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癌症,一個讓人聞之色變的詞語,常伴隨着對治療副作用的恐懼與對未知的擔憂。然而,中醫這一承載千年智慧的醫學體系,是否能與現代西醫結合,為癌症患者開闢新的治療路徑?
大公文匯全媒體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本期邀請到擁有逾20年行醫經驗的中醫師李曉汶,揭秘中醫在癌症治療中的獨特價值。我們將和這位擁有澳洲悉尼新南威爾斯大學醫科生理學學士、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南京中醫藥大學腫瘤內科中醫博士,以及在美國哈佛醫學院擁有癌症基因組學和腫瘤免疫學證書的中醫師探討中醫如何在癌症治療中發揮獨特作用,並為患者帶來希望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中醫的兩千年癌症治療史
中醫對癌症的認識並非新近之物。早在2000年前,古籍中已記載了「瘤體」等病症,並提出了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案。雖然當時未使用「癌」一詞,但對乳腺腫瘤、腋下腫塊等病症的記述,顯示出中醫對腫瘤類疾病的深刻洞察。隨着時間推移,乳腺癌、腋下瘤體等病症在中醫文獻中逐漸被詳細描述,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儘管普通民眾對此了解甚少,但中醫在癌症治療上的歷史積澱不容忽視。
中醫的優勢:更溫和的替代方案
在西醫中,癌症的診斷往往依賴PET(正子放射斷層)/CT(電腦斷層)等電腦掃描技術,診斷早期癌細胞病變、偵測腫瘤和精確定位癌症的分布範圍,再以電療(放射治療)、化療(化學治療)和放療(放射治療)等方式切除或控制腫瘤。然而,發現腫瘤後的治療選擇卻讓許多患者陷入兩難,部分患者會對手術產生抗拒心理,擔心切除器官會影響身體完整,甚至因心理壓力導致病情惡化。
李曉汶表示,很多時候病人會表示不想切除器官,「但是有一個問題要正視,為什麼我會建議大家都是一個中西結合的療法,治癒率和生存質量都會是最好的。」同時,她表示中醫亦可以通過中藥、針灸、艾灸、推拿等方法,提供了一條溫和的路徑控制、甚至縮小瘤體,讓患者與癌症「共存」,提升生活品質。
李曉汶以「消癰散結法」舉例,她說,這種中醫療法對良性腫瘤如甲狀腺囊腫或結節效果顯著,但對於惡性腫瘤,中醫雖然治療速度較慢,但同樣能通過抑制癌細胞活性、減輕毒性對其他器官的侵害來發揮作用。李曉汶指出,就她救治的癌症患者中,有些胰臟癌、肝癌、胸腺癌甚至很複雜的脂肪肉瘤患者,當他們由於各種原因不願手術,或西醫手術、化療已不再適用時,通過中醫治療,能穩定病情長達五六年。
中醫的另一大優勢在於早期診斷。通過望聞問切,尤其是把脈,中醫師能在患者尚未出現明顯症狀時,察覺脈象異常,從而建議進一步檢查。這雖然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率,但結合現代醫學的影像學技術,能為早期發現癌症提供重要線索。
中醫的「量身定製」藝術
中醫可通過「量身定製」的藥方幫助患者延長生存期,這種個性化治療正是中醫的獨特之處。與西醫標準化的藥物劑量不同,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脈象、體質及症狀,靈活調整藥方劑量,宛如藝術家為每位患者繪製專屬的「蒙娜麗莎」。
譬如西醫開Amoxicillin(阿莫西林),他們通常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開600mg或者1000mg,而中醫則不同,甚至不同的醫師會給同一個患者開出不同的藥方,李曉汶解釋,這正是因為中醫「量身定製」的特質,「譬如我把完這個人的脈,我覺得他此刻是很熱的、很火的、很咳的,到你把脈你又覺得不是。他火之餘,他平時喜歡喝冰的東西,那我又可以不用這麼給他清熱解毒,於是大家開出來的方子,都沒有一個標準的。」李曉汶說,如果我覺得這位患者有點虛,我可能用3克當歸,我覺得他受不了,於是我加10克阿膠,再補多兩顆紅棗進去幫幫它。這種精細的調整,讓治療更貼合個體需求。
中西藥並用:安全服藥的關鍵
中醫與西醫的結合是當今治療癌症的重要趨勢。許多患者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但如何避免藥物衝突成為關鍵。李曉汶指出,患者在就診時應主動告知中醫師自己的西藥使用情況,以確保治療安全。李曉汶舉例道,若中醫師給一位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的患者開出活血藥如丹參,恐增加出血風險。此外,中西藥服用時間最好間隔一至兩小時,以避免酸鹼度相互影響藥效。
中醫的妙用:解化療之苦
李曉汶表示,中醫在緩解西醫治療副作用方面的表現尤為亮眼,可以將副作用減輕到近乎零。化療常導致白血球和血小板下降,西醫通常會打「升白針」,而「升白針」會到令到患者周身痛。但李曉汶指出,北芪30克煲水,就能讓白血球數量回升;花生衣——那層包裹花生的薄膜,竟能神奇地提升血小板水平,成本低廉卻效果驚人。
李曉汶分享指,針對Carboplatin(卡鉑)等化療藥導致患者一直嘔吐的情況,針灸就能解決。內關穴左右各一針,患者症狀即刻緩解。連化療後的食慾不振,也能通過喝麥芽煲水恢復。這些簡單而經濟的食材或藥材,絲毫不會影響西藥發揮作用,更是「小兵立大功」,不僅能減輕副作用,還能幫助患者更好地完成西醫治療療程。
更重要的是,中醫的食療方案,不會讓患者感到自己在「吃藥」,從心理和生理上雙重減輕負擔。李曉汶說,現在藥食同源很多,譬如平時見到的淮山、枸杞這些食材,都是屬於食療的一種。滋陰養血,可以用例如瘦肉、鷓鴣、烏雞等煲湯;如果患者不夠氣、很虛,注射完化療藥之後甚至無法起身,就可以煲些放了北芪、黨參的湯。
數千年來,中醫藥在沒有西醫的情況下,支撐了中華民族的繁衍與健康。如今,隨着中西醫結合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種結合不僅能提高治癒率,還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無論是抑制癌細胞、減輕副作用,還是通過食療調養身體,中醫都在癌症治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讓我們以古方新用,迎接更健康的未來。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書晨報道,視頻拍攝:仁欽、鄔茜,視頻製作:鄔茜)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