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雙城記】外國戲在中國

2025-11-14 04:03:21 雙城記

何冀平

近年來不少外國戲劇來中國演出,但請外國導演來中國執導戲劇,就不多了,主要是語言,做到兩種語言的完全融合,需要既懂藝術又熟知兩種語言的高端人才。英若誠就是這樣一位難得的人物。上世紀八十年代,他促成美國著名劇作家亞瑟米勒在北京人藝排演《推銷員之死》。英若誠非常喜歡這個劇本,他向劇作家亞瑟米勒提出要在中國排演這部劇,亞瑟米勒同意了,但他有條件:男主角威利羅曼要由英若誠來演,劇本也由英若誠翻譯。

英若誠開始翻譯劇本,原作是口語化的美式紐約英語語言,翻譯用的是四十年代末中國大都市的流行語,偏重北京方言,避免書面語言,翻譯連劇本中對話的速度都顧及到了。亞瑟米勒在現場用碼錶計算時間,中文和英文演出時間竟然一樣長短,一分不差,他滿意地對英說:「感謝你的翻譯。」

亞瑟米勒是編劇不是導演,但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他首先提出演員不要戴頭套和裝假鼻子。中國引進西方戲劇已經很長時間,曾經用各種手段試圖把演員化妝成白人,各種各樣精美的髮套,從金色到紅色,還有模擬的假鼻子,但亞瑟米勒要求在他的劇中,不用金髮套和大鼻子。他的決定讓北京人藝化妝部門的工作人員很失望,他們認為亞瑟米勒小看了服裝化妝的本事。

亞瑟米勒堅持他的想法,有人說,他是一位天才編劇,但是他不是導演,他不明白舞台的需要。亞瑟米勒說︰「劇中的人物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不是北京城,但我們希望觀眾注意的是他們的思想情感,不是他們頭髮的顏色。」英若誠支持亞瑟米勒,最後決定所有演員就用自己的頭髮面容,不用模仿化妝。從此,北京人藝上演外國戲,都是本色演出,台詞甚至還帶有北京腔北京俚語,觀眾完全接受,成了北京人藝演外國戲的一大特色。

近日在南京,看到一台外國導演的戲劇《吶喊》,題材來自魯迅的《狂人日記》《吶喊》等小說,在當代劇場中重讀魯迅是一次實驗。開場時舞台一片空白,隨後由演員自己創作和發展所有劇場元素,從舞蹈、道具到服裝,副標題是「全面便攜式貧困劇場」,是由德國劇場導演兼戲劇構作家塞巴斯蒂安·凱撒,以獨特的手段演繹中國故事,觀看現場有油煙粉塵、刺眼光線,要戴口罩,確是一台奇特的解構表達實驗。

隨着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中外戲劇怎樣互動,什麼是最好的融合展示,是戲劇的一個課題。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