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人文載道,匯則興邦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點滴】溢於言表
從前的文人雅士皆有寫作詩詞歌賦的雅興和造詣,往往神來之筆,隨心所欲,增添生活情趣外,更留給我們後世豐富的精神寶藏。上一輩的知識分子,大都傳承着這股「詩風」,不一定唸文科的才有此雅興,就算研究理科的,亦才情橫溢——就像我們尊敬的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謝志偉博士,早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負笈美國留學,在當地工作生活10年之久,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但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也曾就讀培正中文學校,擁有深厚的中文底蘊。校長除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外,普通話亦十分標準,跟母語(粵語)亦不遑多讓。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細說粵劇文化
還記得陪同尤德爵士夫人欣賞的第一齣粵劇是2016年香港藝術節,在香港大會堂上演的《李太白》,對於我這類稀客觀眾而言,真是充滿期待和好奇——久違了的廣東粵劇,到底有何革新變化?粵劇名伶尤聲普演繹一代詩仙李白的才華與蒼涼,夫人又有什麽評語?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情迷廣東粵劇
尤德爵士夫人彭雯麗(Pamela, Lady Youde)是第26任香港總督(1982年—1986年)尤德爵士遺孀,兩人早年就讀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均熱愛中國文化及熟悉中國事務。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尤德爵士已開始遠赴中國,其後加入英國外交部工作,派駐當時英國設於南京的大使館。尤德爵士夫人在倫敦大學東方及非洲研究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外交工作,也是一位資深外交官。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培養子女傳統美德
《論語》提倡「仁」,並需以「智」來調節。聖哲之言,歷久常新。一直關心青少年教育的尤德爵士夫人,她認為中華傳統美德值得現今青少年學習——首先,父母可以鼓勵子女去培養傳統美德,但有些孩子沒有那麽幸運,能夠從家庭中得到這種支持,他們可以從老師和學校那兒得到,或透過參加社會活動而得到。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中西文化的傳統價值觀
在疫情前,熱愛中國文化的前港督尤德爵士夫人,每年都會來港跟學生會面,並主持以其夫名義於1987年成立的《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頒發獎學金典禮。時任該基金會理事會主席的何文匯博士,不但替我們的電視特輯《世說論語》題字,更邀請了尤德爵士夫人在特輯內,一起暢談中西文化的傳統價值觀。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頓悟的境界
何文匯教授在電視特輯《世說論語》說《論語》是一本論「仁」的書,能夠好「仁」、行「仁」的人,是為「仁者」。但「仁者」必須用「知」(智)來調節——既仁且智,就能分辨好人、壞人、君子、小人。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位真正的「仁者」,不會好像喜歡君子一樣喜歡小人。除非那小人覺悟、悔改、修德,否則「仁者」會厭惡他,疏遠他,以免受不良影響。這就是用「知」(智)去調節「仁」。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論語》不厭百回看
「好書不厭百回讀」,作為經典名著的好書《論語》,又豈止百回千回讀呢?!所謂經典,就是每次閱讀,有如初次閱讀,不覺煩厭,且愛不釋手,作品愈久愈耐看,無論歷盡世事變遷,依舊屹立常新,這份歷久常新的感覺,讓人每回閱讀,總有不同的領悟,恍似老酒舊茶,可以品味無窮!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尊敬的長輩
記得第一次認識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謝志偉博士是1975年,在政府大球場舉行的葛培理布道大會上,當年的母校仍為「學院」,我就讀的培道女子中學,與其同屬浸信會體系,我被選上初中學界代表出席這一票難求的盛會,謝志偉博士主持當晚的即時傳譯,跟這位舉世知名的布道家站於一起,毫不遜色,猶記得他不卑不亢、鏗鏘有力的語調,整個數小時過程全沒有稿件,揮灑自如,絕無冷場,就這樣感動了無數「決志」信主的人們,而我卻見識了兩位當今世上最傑出的演說家之一——葛培理牧師和謝志偉博士。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世說論語
因為疫情而再三延期的《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終於準備就緒,計劃在復活節後全面推行。由中華書局根據我們出品攝製的資訊文教電視節目《復興新生系列·世說論語》而出版的同名書本,早於2020年面世,奈何當時疫情一直嚴峻,故徵文比賽未能同期舉行。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清明祭祖
春節過後,轉瞬又快到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清明,也是唯一演變為民間節日的節氣。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競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說故事」講中醫藥
2018年秋,中國前外長李肇星再次受邀蒞臨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演講,題目是「一帶一路與公共外交」,出席的師生們早已爆滿現場,沒有座位的只好在演講廳外,看着大電視的現場轉播,一睹這位前外長的風釆!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蘋果
蘋果又稱「智慧果」、「記憶果」……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譽 ,「智慧」與「記憶」,人所嚮往,難怪蘋果古今中外,備受歡迎。曾經在美國加州的寓所,花園內種有各式各樣的花果樹木,其中一棵蘋果樹,每年開花結果的時候,長出一顆又一顆鮮紅亮麗的蘋果,來不及採摘,掉到草地上,總會引來附近饞嘴的小松鼠,吃個不停……漸漸,那裏成為了他們守候蘋果季節的樂園。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
每年3月,當海棠花綻放之時,正好紀念我們開國總理周恩來的誕辰——3月5日,今年適逢周總理的紀念誕辰125周年,中南海西花廳的海棠花如今境況如何呢?這個周總理昔日度過26載歲月的故居,庭院種植了許多海棠樹,每當海棠花開,日理萬機的周總理總要抽空和夫人鄧穎超一起漫步,欣賞風姿綽約的海棠花。有時候工作至夜深,周總理又愛走到海棠樹下,迎來清淡花香,洗滌心靈,彷彿能解去一切勞累。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中醫藥在歐洲的吸引力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經常往返歐美各國、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著名國際事務與關係專家高大偉先生(David Gosset),總會出席我們超藝理想文化學會在京港舉行的各項論壇會議。還記得跟他認識於十多年前,我們跟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在京共同主辦的「糧食安全·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時他陪同主講嘉賓前歐盟主席普羅迪(意大利前總理)一起出席,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令人印象深刻。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聚首一堂 共話中醫藥文化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離開TVB後,跟往昔在電視台工作的同事見面少了,後來有些轉往其他行業發展、有些移民外國……相聚也要看大家的「緣分」和「機遇」!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中澳關係有望春季回暖
近日有消息傳出,中國對澳洲龍蝦持續逾兩年的貿易禁制令可望解除。澳洲貿易部長法雷爾(Don Farrell)指出,約有200億澳元的貿易受到禁令影響,包括葡萄酒、龍蝦、肉類、大麥、煤炭等行業,又指目標為盡快穩定中澳關係,使澳洲產品重新出現在中國消費者面前。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溢於言表
從前的文人雅士皆有寫作詩詞歌賦的雅興和造詣,往往神來之筆,隨心所欲,增添生活情趣外,更留給我們後世豐富的精神寶藏。上一輩的知識分子,大都傳承着這股「詩風」,不一定唸文科的才有此雅興,就算研究理科的,亦才情橫溢——就像我們尊敬的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謝志偉博士,早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負笈美國留學,在當地工作生活10年之久,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但他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也曾就讀培正中文學校,擁有深厚的中文底蘊。校長除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外,普通話亦十分標準,跟母語(粵語)亦不遑多讓。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細說粵劇文化
還記得陪同尤德爵士夫人欣賞的第一齣粵劇是2016年香港藝術節,在香港大會堂上演的《李太白》,對於我這類稀客觀眾而言,真是充滿期待和好奇——久違了的廣東粵劇,到底有何革新變化?粵劇名伶尤聲普演繹一代詩仙李白的才華與蒼涼,夫人又有什麽評語?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情迷廣東粵劇
尤德爵士夫人彭雯麗(Pamela, Lady Youde)是第26任香港總督(1982年—1986年)尤德爵士遺孀,兩人早年就讀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均熱愛中國文化及熟悉中國事務。早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尤德爵士已開始遠赴中國,其後加入英國外交部工作,派駐當時英國設於南京的大使館。尤德爵士夫人在倫敦大學東方及非洲研究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外交工作,也是一位資深外交官。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培養子女傳統美德
《論語》提倡「仁」,並需以「智」來調節。聖哲之言,歷久常新。一直關心青少年教育的尤德爵士夫人,她認為中華傳統美德值得現今青少年學習——首先,父母可以鼓勵子女去培養傳統美德,但有些孩子沒有那麽幸運,能夠從家庭中得到這種支持,他們可以從老師和學校那兒得到,或透過參加社會活動而得到。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中西文化的傳統價值觀
在疫情前,熱愛中國文化的前港督尤德爵士夫人,每年都會來港跟學生會面,並主持以其夫名義於1987年成立的《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頒發獎學金典禮。時任該基金會理事會主席的何文匯博士,不但替我們的電視特輯《世說論語》題字,更邀請了尤德爵士夫人在特輯內,一起暢談中西文化的傳統價值觀。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頓悟的境界
何文匯教授在電視特輯《世說論語》說《論語》是一本論「仁」的書,能夠好「仁」、行「仁」的人,是為「仁者」。但「仁者」必須用「知」(智)來調節——既仁且智,就能分辨好人、壞人、君子、小人。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位真正的「仁者」,不會好像喜歡君子一樣喜歡小人。除非那小人覺悟、悔改、修德,否則「仁者」會厭惡他,疏遠他,以免受不良影響。這就是用「知」(智)去調節「仁」。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論語》不厭百回看
「好書不厭百回讀」,作為經典名著的好書《論語》,又豈止百回千回讀呢?!所謂經典,就是每次閱讀,有如初次閱讀,不覺煩厭,且愛不釋手,作品愈久愈耐看,無論歷盡世事變遷,依舊屹立常新,這份歷久常新的感覺,讓人每回閱讀,總有不同的領悟,恍似老酒舊茶,可以品味無窮!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尊敬的長輩
記得第一次認識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長謝志偉博士是1975年,在政府大球場舉行的葛培理布道大會上,當年的母校仍為「學院」,我就讀的培道女子中學,與其同屬浸信會體系,我被選上初中學界代表出席這一票難求的盛會,謝志偉博士主持當晚的即時傳譯,跟這位舉世知名的布道家站於一起,毫不遜色,猶記得他不卑不亢、鏗鏘有力的語調,整個數小時過程全沒有稿件,揮灑自如,絕無冷場,就這樣感動了無數「決志」信主的人們,而我卻見識了兩位當今世上最傑出的演說家之一——葛培理牧師和謝志偉博士。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世說論語
因為疫情而再三延期的《世說論語》全港學界徵文比賽,終於準備就緒,計劃在復活節後全面推行。由中華書局根據我們出品攝製的資訊文教電視節目《復興新生系列·世說論語》而出版的同名書本,早於2020年面世,奈何當時疫情一直嚴峻,故徵文比賽未能同期舉行。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清明祭祖
春節過後,轉瞬又快到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清明,也是唯一演變為民間節日的節氣。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競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說故事」講中醫藥
2018年秋,中國前外長李肇星再次受邀蒞臨母校香港浸會大學演講,題目是「一帶一路與公共外交」,出席的師生們早已爆滿現場,沒有座位的只好在演講廳外,看着大電視的現場轉播,一睹這位前外長的風釆!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蘋果
蘋果又稱「智慧果」、「記憶果」……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譽 ,「智慧」與「記憶」,人所嚮往,難怪蘋果古今中外,備受歡迎。曾經在美國加州的寓所,花園內種有各式各樣的花果樹木,其中一棵蘋果樹,每年開花結果的時候,長出一顆又一顆鮮紅亮麗的蘋果,來不及採摘,掉到草地上,總會引來附近饞嘴的小松鼠,吃個不停……漸漸,那裏成為了他們守候蘋果季節的樂園。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
每年3月,當海棠花綻放之時,正好紀念我們開國總理周恩來的誕辰——3月5日,今年適逢周總理的紀念誕辰125周年,中南海西花廳的海棠花如今境況如何呢?這個周總理昔日度過26載歲月的故居,庭院種植了許多海棠樹,每當海棠花開,日理萬機的周總理總要抽空和夫人鄧穎超一起漫步,欣賞風姿綽約的海棠花。有時候工作至夜深,周總理又愛走到海棠樹下,迎來清淡花香,洗滌心靈,彷彿能解去一切勞累。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中醫藥在歐洲的吸引力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經常往返歐美各國、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著名國際事務與關係專家高大偉先生(David Gosset),總會出席我們超藝理想文化學會在京港舉行的各項論壇會議。還記得跟他認識於十多年前,我們跟中國國際戰略學會在京共同主辦的「糧食安全·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時他陪同主講嘉賓前歐盟主席普羅迪(意大利前總理)一起出席,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令人印象深刻。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聚首一堂 共話中醫藥文化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離開TVB後,跟往昔在電視台工作的同事見面少了,後來有些轉往其他行業發展、有些移民外國……相聚也要看大家的「緣分」和「機遇」!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中澳關係有望春季回暖
近日有消息傳出,中國對澳洲龍蝦持續逾兩年的貿易禁制令可望解除。澳洲貿易部長法雷爾(Don Farrell)指出,約有200億澳元的貿易受到禁令影響,包括葡萄酒、龍蝦、肉類、大麥、煤炭等行業,又指目標為盡快穩定中澳關係,使澳洲產品重新出現在中國消費者面前。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