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冀平
兩年一度的北京文化論壇,每次都是在秋天10月1日國慶前舉行,今年主題是「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藝術重磅人士匯集北京,以演講沙龍論壇各抒己見,我應約做了「原動力與原創力」的主題發言。因為參會,不得已推卻了香港幾個國慶宴會,誰知颱風「樺加沙」襲擊香港,所有活動延期,我回到香港又趕得上了。
秋,是北京最好的季節,不冷不熱無雨少風,瓜果梨桃最好吃的時節。郁達夫曾經這樣描寫北京的秋天:「秋高氣爽,風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騎着一匹驢子,上西山八大處或玉泉山碧雲寺去走走看看,山上的紅柿,遠處的煙樹人家,包你看一個月也不厭。」春秋兩季,本來是到處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天,看起來似乎更好,北方的空氣,吸起來似乎更乾燥健全,而那一種草木搖落,肅殺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覺得要嚴肅、淒涼、沉靜得多。你若不信,在西山腳下,農民的家裏或古寺的殿前,自陰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下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為氣也」,以及「胡笳互動,牧馬悲鳴」的那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覺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會至極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駕。所以我說︰「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中秋要吃月餅,香港過了端午節就開始忙活起來,宣傳各式月餅。每年,我會從香港帶去北京的香港月餅,已經慣以為常,蓮蓉月餅原來只有香港才有,現在到處都會做,但要說地道的還得是香港,依然受歡迎。這個時候也會收到許多月餅,在朋友家吃到老式北京提漿月餅,提漿月餅的特點就是皮與餡的比例一樣多,所謂提漿,提的是糖漿,月餅表皮只用簡單的麵粉、糖、麻油,內餡類似五仁,但比港式的五仁少了許多乾果,但麵粉有一股特有的香氣,吃上口扎扎實實,因為少了許多油與糖,提漿月餅放在室溫中,可以保鮮一個月。
說起月餅,最讓我想念的是我自家做的月餅,叫「圓月餅」,首先是大,很大,蒸籠有多大就做多大,發好麵粉,做成餅皮,一層麵皮、一層乾果蜜餞,果子隨意,種類顏色愈多愈好,一共5層,上火蒸熟,取出擺放在中堂,先要拜月。之後,全家圍坐,由家中最年長長輩切開,有多少家人切多少份,沒有在家裏過中秋的,出門在外的親人,每人有一塊,把那一份留起來,一直留到他們回到家來,蒸好吃下,如果沒回來,就一直留着,留到乾裂也不能丟。
北京的秋到冬,只覺得是過了一次午睡,下兩場秋雨,冬天很快就到。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