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人文載道,匯則興邦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雙城記】「預製」宴
已經很久沒住過北京飯店,疫情已近4年,起碼闊別6年。好友來看我,他長年住在北京飯店旁邊的東方廣場長租房,和我一樣喜歡北京飯店,他說,北京飯店疫情中關上大門,之後一直沒有開放,因為北京召開北京文化論壇,這是國家級的盛會,中外賓客來朝,又由北京市東城區主辦,北京飯店開門迎客。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我的大北京
林語堂先生形容北京有多個比喻,我最喜歡:北平像是一棵古木老樹。一棵有年頭的古老大樹,有根有幹,有枝蔓,枝繁葉茂,根脈深入地中,藉之枝葉得以暢茂,地下有多深,樹就有多大。它包容新舊,兼納華洋。北京人的大氣包容,別的地方難以相比,北京,不會對外省口音的人另眼相看,這一點,香港就做不到。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內地香港文藝人可聯手創作好作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2023北京文化論壇14日在北京飯店開幕,數百位海內外文化名人、專家學者出席論壇。香港著名劇作家何冀平在論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擁有很多具備中西文化背景的藝術人才,兩地人才可通過聯合參與文化藝術項目,共創好作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指出,香港具有發展文化藝術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充滿發展潛力。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有故事的九華徑
很早以前,香港有句俗話:「富在九華徑」,真是太早太早的以前了,香港人知道半山、羅便臣道、跑馬地是富人聚集地,誰知道九華徑,九華徑在哪兒?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入秋說羊
近日看到馬時亨的節目《香港情》,講到吃火鍋。香港火鍋是「四季火鍋」,什麼季節都能吃,什麼都有得吃,豐富多彩到眼花繚亂,湯底就有十多種,吃完了就是飽,什麼都沒記住。訪問嘉賓曾志偉特別提到北京火鍋涮羊肉。香港人特別喜歡涮羊肉,有一次和香港電影人到北京工作,一下飛機,就先找涮羊肉,配酒是「二鍋頭」,廣東話說成「義窩頭」,想起來就想笑。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涮羊肉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動畫唐詩
國產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7月8日開始在內地上映,映期橫跨了整個暑假,到本周末內地票房估計可達18億元人民幣,取得很好的成績。眼看暑假即將結束,遲遲未見影片在香港上畫,難道香港學子又要錯過欣賞這部集中介紹盛唐詩人的影片嗎?近年內地製作了不少介紹中國歷史節目的專題,像《中國通史》、《典籍裏的中國》、《百家講壇》,以文化節目加戲劇加影視化的方式,展現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神韻,通俗易懂也很吸引。
發佈時間
文匯報
中國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文以載道 匯則興邦
對《文匯報》的第一次印象,是我13歲那年,在北京師大女附中讀初中一年級。我讀的這間中學是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好就好在學校盡可能提供各種學習途徑、藏書和各類期刊,豐富開拓學生的視野。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香江夜市
香港號稱「不夜城」,愈夜愈熱鬧,吃完下午茶,行街,然後吃晚飯,出酒樓進酒吧咖啡館夜總會,唱K到深夜。疫情之後,香港幾乎沒有了「夜生活」,不到9點,街上已經行人稀少,店舖關門,食店早早關門收檔,燈也熄滅了,冷冷清清黑蒙蒙,這算什麼香港?為了繁榮經濟,重現香港繁華,文旅局提出要發展夜市。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夜市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立秋悄然而至
微信朋友圈突然都是對「立秋」的祝福。不知不覺,立秋了嗎?在南粵香港,每天仍是30多度的高溫天氣,潮濕暑熱跟「秋」一點關係也沒有。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立秋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書要這樣讀
上百萬人湧入香港書展,相當於香港人口的八分之一,一句「你去書展了嗎?」成了時尚和品味。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兔年三伏格外熱
來到北京,剛好趕上三伏的頭伏。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三伏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全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段。
發佈時間
文匯報
三伏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青醬肉
回到北京是三伏,北京極熱,疫情中回來的少,最想北京的吃食。想吃的不是飯館,不是老字號,不是北京小吃,而是青醬肉。青醬肉、金華火腿、廣東臘肉,被稱為中國三大名肉,後兩樣到處都有,青醬肉是到處都沒有。在香港更買不到,託朋友上京東淘寶網買了3次都買錯了,買來的標籤寫的是醬肉。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家門口的萃華樓
舊時北京城有四大恒,八大樓,四大恒指的是銀行,那時候叫銀號,八大樓可不是青樓,是京城有名的飯莊,正陽樓、致美樓、鴻賓樓都是,東興樓和萃華樓是後來加入的。
發佈時間
文匯報
芙蓉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明月高升
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大型晚會《灣區升明月》在亞博館舉行。對演唱會,一向不抱太大希望,也興趣不大。但亞博館離得近,又是好友相邀,猛想起亞博館中不俗的「澐」餐館,味道好,景色絕佳,頓時有了興致。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看戲吃什麼
每逢看戲都有個吃什麼晚飯,在哪兒吃的問題,早去餐館不開門,晚去戲開演了。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牧羊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愛好在少年時
1952年夏天,北京東城一條胡同裏一個坐北朝南的小院,有4個人,連續談了一個星期,每天上午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加起來六七——42個小時。1952年6月12日晚,家家戶戶已經關上大門,胡同已經靜下來,這條自明清以來。承載着豐厚歷史的胡同,有「一個胡同,半個中國」之稱,此夜,又要出現一件影響中國文化藝術的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4位創始人都只是三四十歲的人,他們要做一番事業的心氣和他們的年齡一樣,都在少年時。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年輕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預製」宴
已經很久沒住過北京飯店,疫情已近4年,起碼闊別6年。好友來看我,他長年住在北京飯店旁邊的東方廣場長租房,和我一樣喜歡北京飯店,他說,北京飯店疫情中關上大門,之後一直沒有開放,因為北京召開北京文化論壇,這是國家級的盛會,中外賓客來朝,又由北京市東城區主辦,北京飯店開門迎客。
發佈時間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我的大北京
林語堂先生形容北京有多個比喻,我最喜歡:北平像是一棵古木老樹。一棵有年頭的古老大樹,有根有幹,有枝蔓,枝繁葉茂,根脈深入地中,藉之枝葉得以暢茂,地下有多深,樹就有多大。它包容新舊,兼納華洋。北京人的大氣包容,別的地方難以相比,北京,不會對外省口音的人另眼相看,這一點,香港就做不到。
發佈時間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內地香港文藝人可聯手創作好作品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2023北京文化論壇14日在北京飯店開幕,數百位海內外文化名人、專家學者出席論壇。香港著名劇作家何冀平在論壇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擁有很多具備中西文化背景的藝術人才,兩地人才可通過聯合參與文化藝術項目,共創好作品。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馮遠征向香港文匯報記者指出,香港具有發展文化藝術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充滿發展潛力。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有故事的九華徑
很早以前,香港有句俗話:「富在九華徑」,真是太早太早的以前了,香港人知道半山、羅便臣道、跑馬地是富人聚集地,誰知道九華徑,九華徑在哪兒?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入秋說羊
近日看到馬時亨的節目《香港情》,講到吃火鍋。香港火鍋是「四季火鍋」,什麼季節都能吃,什麼都有得吃,豐富多彩到眼花繚亂,湯底就有十多種,吃完了就是飽,什麼都沒記住。訪問嘉賓曾志偉特別提到北京火鍋涮羊肉。香港人特別喜歡涮羊肉,有一次和香港電影人到北京工作,一下飛機,就先找涮羊肉,配酒是「二鍋頭」,廣東話說成「義窩頭」,想起來就想笑。
發佈時間
涮羊肉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動畫唐詩
國產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7月8日開始在內地上映,映期橫跨了整個暑假,到本周末內地票房估計可達18億元人民幣,取得很好的成績。眼看暑假即將結束,遲遲未見影片在香港上畫,難道香港學子又要錯過欣賞這部集中介紹盛唐詩人的影片嗎?近年內地製作了不少介紹中國歷史節目的專題,像《中國通史》、《典籍裏的中國》、《百家講壇》,以文化節目加戲劇加影視化的方式,展現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神韻,通俗易懂也很吸引。
發佈時間
中國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文以載道 匯則興邦
對《文匯報》的第一次印象,是我13歲那年,在北京師大女附中讀初中一年級。我讀的這間中學是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好就好在學校盡可能提供各種學習途徑、藏書和各類期刊,豐富開拓學生的視野。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香江夜市
香港號稱「不夜城」,愈夜愈熱鬧,吃完下午茶,行街,然後吃晚飯,出酒樓進酒吧咖啡館夜總會,唱K到深夜。疫情之後,香港幾乎沒有了「夜生活」,不到9點,街上已經行人稀少,店舖關門,食店早早關門收檔,燈也熄滅了,冷冷清清黑蒙蒙,這算什麼香港?為了繁榮經濟,重現香港繁華,文旅局提出要發展夜市。
發佈時間
夜市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立秋悄然而至
微信朋友圈突然都是對「立秋」的祝福。不知不覺,立秋了嗎?在南粵香港,每天仍是30多度的高溫天氣,潮濕暑熱跟「秋」一點關係也沒有。
發佈時間
立秋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書要這樣讀
上百萬人湧入香港書展,相當於香港人口的八分之一,一句「你去書展了嗎?」成了時尚和品味。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兔年三伏格外熱
來到北京,剛好趕上三伏的頭伏。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三伏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全年中氣溫最高且潮濕、悶熱的時段。
發佈時間
三伏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青醬肉
回到北京是三伏,北京極熱,疫情中回來的少,最想北京的吃食。想吃的不是飯館,不是老字號,不是北京小吃,而是青醬肉。青醬肉、金華火腿、廣東臘肉,被稱為中國三大名肉,後兩樣到處都有,青醬肉是到處都沒有。在香港更買不到,託朋友上京東淘寶網買了3次都買錯了,買來的標籤寫的是醬肉。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家門口的萃華樓
舊時北京城有四大恒,八大樓,四大恒指的是銀行,那時候叫銀號,八大樓可不是青樓,是京城有名的飯莊,正陽樓、致美樓、鴻賓樓都是,東興樓和萃華樓是後來加入的。
發佈時間
芙蓉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明月高升
紀念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大型晚會《灣區升明月》在亞博館舉行。對演唱會,一向不抱太大希望,也興趣不大。但亞博館離得近,又是好友相邀,猛想起亞博館中不俗的「澐」餐館,味道好,景色絕佳,頓時有了興致。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看戲吃什麼
每逢看戲都有個吃什麼晚飯,在哪兒吃的問題,早去餐館不開門,晚去戲開演了。
發佈時間
牧羊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愛好在少年時
1952年夏天,北京東城一條胡同裏一個坐北朝南的小院,有4個人,連續談了一個星期,每天上午3個小時,下午3個小時,加起來六七——42個小時。1952年6月12日晚,家家戶戶已經關上大門,胡同已經靜下來,這條自明清以來。承載着豐厚歷史的胡同,有「一個胡同,半個中國」之稱,此夜,又要出現一件影響中國文化藝術的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4位創始人都只是三四十歲的人,他們要做一番事業的心氣和他們的年齡一樣,都在少年時。
發佈時間
年輕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