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愉韻度曲】狂放抽象中的精準具象

2025-10-22 04:04:19 愉韻度曲
●費欣作畫往往是從一個抽象的角度開始。 作者供圖

梁君度

在繪畫藝術中,抽象與具象常被視為風格的兩極——前者奔放、自我,後者嚴謹、求真。然而,真正撼動人心的作品,往往並非固守一端的表達,而是在看似粗獷奔放的筆觸之下,藏着一份對形象與結構的精準捕捉。俄羅斯畫家尼古拉·費欣,正是這樣一位穿行於兩極之間、重塑視覺真實的藝術大師。

費欣的畫,初看之下,常給人以「放」的錯覺。那些揮灑的筆觸、濃郁而衝突的色彩,彷彿掙脫了形的桎梏,在畫布上奔騰、撞擊,帶着一種原始而強烈的情感力量。他不追求光滑無瑕的表面,反而保留了顏料本身的肌理感與筆鋒的運動軌跡,使畫面充滿節奏與張力。這種表面的「狂放」,並非情感的漫溢,而是對形式的高度提煉——每一筆都承載着結構,每一抹色都呼應着空間。

然而,費欣的「放」從未走向徹底的抽象。在他最具表現力的肖像與風景中,觀者總能清晰地辨認出人物深邃的眼神、肌肉的張力、衣褶的流動,或是樹林光影的真實交錯。他並不精細描摹每一處細節,而是以高度概括而準確的筆法,捕捉對象最核心的形神。那介於「寫實」與「寫意」之間的拿捏,使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具象藝術的識別度,又充滿抽象表現的生命動感。

這種「放中見精」的藝術語言,源自費欣對造型本質的深刻理解。他既繼承了俄羅斯現實主義對人物內心與自然真實的尊重,又融入了現代藝術中對形式自由與個性表達的追求。他的筆觸,是思考過的激情;他的色彩,是建構過的情緒。在他筆下,粗獷不是粗糙,而是另一種精確——一種對神態、對氣氛、對靈魂的精確。

因此,費欣所抵達的,並非抽象與具象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更高級的融合境界:在奔放的繪畫性中,始終貫穿着對形象的控制;在熱烈的表達之外,始終站立着一個冷靜的觀察者。他的藝術,不只是視覺的震撼,更是對「何謂真實」的深刻回應——那真實,既在眼裏,更在筆底與心中。

嶺南畫派倡導「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筆者覺得不妨借鏡費欣的藝術創作理念,力求在大寫意的狂放中精準地表現出具象 。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