有陌生路人代為開門,進入人多的場所,眾人會禮讓我先行,雖然都是小事,卻讓我感動。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春之潤餅
舊時人家,講究不時不食,過了農曆二月初二,就是立春,必吃薄餅即春餅,名為「咬春」。這個應景美味台灣四時皆有,叫做潤餅,在台灣金門要在冬至吃潤餅。每次去台灣一定會買來吃,就在街邊或者夜市,配菜主要是圓白菜,葷素搭配得當,很好吃。
發佈時間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一蓑煙雨任平生
我們一行從杭州蕭山機場,登上飛回香港的飛機,這幾個月來不停來往香港、杭州,迄今告一段落,越劇《蘇東坡》順利完成排練,籌備演出。本來,此劇4月25日、26日來香港參加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的開幕演出,但因故取消,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方已經登出抱歉聲明,售出票又要退票的事件,以我所知在香港極之少見。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貓街的豆腐
荷李活道下的士,諸多上山的階梯,香港摩羅街(嚤囉街),一百多年前,數十名印度人聚居在附近一帶做小商販,吸引大批印度水手、駐港英軍的印度士兵到此購買家鄉貨,港英政府順勢將此地段拍賣,供印度人使用,當年印度水手與士兵在此聚集擺賣貨品,香港人把印度人稱為「嚤囉」,由此得名,這是舊時舊稱,保留下來不過是記錄歷史。摩羅街亦稱「貓街」(Cat Street),傳聞這裏有店家賣俗稱為「老鼠貨」的賊贓,所以會叫買老鼠貨的人,像貓。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大酒店719
三幕喜劇《酒店軼事》講述了3個略帶傷感的喜劇故事,戲劇情節張力強勁,有喜劇效果兼寄予希望,帶給觀眾愉悅。《酒店軼事》根據美國當代劇作家尼爾·西蒙的大酒店套房和法國作家嘉布里埃·迪莫瑞的獨幕劇《一個絕望的人》結合改編,場景只有一個:大酒店719房。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戲劇衝突都發生在這裏,房間變成了人生的窗口,我們可以從這裏看到人生百態。第一幕,中年夫妻情感危機,妻子把外遇的丈夫約到他們新婚時入住的大酒店719房,想通過重溫昔日挽救婚姻,為的是阻止丈夫外出與情人約會,丈夫羞惱於秘事被妻子揭穿,摔門而去;第二幕,一個絕望的人闖進大酒店719房,以持槍自殺騙取兩個作家的同情,騙術被揭穿;第三幕,一個恐婚的新娘把自己關在浴室,任由父母苦苦相勸也決不出來參加婚禮。生活中會發生的故事,人人可能遇到的問題,都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和身邊。
發佈時間
大酒店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北京的春鮮
最近為了排戲常要去杭州,春日的杭州有很多春菜、燻魚、東坡肉、西湖醋魚,醃篤鮮是長年有的,吃了幾家,味道各有不同,這幾樣做起來並不難,但味道要調得好就難了,燻魚,炸得太硬,入不了味,西湖醋魚是我最愛,百吃不厭,有一家還是新創酥炸西湖醋魚,但不是太酸就是太甜,春筍時節,醃篤鮮正當時,但算不上功夫菜,自己燒,一樣鮮得「掉眉毛」。
發佈時間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勇氣的舞台
全場燈暗,燈光亮起,一個漂亮自信的小姑娘,滿臉陽光上台來,聲線清亮悅耳,台詞清楚,形體自然,就算坐在輪椅上,也難掩她的演技,從沒有見過這位演員,隱約聽說過這台戲,但不知道講什麼,大會堂劇場幾百個觀眾大約都和我差不多。戲開始了,一個半小時的獨角戲,姑娘在台上,在公眾面前,分享她的生活經歷,從童年、家庭、工作、生活,以至與性伴侶赤裸的交流和性愛,這些屬於個人的隱私,我一時分不清這是真實,還是劇情的需要,其中牽涉的不只是她獨特的殘疾身份、社會地位、眾人的目光,更重要的是關於「看見」這個議題,她站出來,站在燈光灼灼的舞台上,讓觀眾看見、讓人們看見、讓摯友親朋看見,看見那一份羞於出口的內心。多年來,一直與不安全感共存,但不懈地和自己商議,要接納,要帶着這份害怕去做更多的事情,直到擺脫羞恥感,相信將自己最真實最隱蔽的情感與糾結,公開、坦露,這過程有多長?有多難?
發佈時間
舞台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閒文閒吃
文學有閒文,即是閒情逸致,閒文可歸於無關家國大業的消遣,或者文人趣味,有點類似正餐外的零食。在中國,衣不妨污濁,居室不妨簡陋,道路不妨泥濘,而獨在吃上分毫不能馬虎。近日為了劇作,常乘高鐵往返內地,路程一樣長短,但行程時間和乘飛機差不多,飛機雖然快,但等待的時間長,高鐵不用等久,提前20分鐘才准許進站,早到無益,上車就開動,一點不耽誤。還有一樣很有趣,有小食。在休息室候車已經有很多種小食供選。火車站有專售小食的店舖,什麼都有,包成小袋,隨吃隨開,上車還贈送一小袋,花樣多到難以盡述,各地各省各有特色,能想得出的都有,想不出的更多,不知有沒有人統計過,共有多少種?上千種是一定有的。
發佈時間
瓜子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話說七十年前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說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吃飯的時候也要辦公事,毛澤東說︰「周公確有吐握之勞。」以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餐三吐哺」的美德讚美周恩來總理。每年1月8日、3月5日分別是周恩來的忌日和誕辰,他此生沒有兒女,連骨灰都沒有留下,但會有很多人不忘紀念這位人民的好總理。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四大順
廣東人忌諱「四」字,北方人沒這個講究,四喜丸子、大四喜。北京城叫「順」的清真飯館有4個,東來順、西來順、南來順,是不是還有一個北來順?舊時人重文化重名號,起名是一大學問,人名如是,商號企業更如是,名字起得好是發達興旺的第一步,名號不過是個代號,隨便起一個也行,工商局也給註冊,「胖媽煎餅」「肥妞炒麵」「小蘋果」「大鴨梨」都可以立店成名,但在中國但凡沒有文化的都不會長久。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君子比德於玉
《玉在中國文化上的價值》是一篇美術史論文,從玉的色澤、光潤、單純、堅韌,比喻中國古人推崇的道德理想,從美的理想延伸到道德的理想,從英國美學家柏德的名言「一切藝術趨歸音樂」引申出「若在中國,則可云,一切藝術趨向美玉」這篇專著出自中國美術史奠基人王遜先生。王遜先生的名字在當下可能很陌生,但是在中國美術史界和學術界則名聲鼎鼎,如同星辰。
發佈時間
先生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修改趣聞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齊己,他很會寫詩,寫得還很好,可說是詩僧,他有個好友叫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有一天,齊己寫了一首詩《早梅》,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他拿給鄭谷看,鄭谷說,梅一般不會數枝齊開,數枝就是一片了,可把數枝改為一枝: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才顯示出早開梅花的意境。
發佈時間
作者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年初五迎財神
過完初五過初六,過了初六還照舊,年過完了,重回正軌。這個年最引我注目的有兩件事,一個是四川一個熊孩子,把燃放的爆竹扔進下水道,引發沼氣爆炸,炸翻了一條街,毀了數輛名牌私家車,被警員帶走問話。不能在家裏問嗎?他才8歲。孩子已經嚇傻了,按理說不是故意毀壞,他還沒有那種智商,這種失手就算是大人也難免一時錯亂,倒是市政應該檢討,下水道長年不清理,堆滿污物,導致沼氣爆滿見火就着,在內地就算是大城市,走路也要特別小心,街道上的井蓋時有只蓋一半,或不蓋嚴,一旦出事十分危險,責任在哪方?誰負主要責任?尚不知當局如何處理,真要照價賠償,小孩子家上一代下一代就此完全改變,什麼財神也救不了。
發佈時間
沒有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春意盎然 文化綿延
律回春漸,新元肇啟,爆竹一聲舊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送甲辰迎乙巳的時光裏,一項舉世矚目的消息如同春風拂面。春節,這一承載着千年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喜訊,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國際認可,更是對春節文化深厚內涵的一次全球展示,如同冬日裏的一把火,點燃了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發佈時間
文化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蘿蔔絲酥餅
看戲有烤鴨吃,沒錯!排起長長的隊伍,從烤鴨師傅手裏接過現片現捲、熱乎乎的烤鴨卷,一口咬下去。這是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在內地巡迴演出,幾乎每地每場都有的幕間一景。尤其北京場,來現場的是正宗老店全聚德。除了烤鴨,觀眾在找尋另一樣美食:蘿蔔絲餅。
發佈時間
蘿蔔絲餅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金街行 全鴨宴
啊!哇!不停地歡叫,不停地驚嘆,不停地拍照,《天下第一樓》全團人完成蘇州的演出,乘坐高鐵快車來到巡演第四站北京。《天下第一樓》講的是北京前門「天子腳下」的故事,這樣近距離的接觸卻是第一次!為了給劇組接風,我安排全團下火車就到前門全聚德總店晚宴。前門大街——這條北京中軸線上的金街,不准行車,全團人下了大巴車,向前門城樓下的全聚德走來。一路都是歡叫聲,張一元、內聯升、獨一處、廣和戲院、天樂、六必居……這些劇本中寫到的,只在資料中見過的,講過不知多少遍的台詞,竟然一一出現在眼前。這對北京人藝演出《天下第一樓》的演員來說,可能是尋常事,但對於香港話劇團的香港演員,是大開眼界。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