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馮雷)9月5日,由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主辦的「裴李崗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在河南鄭州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齊聚鄭州,深入探討裴李崗時代在中國史前文明起源階段的歷史地位與作用,挖掘中華文明根脈。
裴李崗文化1977年發現於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填補了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為研究仰韶文化來源提供了新材料。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裴李崗文化和周邊地區文化發生了較多聯繫,從而有了早期中國文化圈的雛形,這個時期又可稱之為裴李崗時代。裴李崗時代也是中華文明開始起源的時期。

此次研討會為期兩天,以「裴李崗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為主題,通過主題發言、交流發言、實地考察等形式,圍繞裴李崗時代各地區的文化交流交融、裴李崗時代的聚落形態和社會狀況、裴李崗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在學術研討會主題報告環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從多角度展開研討。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錢耀鵬將鼎作為研究對象,認為首先發現於裴李崗文化的陶鼎開啟了中國史前文化統一性的帷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張居中指出陶鼎最早的實物證據發現於裴李崗時代的舞陽賈湖遺址第二期早段,以鼎罐壺隨葬品組合為主要載體的葬禮形式發明之後,也是最先傳播到了嵩山周圍的裴李崗文化分布區,形成最早的鼎文化圈,並逐漸傳播至其他地區。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郭偉民主張應在精細的時間刻度的基礎上開展裴李崗時代長江中遊與中原的互動研究。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袁廣闊高度評價了裴李崗文化的重要價值,並從考古研究的角度論證了嵩山地區在距今8000年左右裴李崗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個文化面貌較為統一的文化圈。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孫金松以與裴李崗文化同處距今8000年前的文明起源時期的裕民文化為主題進行了學術分享。
山東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靳桂雲探討了裴李崗時代的生業經濟,指出這一時期生業經濟具有區域特點多樣性、野生食物資源佔較大比重、水生食物資源的充分利用、食物生產活動的普遍發生等顯著特點。
在主題報告環節結束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要議題展開了深入的學術交流。各位專家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坦誠分享了寶貴的學術心得與實踐經驗,並重點介紹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現場思想碰撞頻繁,學術氛圍尤為濃厚。
9月6日上午,結合研討會主題,與會專家分別對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裴李崗遺址進行了現場考察,將考古理論與遺址遺存深度對接,為精準把握兩處遺址文化內涵、研究史前文明提供了直觀參照,為更好地挖掘、闡釋和傳播中原文化根脈價值奠定了堅實基礎。
主辦方有關負責人稱,此次會議為專家學者們搭建一個交流平台,不僅有助於深入挖掘裴李崗文化的豐富內涵,釐清中華文明起源的早期脈絡,更能為探尋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與文化根脈提供關鍵學術支撐,為傳承發展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注入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強勁動力。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