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le謹(馮淬帆)是家父的世侄,他倆也曾是工作上的好拍檔。記得小時候,在家父負責導配電影工作的配音間,總見到Uncle謹高大魁梧的身影,他充滿感情而別具韻味的聲音,讓銀幕中男主角的表現更活靈活現起來。
文匯報
將近一年,沒有踏足這會所提供精緻餐飲服務(英文稱為Fine Dining)的中菜餐廳,只因家人各有所好,女兒和兒子較愛清淡的日式或西式美食,母親和我就以中菜為主。會所在疫情期間新建了一間美食樂園,集各國佳餚於一方,成為我們常去的首選地。
文匯報
記得曾經有一位已離世的長輩說:「好像昨日還是12歲,一覺醒來,已經八十幾歲……」那年,她86歲,慨嘆時光流逝而人生匆匆,這位長輩也高壽,再多活了十年,等到96歲才離我們遠去。
文匯報
曾幾何時,中秋提燈、賞燈、賞花、吃月餅、品水果、一家人團圓聚餐……是兒時的重要節慶活動。也聽長輩們提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甚為盛行的「月餅會」︰由於戰後經濟環境艱困,一次性購買昂貴月餅有經濟壓力,「月餅會」變得非常盛行,據說一份「月餅會」有10盒月餅,成為許多家庭解決中秋送禮問題的方式,酒樓和餅家也加入推行,更會贈送額外禮品來吸引顧客。
文匯報
跟潘文傑導演簽下幾部電影合約不久,他就特別帶來了一盒錄影帶︰日本殿堂級演員高倉健1981年主演的《車站》,全片在北海道取景,白朦朦的雪景,沉默寡言的刑警,靜寂車站與隆隆列車的動靜配合,構成一幕又一幕優美而緊湊的畫面,卻不失內涵意義,這是潘文傑最喜愛的電影,他說希望將來跟我們公司能拍攝類似風格的電影。作為製片人的我,多次觀賞《車站》後,也成為我喜愛的電影之一。而高倉健1999年主演的《鐵道員》,更將人生與車(驛)站的隱喻,發揮得淋漓盡致。
文匯報
2006年春夏間的一個上午,周秉德大姐(周恩來總理侄女)和我正在北京中外友協的辦公室開會,準備籌劃一系列紀念周總理的活動,從書籍出版、展覽、講座、音樂會、紀錄片、電視電影等,皆有涉獵,談得興致勃勃的時候,剛想到我們電影公司的潘文傑導演,恰逢在北京,3人坐言起行的性格,就隨即相約在當日下午於中外友協續談電影部分,記得周大姐翌日便安排潘導演前赴天津製片廠談合作事宜,蓋天津南開是周總理年少成長的地方,大家都想拍他青葱歲月的故事。
文匯報
轉眼10年,2015年9月3日,我國首次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具有創新而深遠的政治意義,將抗戰勝利紀念提升至與國慶同等的政治高度,建立了每10年一次抗戰勝利閱兵的新傳統,體現了對歷史記憶的政治運用。
文匯報
鳳凰衛視香港台播映《麗花皇宮》舞台劇,一連兩天(周六及周日)在晚上10時的「難忘經典系列」裏選放,然後深宵、翌日再重播 ,對於「夜貓子」的媽媽和我來說,竟可一看再看三看……熟悉不過的劇情、歌曲與演員,看得津津有味,懷念戲劇描寫的那個上世紀六七十年,細味歌者演員的熱誠專業,一個璀璨輝煌的時代,正是「經典」所在,讓人難忘難捨。
文匯報
手機屏幕的影像系統又不停彈出昔日8月天歐遊的圖片集,要感謝科技的日新月異,不需要照相機,不用去沖印店,不再要張貼相簿……旅遊記憶就活在手機裏,長放貯存,歷久常新,更會系統地編上圖集、配備音樂、剪輯自如地不時活現眼前,還細緻地分門別類,替我們記着久遠的時間和地點……
文匯報
準備觸動手機為文的時候,是8月8日,屏幕剛巧彈出我個人在不同年份的8月8日照片系列……驚覺原來在疫情前,這段日子我總不在港,或旅遊、或公幹,香港的8月天,是我慣常離開的季節。
文匯報
婚後很忙,每天要處理夫家不同事務,但每當有問題,誼父(蘇仲平院士)定會幫忙解決,1995年,我們公司投資的其中一部電影《海根》,在拍攝過程中以及舉行義映會時,誼父也介紹了許多好友協助。總之,凡是正義的事情,誼父皆義不容辭幫助,給予支持和鼓勵。
文匯報
顯示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