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香港輔助警察隊於11月1日舉行結業會操,見證新一批輔警警員畢業並投入警務工作。這其中有兩位警員代表,在本職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的同時,利用人生的餘溫,照亮輔警之路,而輔警經驗亦進一步反哺正職,實現以「雙重身份」回饋社會。
工程師穿起輔警制服 以「雙重身份」回饋社會
學員郭倩明今年33歲,是服務機電工程署11年的工程師。她在2016年獲機電工程署頒發「最佳見習工程師獎」,自2021年起負責策劃及管理警務處的工程項目,包括警察訓練設施的電子系統等重要工程。她坦言,在參與警務處項目的過程中,與不同單位警務人員的緊密合作讓她深入認識警隊運作,並深切感受到警務人員的專業精神。在警務同仁的鼓勵下,加上母親也曾是輔警警員的影響,她於2024年7月決定投考輔警,期望延續母親的步伐,以「雙重身份」回饋社會。
對郭倩明而言,輔警警員基本訓練課程充滿全新挑戰。射擊、步操和法律課程都需要從頭學起,她必須在工餘時間投入大量精力研讀法律知識、鑽研射擊與步操技巧,同時維持良好的體能狀態。她特別強調平衡工作與訓練的重要性,透過精心規劃時間,她不僅順利完成各項考核,更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成長。
郭倩明深刻體會到工程師與輔警這雙重身份的互補價值。作為輔警警員,前線工作的經驗讓她能從工程角度思考如何引入科技,提升執勤時的效率與安全性;同時,身為工程師的她也能藉助受訓期間獲得的實務經驗,在策劃警務處工程項目時提出更貼近實際需求的建議。她舉例說明,在處理警察訓練設施的電子系統工程時,她能夠以使用者的角度提供更具實用性的建議。這種專業交融的獨特優勢,讓她可以結合工程師的專業知識與輔警的工作經驗,為警隊的創新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教育者的守護初心:從校園到社會的延伸
另一位學員輔警冼嘉豪今年35歲,是一名擁有12年教學經驗的中學助理校長,主要任教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歷史科及地理科,負責學與教、訓育及輔導事務和日常管理工作。他於2024年4月投考輔警,今年3月開始接受為期33星期的訓練,將於11月正式到前線執勤。
他坦言,助理校長和輔警警員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身份,其實都源於一份育人的初心。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在校園內教導學生改正錯誤,協助他們重拾信心,但每當目睹社會上的年輕人誤入歧途,卻感到無力阻止罪案發生,這種焦急與不忍成為他投考輔警的重要動機。
冼嘉豪認為,輔警警員和助理校長這兩個身份具有深刻的互補性。他既可以運用工餘時間以綿薄之力貢獻社會,也能將輔警訓練中習得的法律知識、多角度思考能力,以及處理危機的溝通技巧,實踐於教學工作中。這種跨領域的學習讓他能更妥善地確保校園安全,同時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他引用《論語》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來闡述自己的信念,強調人不可以沒有寬大的志向和堅忍的毅力,因為責任重大,要走的道路也漫長而遙遠。
輔警的培訓課程安排在晚上進行,適合在職人士兼顧正職與服務社會的理想。郭倩明與冼嘉豪的經歷證明,專業知識與警務工作能夠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隨着結業會操的臨近,這兩位輔警新成員將帶着雙重身份的獨特優勢,在各自崗位上發揮更大的光和熱。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傾芫報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