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中國人表示心情愉快的方式,就是到飯館吃一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去飯館吃飯是很隆重的社交,去一些有名飯館就更隆重,那時候北京有一間飯館叫「順峰」,要是去這家吃一餐,就顯得特別有身份、有面子,這是30多年前。現在去飯館吃一餐,真是太輕易了,只是感受與當年完全不同。

近日去北京市中心一家餐館,走進門服務員完全不理,自己找空位坐下,還是沒人理,原來桌上有「二維碼」,用手機一掃,自己點餐,點完,立即就得交錢,否則沒得吃,手續全辦完了,等吃吧﹗

剛從歐洲回來,那邊不是這樣。外國人平日吃飯很容易,兩塊麵包夾點肉和調料就是一餐,但去飯館吃飯,是另一回事。在郵輪上住了不少天,每一餐晚飯都是一場「秀」,要穿着體面,不一定晚禮服,但最好是,女士精心打扮,男士衣冠楚楚,我一點不反感,反而覺得自己太隨便了。吃飯的人都在餐廳門口站着,等侍應帶位,裏面明明有座位,但不能自己去坐,必須排隊等着。坐下了,還得等,等侍應來為你點菜,為什麼不用「二維碼」,為什麼等?他們的理念是,急什麼,進來坐下看看風景,觀察下周團環境,輕聲聊些話題放鬆心情。這些天每晚我們都在固定的一間餐廳晚飯,菜式基本一樣,幾乎沒有變化,但儀式感很強,每晚都是滿座,人們不僅為了吃飯,寒喧、打招呼,聊幾句天氣之類閒話,是社交,也是吃的一部分。進飯館吃飯是一種儀式。

沒人招呼,自己點餐,點完餐馬上交錢,吃完就走,像是完成一個程序,沒有享受、沒有樂趣。正在掀起的外賣搶餐大戰,壓價廝殺、壓價搶單,幾大商家爭奪一個用戶,平台壓商家,商家壓食材和人工成本。有一次我點外賣,點的是「豬腳飯」,這道菜應該來自台灣,在台灣拍戲,當地演員帶我去一家專門店吃「豬腳飯」,全堂滿座,一盤燒得很香、很軟、很入味的豬腳,配上白米飯很好吃,我一直記得。「豬腳飯」的招牌廣告很多,滿心歡喜點了一客,外賣拿到手,豬腳得幾塊,瘦瘦乾乾,沒有皮也沒有汁,配兩條青菜一些米飯,和宣傳的廣告一點不相似,價錢倒是便宜,還有各種優惠,就是不實惠,壓來壓去,都壓在消費者身上。

我們的傳統有很好的飯館服務,老派的中式餐館有一整套服務準則,體貼周全細緻,講究賓至如歸,但如果趨勢一律向掃碼點餐前進,要想一想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