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雙城記】「扳指」不是菜

2025-11-07 04:01:40 雙城記

何冀平

在南京參加當代劇本創作學術研討會,有兩位來自台灣的業界代表,一位台灣某大學的周女士見到我說,她看過在台灣演出我的話劇《天下第一樓》,非常喜歡連看幾場,至今記憶猶新。她問我,為什麼相隔近40年,今天才見到你——作者?當年你在哪兒?為什麼不隨團來台灣?那時我到香港不滿兩年,台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離開大陸,要在所居住地住滿4年才可以進台灣,不知現在還有沒有這個條文,所以我不能入台灣,周女士當年看不到《天下第一樓》的編劇原因如此。

當年帶領北京人藝前往台灣演出的領隊是英若誠,說起「老英」,這是北京人藝給他的稱號,不知是否有「老鷹」的涵意,英若誠是大翻譯家、文學家、藝術家,他足智多才,能演能寫,中英文俱佳,一眼關七,目光犀利,曾經是我的直接上司。所謂上司,我是編劇,他是「劇本組」組長,他是接替升職為北京人藝副院長(院長是曹禺)的原組長于是之。彼時我創作《天下第一樓》劇本已經基本完成,有一天,英先生問我知不知道,有道菜叫做「炸扳指」,我聽說過,但不知道來歷。炸扳指是四川地方傳統名菜,因形似舊時射箭者佩戴的「扳指」而得名。扳指是滿族男人的佩戴物,有銅的、玉的,也有翡翠的、瑪瑙的,一寸多長,套在右手大指上,用來射箭,用以勾住弓弦拉滿弓,後來得了江山,滿人成了皇室貴族,用不着再拉弓跨馬,扳指就成了裝飾品。該菜起源於民國時期,一定是北京不會是四川,以豬大腸為主要原料,清洗蒸煮,裹蛋漿粉糊,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澤金黃表皮酥脆,內質肥糯。也叫軟炸扳指。射箭的工具變成軟糯肥美,剛勁化為軟滑,難怪大清丟了江山。

從一道菜使我想到很多,英老師給我講了菜名的來歷,也是指點我從寫食物,看到更廣更遠的用意。可惜英先生做組長沒有多少天,1990年的夏天,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就接到中央調令。英若誠把一些零碎用品收拾進一個大口袋,關上劇本組的門,把鑰匙交妥,留戀地離開北京人藝,上任當部長去了,從一個「小組長」直接升任為文化部副部長,全中國大概只有這一個。

英若誠帶領《天下第一樓》到台灣演出,也終於得以去拜祭他的父親英千里,英千里是教育家,精通多國語言,籌辦輔仁大學並主持校務,1949年赴台繼續辦學,馬英九就是他的學生,1969年病逝台灣。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