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人文載道,匯則興邦
熱門搜尋:
2024巴黎奧運會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雙城記】不一般的結局
劇本像一個人,有血脈、有肌理、有性格、有命運,劇本的結尾,就像人一生的終結,結得漂亮,餘味無窮,結得笨拙,一生失色。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生意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雙城記:36年587場
今個盛暑,北京和香港的天氣一樣酷熱,戲劇舞台上的演出同樣火熱。36年前我創作的話劇《天下第一樓》,6月28日起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進行2024劇季的演出,至7月12日本輪演出完成,至此,該劇的北京人藝普通話版已經演了587場。好多人想不到《天下第一樓》還有粵語版。十幾年前春天舞台演出66場,這次由司徒慧焯導演的香港話劇團版,演出12場,粵語版已經演出近90場。粵語版的《天下第一樓》將在今年12月到內地多個城市巡迴演出,現已經在演出名單上的有︰深圳、佛山、蘇州、北京、上海五大城市,最後一站之後,再回到香港演出。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與時空對話
22年前哈維來到中國,他說只有一個目的——想跟藝術家對話。哈維在美國舉辦「天子展覽」,展出了西安的兵馬俑,深厚的中國文化感染了美國人,展覽非常受歡迎,有上百萬人參觀,這在美國是很少見的。每天閉館,人們都走了,哈維總是最後一個,一天,已是半夜,哈維站在「天子展覽」的場地裏,四周很安靜。他走到兵馬俑跟前,一匹馬和一個人,打開展示的燈,在旁邊站了兩個小時,看它們的臉,看到千年前它們被手工做出來時留下的痕跡,哈維說,「這一個時刻,我彷彿聽到了一個聲音對我說話。」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黑石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維波樓在延續
維波樓,是黃永玉先生起的名。維是哈維,波是小波,維波樓是他們的展廳。廣州天河區,非街非巷,沿着缺磚少瓦坑窪不平的路,有一棟舊式樓房,這裏曾經是倉庫。進到樓裏,我被震撼到說不出話來!3層樓堆滿4,000多件中國古典傢具,盡頭是工作坊,中國古典傢具在這裏,在他們的手中復活。而哈維和小波這一對夫婦,為了守護這些瑰寶,在小樓旁邊的兩間簡易房間裏,一住就是十幾年。
發佈時間
文匯報
中國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梁實秋的奶酪
上文跟大家聊了我和我公公的芝士故事,有朋友說讀來有趣,詢問是否還有下文。我對芝士的認識只是皮毛,不過,大家對我文中介紹的「北京奶酪」很有興趣。要說馳名京都的北京奶酪,是老北京人的心頭好,早有一位文豪大家寫過一篇題為《酪》的文章,不僅把奶酪的那點事兒寫得趣味盎然、活靈活現,還在文中附上了奶酪的製作方法。這位大才子對奶酪有多喜好,才會不吝筆墨專文記敘,為我們留下一段奶酪的往事記憶。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已經知道我說的是哪位了,他就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梁實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奶酪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芝士與我的公公
今年的端午節,居美的金大姐恰好在港,她家的老女傭包的肉糉味香餡靚,節前送給朋友們分享,我的早餐也應節改為「金牌」糉子。連着吃了多天後,雖然維港仍傳龍舟鼓響,可手包的糉子已然清光,於是早餐桌上依然恢復「老三樣」,麵包、芝士、牛奶燕麥。
發佈時間
文匯報
芝士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端午隨想
五月五,過端午,門插艾,香滿堂,賽龍舟,包糉忙,家家團聚喜洋洋。今年的端午節格外熱鬧,南方有河川湖泊的地方,紛紛舉辦龍舟賽,現場直播通過短視頻傳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在異國的親友也感嘆:你們那裏好熱鬧呀!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我與協和醫院
有人說,我的劇本都有房子,客棧、店堂、別墅、宮院……我是不自覺寫上去的,劇本需要「載體」,我常會用建築物,因為我喜歡房子,特別是民國的房子。在上海做事的時候,一有空就穿街過巷去找老房子,上海保留的多,北京拆的多。北京的協和醫院是一處老房子,離我的家很近,離我曾經任職的劇院也很近,是劇院的醫療單位,去得多看得多,留下深刻印象,成了與我有關的地方。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王府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三四郎》感悟
看一台好戲,如同聽一曲心歌,帶給我的是澎湃的青春和激昂的生命力。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何冀平的京港「雙城記」 打麥場馬燈下生發創作夢
何冀平人生的第一部戲是在陝北的打麥場上演的。那是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下鄉知青們自己編排節目,17歲的北京知青何冀平寫了個獨幕喜劇《運肥記》。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東單菜市場
看到一篇文章回憶北京的「東單菜市場」,馬上吸引我,這個菜市場我太熟悉了,原來它是有歷史的。1902年法國商人在這個地方修了一個賣貨大棚,為洋人服務,開始並不賣菜,賣一些洋貨。1916年,北洋政府投資了一萬多元建立了鐵棚菜市,名為東單菜市場。場內有商舖、攤商、飲食攤販。1957年公私合營,1958年大修,成為北京四大菜市場之一。
發佈時間
文匯報
菜市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另類喜劇
回到北京除了做「正經事」,就是忙着看戲。內地的各種演出特別多,如果想看愛看,可以天天不同。每天趕完一場接下一場,我只停留幾天,晚晚看戲。觀眾口味不同,但都喜歡喜劇,而喜劇最難寫。從戲劇理論上來說喜劇是有定義的,大眾對於喜劇概念的認知,主要是能夠通過滑稽幽默的形式引人發笑,近日北京人藝演出了莫里哀的喜劇《吝嗇人》,據說從頭笑到尾。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喜劇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居京瑣記
曾經有兩份報紙在北京最有影響力,《北京晚報》和《參考消息》,前一份是平民百姓的讀物,每天傍晚出報,我是小學生的時候,2分錢一份,學校分派我們去賣報紙,我不敢叫賣,賣不出去,結果家裏全買下來。另一份《參考消息》是內部的,要有一定級別的人才能看到,還有特大字版,供老年者閱讀。我有兩個寫文章的朋友,都因為在《北京晚報》撰文,大大地出了名,有點像香港的《頭條日報》。「文革」結束不久,經濟改革開始起步,過去以國營為主的行業,卻變化得十分緩慢。北京生活出現諸多不便比比皆是。1984年,我的朋友在晚報編輯副刊版,開設一個「居京瑣記」專欄,他寫好約稿信,複印百多份,發給作家們,約請在北京的文人撰稿。
發佈時間
文匯報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勞動者的黃金年代
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勞動者的節日,工人英語Laborer,又譯勞動者、勞動,是指包括所有人類在自然界和社會用以維持生活的手段。我是作家知識分子但我也是勞動者,我的工具是一支筆一台電腦,因之而產生的產品,是我維持生活的手段,拍電影勞心勞力,更是勞動者。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大灣區藝術開花
龍年春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藝術之花,也借春風接連盛開。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在澳門舉行,原以為這屆會輪到香港主辦,結果還是像上屆一樣由澳門主辦。澳門正致力打造成為「演藝之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重任。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文化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不比不知道
在太古城轉了一圈,中西食肆都看了,還是想吃上海菜,因為下午要看戲,香港話劇團的《醫道》,一台很特別的戲,很多好評,已經是最後幾場,必看。還有兩個小時開演,沒有時間慢慢品味午餐,一眼看到這裏有一家有名的上海菜王家沙、光明村的鮮肉月餅、老大昌的冰糕、杏花樓的青團、沈大成的糕點……都是上海最經典的味道,王家沙更以點心聞名。
發佈時間
文匯報
上海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不一般的結局
劇本像一個人,有血脈、有肌理、有性格、有命運,劇本的結尾,就像人一生的終結,結得漂亮,餘味無窮,結得笨拙,一生失色。
發佈時間
生意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雙城記:36年587場
今個盛暑,北京和香港的天氣一樣酷熱,戲劇舞台上的演出同樣火熱。36年前我創作的話劇《天下第一樓》,6月28日起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進行2024劇季的演出,至7月12日本輪演出完成,至此,該劇的北京人藝普通話版已經演了587場。好多人想不到《天下第一樓》還有粵語版。十幾年前春天舞台演出66場,這次由司徒慧焯導演的香港話劇團版,演出12場,粵語版已經演出近90場。粵語版的《天下第一樓》將在今年12月到內地多個城市巡迴演出,現已經在演出名單上的有︰深圳、佛山、蘇州、北京、上海五大城市,最後一站之後,再回到香港演出。
發佈時間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與時空對話
22年前哈維來到中國,他說只有一個目的——想跟藝術家對話。哈維在美國舉辦「天子展覽」,展出了西安的兵馬俑,深厚的中國文化感染了美國人,展覽非常受歡迎,有上百萬人參觀,這在美國是很少見的。每天閉館,人們都走了,哈維總是最後一個,一天,已是半夜,哈維站在「天子展覽」的場地裏,四周很安靜。他走到兵馬俑跟前,一匹馬和一個人,打開展示的燈,在旁邊站了兩個小時,看它們的臉,看到千年前它們被手工做出來時留下的痕跡,哈維說,「這一個時刻,我彷彿聽到了一個聲音對我說話。」
發佈時間
黑石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維波樓在延續
維波樓,是黃永玉先生起的名。維是哈維,波是小波,維波樓是他們的展廳。廣州天河區,非街非巷,沿着缺磚少瓦坑窪不平的路,有一棟舊式樓房,這裏曾經是倉庫。進到樓裏,我被震撼到說不出話來!3層樓堆滿4,000多件中國古典傢具,盡頭是工作坊,中國古典傢具在這裏,在他們的手中復活。而哈維和小波這一對夫婦,為了守護這些瑰寶,在小樓旁邊的兩間簡易房間裏,一住就是十幾年。
發佈時間
中國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梁實秋的奶酪
上文跟大家聊了我和我公公的芝士故事,有朋友說讀來有趣,詢問是否還有下文。我對芝士的認識只是皮毛,不過,大家對我文中介紹的「北京奶酪」很有興趣。要說馳名京都的北京奶酪,是老北京人的心頭好,早有一位文豪大家寫過一篇題為《酪》的文章,不僅把奶酪的那點事兒寫得趣味盎然、活靈活現,還在文中附上了奶酪的製作方法。這位大才子對奶酪有多喜好,才會不吝筆墨專文記敘,為我們留下一段奶酪的往事記憶。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已經知道我說的是哪位了,他就是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梁實秋。
發佈時間
奶酪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芝士與我的公公
今年的端午節,居美的金大姐恰好在港,她家的老女傭包的肉糉味香餡靚,節前送給朋友們分享,我的早餐也應節改為「金牌」糉子。連着吃了多天後,雖然維港仍傳龍舟鼓響,可手包的糉子已然清光,於是早餐桌上依然恢復「老三樣」,麵包、芝士、牛奶燕麥。
發佈時間
芝士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端午隨想
五月五,過端午,門插艾,香滿堂,賽龍舟,包糉忙,家家團聚喜洋洋。今年的端午節格外熱鬧,南方有河川湖泊的地方,紛紛舉辦龍舟賽,現場直播通過短視頻傳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在異國的親友也感嘆:你們那裏好熱鬧呀!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我與協和醫院
有人說,我的劇本都有房子,客棧、店堂、別墅、宮院……我是不自覺寫上去的,劇本需要「載體」,我常會用建築物,因為我喜歡房子,特別是民國的房子。在上海做事的時候,一有空就穿街過巷去找老房子,上海保留的多,北京拆的多。北京的協和醫院是一處老房子,離我的家很近,離我曾經任職的劇院也很近,是劇院的醫療單位,去得多看得多,留下深刻印象,成了與我有關的地方。
發佈時間
王府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三四郎》感悟
看一台好戲,如同聽一曲心歌,帶給我的是澎湃的青春和激昂的生命力。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何冀平的京港「雙城記」 打麥場馬燈下生發創作夢
何冀平人生的第一部戲是在陝北的打麥場上演的。那是20世紀六十年代末,下鄉知青們自己編排節目,17歲的北京知青何冀平寫了個獨幕喜劇《運肥記》。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東單菜市場
看到一篇文章回憶北京的「東單菜市場」,馬上吸引我,這個菜市場我太熟悉了,原來它是有歷史的。1902年法國商人在這個地方修了一個賣貨大棚,為洋人服務,開始並不賣菜,賣一些洋貨。1916年,北洋政府投資了一萬多元建立了鐵棚菜市,名為東單菜市場。場內有商舖、攤商、飲食攤販。1957年公私合營,1958年大修,成為北京四大菜市場之一。
發佈時間
菜市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另類喜劇
回到北京除了做「正經事」,就是忙着看戲。內地的各種演出特別多,如果想看愛看,可以天天不同。每天趕完一場接下一場,我只停留幾天,晚晚看戲。觀眾口味不同,但都喜歡喜劇,而喜劇最難寫。從戲劇理論上來說喜劇是有定義的,大眾對於喜劇概念的認知,主要是能夠通過滑稽幽默的形式引人發笑,近日北京人藝演出了莫里哀的喜劇《吝嗇人》,據說從頭笑到尾。
發佈時間
喜劇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居京瑣記
曾經有兩份報紙在北京最有影響力,《北京晚報》和《參考消息》,前一份是平民百姓的讀物,每天傍晚出報,我是小學生的時候,2分錢一份,學校分派我們去賣報紙,我不敢叫賣,賣不出去,結果家裏全買下來。另一份《參考消息》是內部的,要有一定級別的人才能看到,還有特大字版,供老年者閱讀。我有兩個寫文章的朋友,都因為在《北京晚報》撰文,大大地出了名,有點像香港的《頭條日報》。「文革」結束不久,經濟改革開始起步,過去以國營為主的行業,卻變化得十分緩慢。北京生活出現諸多不便比比皆是。1984年,我的朋友在晚報編輯副刊版,開設一個「居京瑣記」專欄,他寫好約稿信,複印百多份,發給作家們,約請在北京的文人撰稿。
發佈時間
北京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勞動者的黃金年代
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勞動者的節日,工人英語Laborer,又譯勞動者、勞動,是指包括所有人類在自然界和社會用以維持生活的手段。我是作家知識分子但我也是勞動者,我的工具是一支筆一台電腦,因之而產生的產品,是我維持生活的手段,拍電影勞心勞力,更是勞動者。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大灣區藝術開花
龍年春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藝術之花,也借春風接連盛開。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在澳門舉行,原以為這屆會輪到香港主辦,結果還是像上屆一樣由澳門主辦。澳門正致力打造成為「演藝之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構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重任。
發佈時間
文化
收藏
取消收藏
【雙城記】不比不知道
在太古城轉了一圈,中西食肆都看了,還是想吃上海菜,因為下午要看戲,香港話劇團的《醫道》,一台很特別的戲,很多好評,已經是最後幾場,必看。還有兩個小時開演,沒有時間慢慢品味午餐,一眼看到這裏有一家有名的上海菜王家沙、光明村的鮮肉月餅、老大昌的冰糕、杏花樓的青團、沈大成的糕點……都是上海最經典的味道,王家沙更以點心聞名。
發佈時間
上海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