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然攝於沙灣廣東音樂館。右圖為沙灣文峰塔。 作者供圖

韋然 著名填詞人

我一直不知道我是番禺沙灣人士。

疫情前3年,我在前廣州星外星唱片公司的音樂總監、知名廣州音樂人鄧偉標老師的協助下,在廣州發行了5輯廣東童謠新唱專輯,並應鄧老師的邀請,一同前往沙灣與當地的政府領導人一同飯敘, 非正式地探討在沙灣成立一個廣東童謠館的可能性。

回港後探訪母親時談起這件事,母親笑說我就是番禺沙灣人。那一次飯敘,是我第一次踏足沙灣這一個被譽為廣東音樂的發源地,也是我的家鄉。

自此之後,我一直很想正式到沙灣好好地走一趟,可惜疫情一來, 什麼也給按下。直到去年2月,我才與內子彩屏及朋友一同到沙灣尋根。

那一個下午,我們品嘗了不少沙灣美食,如《爬金山》與不能不吃的《薑汁撞水牛奶》。在尋根的途中,幸運地遇上了我的同鄉長老。

在這位熱誠的同鄉長老帶領下,我們參觀了黎氏宗祠,也找到現今已變身為公益公園和幼兒園的前黎家大宅舊址,又去了沙灣廣東音樂館,欣賞了粵劇花旦老倌的精彩演出。

沙灣是一個有近千年歷史的古鎮,有深厚的文化和藝術底蘊,孕育過不少文人和世界知名的廣東音樂家,如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和何大傻等 。我們從小就聽過的《步步高》《賽龍奪錦》等等樂曲,原來都是沙灣名家所作。沙灣果然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走在沙灣的石板路上,我們好像穿梭在明、清、民國年代,又好像走在一個十分文青的新潮社區。這個文青社區朝氣勃勃,把這兒的明清嶺南風的房子、民國年代中西混合式洋房子,都改為非常有格調的咖啡室、茶室、文物展館、漢服館……坐在這兒的咖啡館嘆一個下午茶,一客地道小食加上回甘的上品咖啡,每人消費都不高,但心靈感到非常治癒和寫意。

聽朋友說這裏的房子租金也不高,一座複式房子才2,500元至3,000元人民幣上下,心想,如果可以找到一間複式民居,是不是就可以改裝為廣東童謠館呢?童謠館的建立,可以有系統地展示嶺南歌謠的歷史與傳承。內子認為歌謠文化的傳承,可以更創意地發展,例如通過創新科技的應用,增設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人工智能(AI)結合,讓童謠歌曲、地方風俗、歷史故事、動漫一一結合在這兒展示,讓音樂藝術創作更活潑與互動地表達,也讓更多人認識童謠的發展歷史、童謠的重要性和傳承的使命。這個夢想中的廣東童謠館,更可以成為沙灣的一個新打卡地方呢!朋友還說沙灣的飄色是非常出色的,我們必須抽空來一看。心又想:這飄色的風俗,是否也可以融入廣東童謠兒歌之中呢?

已故音樂評論家黎鍵老師曾說我做了一個歷史性的文化工程,那就是我在1976年開始搜集了廣東童謠資料,並將這些零碎的童謠片語有系統地譜成近千首的粵語流行廣東童謠兒歌。因緣際會,部分的廣東童謠兒歌竟在全球粵語華人社區廣泛傳唱,流傳開來的也有數十首之多,如《何家小雞何家猜》《雞公仔》《氹氹轉》《小明上廣州》《洗白白》等等,把廣東童謠傳承開來。

原來我寫的廣東童謠兒歌、粵唱古詩詞歌曲,不少都成為中國華南地區的中小學教材或輔助教材,更是幾代嶺南人士的集體回憶。我寫的英語兒歌,如《Apple Round , Apple Red 》《Boy & Girl》《Donkey Donkey I beg you》等均廣泛於亞太地區傳唱,部分更流傳到歐美國家。英國、美國、印度、俄羅斯的出版商也把一些我寫的兒歌,誤當作傳統英語兒歌出版。中國內地和美國的網上早教英語兒歌教材中,也採用了一些我寫的英語兒歌。作為沙灣黎氏家族後人,能在廣東童謠的傳承中被認同,已是心滿意足了。

在回程時路過有幾百年歷史的文峰塔,內子靜靜地許了心願,那就是幫助我作更深化研究童謠文化,撰寫學術童謠歷史文化研究論文,最終建立廣東童謠文化館,讓廣東童謠文化的傳播能世代澤及世人,如有可能,建立一個童謠發展慈善基金,鼓勵更多年輕人將廣東童謠繼續傳承下去。

離開沙灣時,看到圓圓的月亮正在爬上來,我想,當月滿沙灣之時,這兒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