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畫派楊之光的沒骨人物畫,載着傳統的精魂駛向時代的潮頭。「沒骨」二字,歷來指向中國畫中不依賴輪廓線、直以色彩濃淡表現物象的技法,而楊之光筆下的沒骨,早已超越技法本身,成為一種貫通古今、直抵人心的藝術精神——這便是他用一生踐行的「沒骨傳承萬古神」。

文匯報


作為嶺南畫派第三代傳人,蔡楚夫深受高劍父影響,深諳中國畫傳統筆墨的精髓。他早年練就了扎實的線條功力與水墨控制能力。其筆法剛勁中見韌性,墨色層次豐富,尤其擅長以乾濕濃淡的對比營造空間感與質感。

文匯報


一幅畫,有5個重要元素:選題、立意、構圖、筆墨、設色。可以說,這5大要素如同5根琴弦,共同撥動才能奏出打動人心的交響樂,但其中「意境」往往是那根最能引起深層共鳴的主弦音。

文匯報


時光煮雨,歲月縫花。近日翻檢故紙堆,得見2019年7月2日香港文匯報副刊一頁泛黃剪報——那日恰是「愉韻度曲」專欄初綻芳華之時,拙作《讓洋人學懂欣賞中國書法》首度與讀者相見,記述在大西洋城萊斯公立藝術館展出書畫時的趣聞軼事。自此,我與文匯結下不解之緣,六載筆耕不輟,竟成生命中一段錦繡年華。

文匯報


9月8日,我陪着一位重症病人,完成了一場跨越珠江口的生命接力。這一路,讓我真切感受到兩地醫療中那些溫暖而光亮的部分。從廣州到香港100多公里,彷彿是一幅流動的醫者仁心圖,有溫度,也有光芒。

文匯報


從前只道通草是《本草綱目》裏一味尋常藥,「色白氣寒,味淡體輕」,清肺利水罷了。直到親眼見到它,才知嶺南畫人竟將它剖成薄片作畫紙,這方寸間的乾坤,真像是李時珍當年落筆時未曾料想的、散佚在藥典之外的丹青遺篇。藥與紙同出一源,這份奇趣,倒與嶺南畫派那份「折衷中外」的包容精神暗暗相通。

文匯報


黃新波是魯迅先生親手扶持的「新興木刻運動」第一代青年健將,其藝術生涯自始便蒙魯迅思想啟迪。1933年,他攜習作求教於魯迅,翌年,其早期木刻力作《推》即被魯迅慧眼選入《木刻紀程》。

文匯報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