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澳門,祖籍中山石岐,可是一輩子都沒住過中山,不過澳門本來就是中山屬土,山水相依,生活品味基本還是一致的。例如焗禾蟲、舞醉龍,這些中山特有的食品和節日活動,澳門依舊傳承不絕。
文匯報
我是香港土生土長的第二代紹興人,自從懂事以來就經常聽父親車越喬回憶起家鄉的往事。知道家鄉浙江省紹興市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越文化中心,名士之鄉。有超過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春秋為越國都城(後遷都至姑蘇),是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革命家魯迅的故鄉就是在紹興,相信大家都應讀過魯迅的文章。
文匯報
4月初,清明節,我踏上歸鄉掃墓的路,回到童年的故鄉—武漢。48年,父親的骨灰一直跟着我們母親悉心留護。直到妹妹離去,我們把他們帶回故鄉,讓他們在這片滿是故鄉情懷與親情的土地團聚真正落地歸根。
文匯報
我是生於印尼泗水,因兒時遇上印尼排華,於是隨父母舉家移居香港。早年曾於澳門居住了7年,在澳門讀小學,在香港讀中學,之後修讀社會工作及心理學課程,最終得以加入社工行列,先後在明愛中心、亞洲歸主協會及突破機構從事青少年服務工作……很感恩,努力被賞識,在1996年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更獲世界傑出華人。我創立香港茶道總會,又是世界茶文化專家委員會主席,因此外人都稱茶博士。
文匯報
金焦雙峰臨江峙,京杭玉帶繞城流。在江南的瀲灩波光裏,有座以醋香作箋、以文脈為墨的千年古城,每縷空氣都沁染着陳釀的芬芳,每塊青磗都鐫刻着歲月的詩行,這便是「天下第一江山」——鎮江。這裏人文薈萃,雄秀天成,而那一碟鎮江香醋,更令人思接千載,回味悠長。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曾撰文深情感述,鎮江香醋不僅是這座城市的獨特名片,更是鎮江人守正創新的結晶,它容納了鎮江人對美味的嚮往、對美好的追求,詮釋着山水花園名城的獨特魅力,是鎮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我而言,鎮江香醋,不僅是家鄉風味,更是童年記憶的「鄉愁密碼」。我自幼與這醋香結緣,它如同一條細長絲線,穿越歲月時空,將我與鎮江的回憶緊緊相連。
文匯報
每到冬天,那漫天的雪花便夜夜來到我的夢裏——蹁躚着,飛舞着,那麼安靜又靈動,那麼溫潤又祥和。那從故鄉出發的雪,陪伴我一路來到香江,時時敲醒我沉睡的青春,給予我前行的力量。
文匯報
我祖籍廣東東莞,祖上幾代居於厚街鎮白濠村,以務農為生,但田地不多,生活艱苦。父親於19歲時獨自來港謀生,落地生根,娶了蜑家人的母親,生了7個子女。父親未讀過書,當苦力為生,收入微薄,養妻活兒,殊不容易。父親侍母至孝,每隔兩三年就返鄉探親,見見母親和弟妹。我是長子嫡孫,是省親團的中堅分子。有時父親盤川不足,會徵用我們的小積蓄,我們也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現時坐高鐵去虎門站只用40分鐘,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返鄉要花上大半天時間,轉乘多輪交通工具,殊不容易。父母親兩人大小行李兩肩挑,我們小朋友也要幫忙。在農村生活物資匱乏的日子,我們送贈的衣物和食物,為鄉親帶來不少的歡樂。當時衣物入境是要徵稅的,為減輕稅款,父親總叫我在過關時穿上十件八件衣服。曾有關員問我大熱天為何穿這麼多衣服。父親回答得體,說這孩子身體不好,怕冷。
文匯報
我,雖在香港出生,但我的祖籍卻是福建泉州。這份對祖籍的認同感,源自家族深厚的歷史淵源。祖父生於泉州,後來因行醫被派往杭州浙一醫院,家父便在那座美麗的城市杭州出生。父親後來來到香港,投身於工業領域,卻也時常回到杭州,那份對家鄉的眷戀從未減退。因此,我的童年便在這兩座城市間穿梭,而杭州,那個充滿詩意與故事的地方,成為了我心中最溫柔的記憶。
文匯報
記得4歲的時候,第一次跟父母回到家鄉探望爺爺嫲嫲,那種殷切的期待,至今還是深刻難忘,可能是受鄰家小孩們的影響,聽慣了他們誇讚爺嫲的愛錫,到底自己的爺爺嫲嫲又會是怎麼的模樣呢?
文匯報
我生於香港,祖籍廣東潮安縣,今為潮州城區湘橋區北門外。作為一名潮州人,我的血液裏流淌着家鄉的文化基因,心中時刻牽掛着潮州的山水與人情。潮州對我而言,不僅是祖父輩扎根的故土,更是我心靈的港灣。父親楊受成經常教導我:「人不能忘本,家鄉是我們最深的根。」這句話一直銘刻在我的心中,也成為我一生的信念——無論身在何方,都要為家鄉盡心盡力,讓潮州變得更美好。
文匯報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2020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