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網人網事】下沉與上浮(下)

2025-11-17 04:02:32 網人網事

狸美美

上期講到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的產生和傳播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技術、商業和人性的共同塑造下,如今網上絕大部分的信息,其實都是由龐大的、在傳統定義上被稱為「低學歷」的群體所生產和消費的。這種信息「下沉」帶來的複雜後果,便是科學、嚴謹、邏輯、深度、理性、專業的信息愈來愈少,情緒化、經驗化乃至反智的東西愈來愈多,並最終造成嚴重的信息繭房和社會撕裂。

那到底該怎麼辦呢?我們又該如何「上浮」來對抗這種「下沉」呢?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將這一切簡單歸咎於「低學歷」,是一種智力上的懶惰,也是一種危險的劃分。學歷,只是衡量個體在特定教育體系內所獲成就的標尺,它不完全等同於智慧,更不直接等同於在這個數字時代的「信息素養」。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維和對新媒體環境的認知,同樣可能成為謠言的傳播者;一個沒有上過大學的人,如果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求證的習慣和開放的心態,也同樣可以成為一個明智的信息消費者。

因此,問題的核心,與其說是「學歷鴻溝」,不如說是「素養鴻溝」。當人人都是自媒體,當信息如洪水般湧來,我們每個人都被迫從一個被動的「讀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信息處理者」和「事實核查員」。這要求我們具備一種全新的能力——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中辨別真偽、在喧嘩嘈雜的人云亦云中保持獨立思考、在比你還了解你的算法的包圍中主動突圍。

面對互聯網信息生產的「下沉」趨勢,我們需要的不是抱怨、鄙夷或逃離。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完成一次精神上的「上浮」。

對於個體而言,這意味着要主動構建更多元的信源,要刻意接觸那些「不舒服」的觀點,把「問個為什麼」、「查證一下」變成下意識的習慣,永遠獨立、永遠懷疑。這意味着要警惕自己的情緒,在被一篇文章或視頻激起強烈情感時,先退後一步,審視它是否在利用我們的情感弱點。

對於平台而言,這意味着必須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算法的設計,不應只服務於商業利益,更應在信息的多樣性、權威性和公共價值之間尋求平衡。企業除了賺錢,還應有義務,而所有偉大的企業,必都是閃耀着人性光輝。

最後,對於整個社會教育而言,這意味着「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加強,不僅抓娃娃,也要抓成人,讓所有人都明白這是與讀寫、算術同等重要的基礎能力。

互聯網的喧囂廣場已經形成,我們無法再回到那座安靜的圖書館。但我們能做的,是努力讓自己成為廣場上那個更清醒、更審慎、更具思考能力的人。當愈來愈多的人開始致力於自我「上浮」,整個廣場的對話水平才有可能被真正抬升。這無關學歷,而關乎我們作為數字時代公民的責任與自覺。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