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美美
如今社媒上的最高評價是「活人感」。讚美一個明星或博主,不再是「完美」「精緻」,而是「Ta好有『活人感』」;欣賞一段內容,不再是「高大上」「有深度」,而是「充滿了『活人感』」。看似奇怪的3個字成了最高榮譽,背後的原因倒也不難理解:在一個一切都可以而且默認被設計、被優化、被數據化的世界裏,那些粗糲、鮮活、未經打磨卻真實的東西變得彌足珍貴。就好像《銀河列車999》裏,很多拚命換了完美且永生的機械身體的人,又拚命攢錢想換回自己的肉身。
那麼,究竟什麼是「活人感」?它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活着」,而是精神層面的「在場」。它是一種掙脫了預設腳本,超越了完美人設,帶着毛邊和褶皺的真實狀態。一個有「活人感」的人,他的喜怒哀樂不是為了迎合某種期待,他的言行舉止也不是為了完成某項KPI。他會犯錯,會失言,會不合時宜地神經刀。他的存在,不是一張被精心PS過甚至AI生成的完美圖片,而是一幀包含了各種噪點、抖動和失焦的馬格南街拍。
與「活人感」相對的,是「NPC感」。NPC,即遊戲中的「非玩家角色」,他們按照既定程序行動,說着重複的台詞,構成了世界的背景板,卻唯獨沒有自己的意志。每天清晨同一時間,他們被鬧鐘喚醒,擠上同一班地鐵,重複同樣的工作,和同一撥人說同樣的話,然後「時間久了,格子間的女孩也很美」。打開社交網絡,清一色角度完美的下午茶、精心挑選的書單以及在健身房揮汗如雨的擺拍。他們像一個個訓練有素的演員,扮演着「積極上進的都市青年」「歲月靜好的文藝中產」或是「通透豁達的人生導師」。人設光鮮,生活扁平。沒錯,就是《楚門的世界》《頭號玩家》,就是NPC。
「活人感」的缺失,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在於現代社會對「確定性」和「效率」的極致推崇。人們害怕失控,恐懼瑕疵。在「正確」的巨大引力下,任何偏離軌道的言行都可能被視為風險。於是,大家學會了自我審查,將真實的想法和情緒層層包裹,只展露最安全、最無害的那一面。我們用流行的梗消解嚴肅的討論,用「哈哈哈」掩蓋真實的尷尬或悲傷,用「都行、隨便」來迴避真正的選擇。我們活得愈來愈像一篇無懈可擊的公關稿,滴水不漏,卻冰冷無趣。
要找回「活人感」,說難不難說易不易。核心法門就是要擁抱自己的不完美,並給予他人犯錯的權利。承認自己有知識盲區,有情緒低谷,有性格缺陷。敢於表達「我不知道」,敢於提出不成熟的觀點,敢於分享失敗的經歷。當人們不再執着於維護那個「全知全能」的虛假形象時,反而會收穫更真誠的連接。一個敢於暴露脆弱的人,比一個永遠正確的人,更能讓人感受到溫暖和信任。同時,堅持一些不為任何目的、只為「我樂意」的「無用」小事。街溜子、看閒書、畫大濃妝、做頓好吃但未必漂亮的飯……這些看似「浪費時間」的行為,恰恰是為精神世界注入真氣的過程。
歸根結底,「活人感」其實是一種選擇。是選擇成為一個面目模糊、隨波逐流的背景板,還是一個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參與者。它關乎的,是在被規訓的洪流中,我們是否還有說「不」的勇氣。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