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復生
2025年的元旦日跟農曆年初一、二、三(1月29日、30日、31日)相距特別近,同發生在1月份——整個2025年的1月,充滿着喜慶節日的氣氛,一直延續至2月裏去,正當3月來臨,大家開始埋首工作,想不到又迎來4、5月的節慶情緒,在多元文化薈萃的香港,感恩「一國兩制」的優勢,我們的確盡享中西假期。
首先是香港的假期︰4月5日是清明節、4月18日至21日(共4天)是復活節,還有5月1日是勞動節、5月5日(農曆四月初八)是佛誕和5月31日(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內地的假期︰清明節由4月4日(周五)至6日(周日)放假,共3天。勞動節由5月1日(周四)至5日(周一)放假共5天。端午節由5月31日(周六)至6月2日(周一)放假,共3天。
連計原來每星期的周六周日兩天假期,四五月份放假差不多接近1個月……於是,大家又奔波於安排出外旅遊,或忙於設計行程滿足訪港旅客。
據說,近年訪港旅客主要為「打卡一族」,「食、玩、買、住」不多,更遑論是高消費群,故零售、飲食、酒店業等均經營困難。「打卡一族」擠擁逼爆全港各區、不同景點、每個角落……本地市民假期時不是遠遊,就是安在家中,造成少在港消費,市道更見疲弱。
過往本來節慶假期是香港營商的好環境,但旅客和本地客人的失衡,變成弄巧反拙。一個開放包容的旅遊城市,理應吸納不同階層的旅客,包括高、中、低層——單靠新興社交媒體推廣吸引而來的大量中低或低層旅客是否要適可而止?構建和諧社會也需要中層與高層的旅客調和平衡吧?!推廣旅遊業的朋友們,是時候反思香港的功能和形象——尋回我們的優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