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爆料熱線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點 滴】偉人的歷史傳記
復活節假期最後一天,傳來教宗方濟各逝世的消息……一片愁雲慘霧,哀痛莫名,在現今荒誕顛覆的世代,恍似帶走了一片雲彩、一絲希望,我雖然不是天主教徒,竟也耿耿於懷,深感戚戚然!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不一樣的復活節
幾天的復活節(Easter)假期就懶洋洋地過去了,沒有出門旅遊,謝絕一切聚會,連戶外走動也欠奉,這樣靜逸平淡地度過,竟有一番悠閒寫意,自得其樂!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近日女兒麥景榕獲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舉行的第九屆商業新聞獎頒發「最佳商業科技新聞報道獎(影像及聲音組)」——由她負責的鳳凰衛視香港台專題節目《香港新視點》其中一集節目獲獎。獲獎的「AI藝術變革」,講述在全球科技急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藝術領域,探討AI變革為藝術行業帶來的危與機。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順德一日行
終於踏上我的中山順德一日行,晨早9時由家裏出發,司機直驅皇崗口岸,輕鬆自如過關,途經深中公路,不消兩小時,已抵中山石岐。由於尚未到開會時間,我先在附近建設新區蹓躂,只見一帶翠綠山水,景致怡人,很有小城風光的味道,難怪眾人皆說中山為宜居養生之地。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品茶文化
愛上泡「茶藝館」,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在台灣拍電視劇那段日子,當年家在仁愛路四段,附近有不少隱世書香的「茶藝館」,是我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好去處。後來,2004年在北京成立辦公室,從台基廠大街經過長安大街,就是王府井熱鬧的步行街——北京老店林立,自然少不了售賣茶葉的老字號,也有來自台灣的天福茗茶(系屬台灣天仁茗茶),恍如他鄉遇故知,每次回家經過天福茗茶,總愛入內品茗一番,閒話家常。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傳統藝術
在嗇色園設立於新蒲崗的「文藝苑」內,可以學習到中華四藝「琴棋書畫」,前文曾提及古琴,而圍棋也是中華四藝之一,古時候稱為「弈」,是世上最古老的棋類遊戲之一。圍棋起源於中國,擁有二千多年歷史,古人很早便認識到圍棋有教育及啟發智力的功用,圍棋蘊含着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增強記憶和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大局觀,目前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仍然非常流行。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 滴】「文藝苑」
一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嗇色園,近年在九龍市中心工業區的新蒲崗設立了一所別具文藝氣息的「文藝苑」,特別推行「琴、棋、書、畫」文化。「文藝苑」布置優雅,充滿文化氣息,恍如石屎森林中一片綠洲,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學習傳統文化和藝術,令人心曠神怡。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懷念過去
每次見到「她」,總會想起跟媽咪在日內瓦那段日子——自1990年開始,每年總要去瑞士公幹幾趟,許多時,幸好有媽咪結伴同行……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茶敘話當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更何況都是認識超過40載、當年在美國結下情誼的好友,自疫情後,他們兩對夫婦特別來港歡度春節。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求籤的習俗
每逢農曆正月,許多人除了喜歡到寺廟祈福許願外,也愛求籤問卜,漸漸形成一種春節文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內地及海外皆享負盛名,很多善信甚至海外遊客,都專程來向仙師求籤,而黃大仙一向以「有求必應」見稱。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做人的道理
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除了早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之外,同時也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除了喜歡講粵語,也傳承了獨特的嶺南文化色彩,嶺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香港一直以來推崇中華文化,好像近年非常受歡迎的開筆禮,家長和莘莘學子都熱衷參與,祈求孩子讀書順利,有好的開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花燈廟會
2025年蛇年春節,是中國申報「非遺」成功的首個春節,在春節傳統文化中還有燈節——嗇色園每逢正月十五都會舉行花燈廟會,慶祝元宵佳節。大型的花燈廟會極具規模,吸引各地的遊客和市民前來,非常熱鬧,而活動也漸漸發展至整個黃大仙地區,花燈廟會已經成為一件盛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財神」祈福文化
每逢春節,大家拜年的時候,都愛說「恭喜發財」。其實,華人的「財神」祈福文化,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有些商戶更會供奉「財神」。2021年,在嗇色園內便有一座新落成的財神宮,供奉「武財神」趙公明元帥。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頭炷香」的傳統習俗
年三十晚至年初一凌晨到黃大仙祠搶「頭炷香」,已經成為許多香港市民春節的傳統習俗,甚至有些內地同胞及海外華人,亦加入行列,只見傍晚時分,人群開始聚集於黄大仙祠外,有序排列,務求入內上香祈福。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獅子山下」的精神
自疫情後通關以來,香港已融入大灣區,並且善用優勢資源。例如嗇色園便將預先在內地組建好的整座房屋,通過港珠澳大橋直抵香港裝嵌,以一年多時間建設了數百間過渡性房屋,解決了逾千「劏房戶」之急,扶貧解困。藉此煥發正能量,團結各界互助互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細說香港非遺文化發展
香港劃分為18個地區,其中一個地區就以「黃大仙」命名,我們的港鐵站也有一個站名叫「黃大仙」——地以「神」名,可見這信俗文化已深深扎根於香港。2014年,「黃大仙信俗」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傳承和保育這項非遺文化,嗇色園於2021年特別建立「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細說這項非遺在香港發展的百年歷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點 滴】偉人的歷史傳記
復活節假期最後一天,傳來教宗方濟各逝世的消息……一片愁雲慘霧,哀痛莫名,在現今荒誕顛覆的世代,恍似帶走了一片雲彩、一絲希望,我雖然不是天主教徒,竟也耿耿於懷,深感戚戚然!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不一樣的復活節
幾天的復活節(Easter)假期就懶洋洋地過去了,沒有出門旅遊,謝絕一切聚會,連戶外走動也欠奉,這樣靜逸平淡地度過,竟有一番悠閒寫意,自得其樂!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近日女兒麥景榕獲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舉行的第九屆商業新聞獎頒發「最佳商業科技新聞報道獎(影像及聲音組)」——由她負責的鳳凰衛視香港台專題節目《香港新視點》其中一集節目獲獎。獲獎的「AI藝術變革」,講述在全球科技急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藝術領域,探討AI變革為藝術行業帶來的危與機。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順德一日行
終於踏上我的中山順德一日行,晨早9時由家裏出發,司機直驅皇崗口岸,輕鬆自如過關,途經深中公路,不消兩小時,已抵中山石岐。由於尚未到開會時間,我先在附近建設新區蹓躂,只見一帶翠綠山水,景致怡人,很有小城風光的味道,難怪眾人皆說中山為宜居養生之地。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品茶文化
愛上泡「茶藝館」,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在台灣拍電視劇那段日子,當年家在仁愛路四段,附近有不少隱世書香的「茶藝館」,是我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好去處。後來,2004年在北京成立辦公室,從台基廠大街經過長安大街,就是王府井熱鬧的步行街——北京老店林立,自然少不了售賣茶葉的老字號,也有來自台灣的天福茗茶(系屬台灣天仁茗茶),恍如他鄉遇故知,每次回家經過天福茗茶,總愛入內品茗一番,閒話家常。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傳統藝術
在嗇色園設立於新蒲崗的「文藝苑」內,可以學習到中華四藝「琴棋書畫」,前文曾提及古琴,而圍棋也是中華四藝之一,古時候稱為「弈」,是世上最古老的棋類遊戲之一。圍棋起源於中國,擁有二千多年歷史,古人很早便認識到圍棋有教育及啟發智力的功用,圍棋蘊含着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增強記憶和思維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大局觀,目前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仍然非常流行。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 滴】「文藝苑」
一直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嗇色園,近年在九龍市中心工業區的新蒲崗設立了一所別具文藝氣息的「文藝苑」,特別推行「琴、棋、書、畫」文化。「文藝苑」布置優雅,充滿文化氣息,恍如石屎森林中一片綠洲,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學習傳統文化和藝術,令人心曠神怡。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懷念過去
每次見到「她」,總會想起跟媽咪在日內瓦那段日子——自1990年開始,每年總要去瑞士公幹幾趟,許多時,幸好有媽咪結伴同行……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茶敘話當年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更何況都是認識超過40載、當年在美國結下情誼的好友,自疫情後,他們兩對夫婦特別來港歡度春節。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求籤的習俗
每逢農曆正月,許多人除了喜歡到寺廟祈福許願外,也愛求籤問卜,漸漸形成一種春節文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內地及海外皆享負盛名,很多善信甚至海外遊客,都專程來向仙師求籤,而黃大仙一向以「有求必應」見稱。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做人的道理
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除了早年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之外,同時也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除了喜歡講粵語,也傳承了獨特的嶺南文化色彩,嶺南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香港一直以來推崇中華文化,好像近年非常受歡迎的開筆禮,家長和莘莘學子都熱衷參與,祈求孩子讀書順利,有好的開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花燈廟會
2025年蛇年春節,是中國申報「非遺」成功的首個春節,在春節傳統文化中還有燈節——嗇色園每逢正月十五都會舉行花燈廟會,慶祝元宵佳節。大型的花燈廟會極具規模,吸引各地的遊客和市民前來,非常熱鬧,而活動也漸漸發展至整個黃大仙地區,花燈廟會已經成為一件盛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財神」祈福文化
每逢春節,大家拜年的時候,都愛說「恭喜發財」。其實,華人的「財神」祈福文化,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有些商戶更會供奉「財神」。2021年,在嗇色園內便有一座新落成的財神宮,供奉「武財神」趙公明元帥。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頭炷香」的傳統習俗
年三十晚至年初一凌晨到黃大仙祠搶「頭炷香」,已經成為許多香港市民春節的傳統習俗,甚至有些內地同胞及海外華人,亦加入行列,只見傍晚時分,人群開始聚集於黄大仙祠外,有序排列,務求入內上香祈福。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獅子山下」的精神
自疫情後通關以來,香港已融入大灣區,並且善用優勢資源。例如嗇色園便將預先在內地組建好的整座房屋,通過港珠澳大橋直抵香港裝嵌,以一年多時間建設了數百間過渡性房屋,解決了逾千「劏房戶」之急,扶貧解困。藉此煥發正能量,團結各界互助互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點滴】細說香港非遺文化發展
香港劃分為18個地區,其中一個地區就以「黃大仙」命名,我們的港鐵站也有一個站名叫「黃大仙」——地以「神」名,可見這信俗文化已深深扎根於香港。2014年,「黃大仙信俗」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傳承和保育這項非遺文化,嗇色園於2021年特別建立「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細說這項非遺在香港發展的百年歷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