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狸美美
近年科技浪潮席捲一切,人們正習慣於擁抱每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然而,正如工業化催生了環保主義,快餐文化誕生出慢食運動,在算法無孔不入的今天,一個新興的「逆行」群體也正在悄然形成——AI素食者。
他們並非拒絕一切科技,而是有意識地、選擇性地規避或減少使用人工智能產品,尤其是在創作、決策和人際交往等「人類核心領域」。他們不讓AI染指自己的畫筆,不讓算法規劃自己的旅行,甚至在信息獲取時,也警惕地繞開那些「猜你喜歡」的推送。這種取捨,與其說是對技術的恐懼,不如說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價值堅守。
首先是對「黑箱」的憂慮。當人們將愈來愈多的決策權讓渡給算法時,實際上是在將自己的命運託付給一個不透明的「黑箱」。我們知道輸入,也看到了輸出,但中間那套複雜的、由海量數據和深度學習網絡構成的邏輯,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是無法理解的。當生活被愈來愈多個這樣的「黑箱」所包圍,人類的命運逐漸失控。AI素食者的選擇,便成了一種捍衛知情權與自主權的消極抵抗。
其次,是對人類原創性與「靈光」的捍衛。當納米香蕉能憑一張照片或一行指令「無中生有」創造一個世界時,畫家、攝影師、手工藝者們似乎都變貶值了。但AI素食者們追問的是:這種生成物,是否擁有真正的靈魂?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最終呈現的完美畫面,更在於創作過程中的曲折探索、情感掙扎、思想沉澱,以及那不可複製的「靈光一閃」。AI可以模仿梵高的筆觸,卻無法複製他燃燒的痛苦與激情。對AI素食者而言,放棄AI輔助的創作,就是堅守那份屬於人類的、不完美的,但卻無比真實的創造過程。這是一種對「慢」與「拙」的刻意回歸,是在宣告創作的意義在於成為「人」,而不僅僅是生產「物」。
更深層次的,是AI素食者對人際關係「原子化」的警覺。當AI可以模擬任何一個人提供「完美」的情感陪伴時,我們與真實世界的情感連接會不會更加脆弱?「搭子」社交的流行,已然反映出都市人對輕量化、功能化人際關係的需求。如果AI能夠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滿足這種需求,我們是否會徹底失去建立深度關係的能力與耐心?一個被算法過度介入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會淪為一場精準的數據匹配,那些真實的、充滿偶然與瑕疵的相遇、磨合和理解,將不復存在。AI素食者們選擇在真實世界裏「碰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共鳴,正是為了守護人類情感獨有的溫潤質感。
當然,將AI素食者浪漫化為對抗科技巨獸的唐吉訶德,或許有失偏頗。在現實中,徹底的「AI齋戒」幾乎不可能。我們使用的操作系統、搜索引擎、購物平台,其背後都有AI的影子。因此,更準確地說︰「『AI素食者』的實踐更像是一種『選擇性食素』:在能自主選擇的領域,堅決地選擇『有機的人類方式』。」但無論如何,他們的存在都是一面鏡子,提醒人類在技術狂飆中可能失去重要的珍寶。他們並非要阻擋歷史的車輪,而是試圖在車轍旁開闢出一條屬於人的小徑,讓我們可以時常踏足上去,回頭看看,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