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媒上的最高評價是「活人感」。讚美一個明星或博主,不再是「完美」「精緻」,而是「Ta好有『活人感』」;欣賞一段內容,不再是「高大上」「有深度」,而是「充滿了『活人感』」。看似奇怪的3個字成了最高榮譽,背後的原因倒也不難理解:在一個一切都可以而且默認被設計、被優化、被數據化的世界裏,那些粗糲、鮮活、未經打磨卻真實的東西變得彌足珍貴。就好像《銀河列車999》裏,很多拚命換了完美且永生的機械身體的人,又拚命攢錢想換回自己的肉身。
文匯報
上期講到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的產生和傳播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技術、商業和人性的共同塑造下,如今網上絕大部分的信息,其實都是由龐大的、在傳統定義上被稱為「低學歷」的群體所生產和消費的。這種信息「下沉」帶來的複雜後果,便是科學、嚴謹、邏輯、深度、理性、專業的信息愈來愈少,情緒化、經驗化乃至反智的東西愈來愈多,並最終造成嚴重的信息繭房和社會撕裂。
文匯報
朋友說最近看了篇文章讓他意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有權威調查顯示,截至2020年底,中國網民中擁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為9.3%。「所以每天在社媒上左右我的那些『熱點』『趨勢』『輿論』乃至『觀點』,其實都是中學生的?」名校畢業的學霸友人語氣中有掩飾不住的五味雜陳。
文匯報
北境失守!更糟糕的是,這裏說的不是虛擬的權力遊戲,而是真實的冰島——新聞說,冰島方面已確認,在首都雷克雅未克郊區發現了3隻蚊子,這是該國首次在自然環境中發現蚊子。也就是說,全球唯一「無蚊國」(另一無蚊地區是南極洲)的神話破滅了。
文匯報
於小某書刷到一則熱帖:樓主和友出遊,原以為是一場「放鬆身心、擁抱自然」之旅,沒想到朋友只熱衷「出片兒」。一天下來,不僅特種兵狂刷四大網紅景點,更被迫幫朋友拍了200張照片。愜意慢旅變成了以「出片兒」為唯一KPI的高強度旅拍,自己也不再是旅伴,而是身兼數職的攝影師、打光師、道具師和情緒安撫師。樓主疲憊到無力欣賞風景,最終高喊「千萬不要和出片兒姐一起旅遊」。從熱絡的回覆可見,事件不是孤例,許多人都心有戚戚焉。
文匯報
幾年前,小狸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一群名牌大學的在校生並互加了微信。於是近兩年便發生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當「戒(朋友)圈狸」偶爾想起刷刷朋友圈時,總能看到有新的小朋友宣布成為「數字遊民」(Digital Nomads)了。
文匯報
在北京吃涮肉,旁邊一桌4個年輕人聚會。吃到中途,小狸忽然意識到一件事情——他們真的好安靜啊﹗一坐下,統一拿起手機掃碼看菜單,等菜期間統一低頭刷手機,菜品上桌又統一拍照,然後男生們低頭苦吃,女生們則一邊小口咀嚼着蔬菜、一邊低頭P圖……總之沒什麼人在說話,更沒什麼人愛說話,似乎全員都靦覥、內向、社恐、I。
文匯報
近年科技浪潮席捲一切,人們正習慣於擁抱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然而,正如工業化催生了環保主義,快餐文化誕生出慢食運動,在算法無孔不入的今天,一個新興的「逆行」群體也正在悄然形成——AI素食者。
文匯報
不知何時開始,「看展」成了比喝下午茶更時髦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以前門庭冷落的博物館,如今都搖身一變成了最香的餑餑。猶記上個世紀末,每逢雨雪,小狸總愛興起「入宮」——看看空蕩蕩的紫禁城。而當下要想復刻這個體驗基本是做夢,如今的故宮,下刀子也不會空蕩蕩。
文匯報
社媒刷得多了,有時真的會嫌棄。滿屏的標題及內文,都是當下最流行的熱詞和句式,就好像,看着一群鸚鵡在上網。當然了,人家鸚鵡本身沒毛病,但像鸚鵡的人、尤其是人群,卻未免無聊也無料了。
文匯報
Google多模態圖像AI Nano Banana (奈米香蕉)橫空出世,震驚世人。因為它不僅P圖技術了得,更可以理解事物、邏輯乃至時間。比如,一張原本模糊龜裂無法辨認的清朝宮女老照片,現在不僅可以一鍵高清還原,更可以換衣化妝、改變表情、生成動態視頻、多機位微電影、預測「十年前/後」的情景、製作圖表、生成歷史科普標註等等,而且與原素材高度一致,足可以假亂真。說穿了,「無中生有」的本領之強悍,前所未見。而它因此對傳統倫理的顛覆,也開創了全新的影像時代。
文匯報
熱播綜藝《一飯封神》上周爆了,原因是一道豬扒飯引發了職場牛馬們的深深共情。節目中的新人小廚,仗着身為隊長一朝權在手,對資深大廚的招牌菜指手畫腳,強行改造。太過業餘下,低級失敗可想而知,又馬上甩鍋,更進一步指揮「多放點嫩肉粉」以圖脫困。讓一個香港高級中餐廳的米芝蓮名廚「放嫩肉粉」,還「多放點」,屏幕前的觀眾們終於崩潰了,紛紛衝到小紅書吐槽:這就是我那無知領導啊!
文匯報
香港8天內4次黑雨,愣是沒攔住一眾貓奴的拳拳事主心。2025年香港貓迷博覽會在滂沱大雨中再創佳績,3天超過20萬人次入場,同比增幅12%。即便在臨近閉館時,依然人潮不斷。重點是,旺丁還旺財,不少鏟屎官一出手便是幾千蚊,冒雨而來有多狼狽,刷卡付款就有多豪爽。這是什麼精神?這根本就是信仰。而貓爪掀開的,也不只是雨幕,更是一個年逾24億港元的「喵經濟」版圖。
文匯報
顯示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