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茶書院有設「採茶製茶體驗課程」。作者供圖

葉惠民 茶文化推動者 香港茶道總會創會會長

我是生於印尼泗水,因兒時遇上印尼排華,於是隨父母舉家移居香港。早年曾於澳門居住了7年,在澳門讀小學,在香港讀中學,之後修讀社會工作及心理學課程,最終得以加入社工行列,先後在明愛中心、亞洲歸主協會及突破機構從事青少年服務工作……很感恩,努力被賞識,在1996年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更獲世界傑出華人。我創立香港茶道總會,又是世界茶文化專家委員會主席,因此外人都稱茶博士。

正因為我曾在許多地方居住,所以要講故鄉情心情很複雜,可以講內心有許多種鄉情。最濃的當然是香港和惠州。在香港有許多機會讓我做不同的工作,接觸不同人,做茶坊丶做社企餐廳丶搞音樂培養青年歌手。而惠州博羅就是我事業的第二個基地,甚至是下半場的精彩人生。

我祖籍是惠州博羅縣石灣鎮,生於印尼成長於港澳,家人也不在鄉下生活,以前當然不會很熟悉家鄉惠州博羅石灣鎮的事,但自2018年開始我漸漸熟悉我的故鄉了。當年國家決定要發展大灣區,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於2018年應惠州市委書記及市長之邀帶領30位港人前去考察,自己有幸在其中,知道那裏有一座叫「石芽壩」的百年茶山。聽到茶山已經很有感覺,博羅縣的羅浮山及周邊更是茶產地。從此與「石芽壩」結緣,也順理成章地在博羅落地生根。

加上在打造「一小時生活圈」及各項優惠政策下,正是港人港企踏入內地的好時機,也是海外人士了解和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時機。

於是將香港的資金投入去建立了「石芽壩葉惠民茶書院」,如今已經可以運作。

其實我很早就開始從事茶文化藝術研究及推廣工作,跑遍了茶產地,如雲南丶杭州、貴州等,也在景德鎮生產茶具。在1994年我更於新界粉嶺開發了一片試驗茶園,但距離一座茶山的目標仍有距離,香港設茶園成本昂貴,而大灣區正可以將我的計劃變為現實。如今佔地850畝的「惠民創意生活教科文公園」融合教育、農業科學和文化,園內將設有多座不同主題的文化館,除以茶文化為主體外,還有陶瓷、書畫、中草藥、戲曲、飲食文化等場館,並有耕地種稻、設池養魚,集合展覽、茶道課程等。亦會將過去幾十年在香港做的研究茶道教學和推廣經驗於大灣區內延續,將茶文化活動從香港拓展到大灣區,特別是種茶方面。

我在茶書院有「採茶製茶體驗課程」,你可以親近大自然,從而親身體驗、學習採茶、製茶及品茶。採茶製茶體驗,可以背着茶簍,沿着河邊穿過小徑往茶山去,親手採摘茶葉,感受一芽一葉的茶着實在得來不易,片片皆辛苦﹗從採摘鮮嫩的芽頭,攤青後在熱烘烘的炒鍋殺青,經過攤涼到揉捻成形,最後烘炒成茶。讓年輕人深深體會到一撮優質好茶,其中諸多心血傾注。加深他們對茶文化的興趣。

我至今從茶葉代理到開茶園,種茶事已40餘年。我眼中「茶不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之一,是健康飲品,更是『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等中國傳統思想的體現」。晚輩向長輩敬茶、斟茶、結婚飲新抱茶等,茶背後也代表了中國人的禮節和交際方式,好的傳統文化一定要傳承下去—茶和天下。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印尼目睹丶經歷過當地的排華暴亂事件,是國家積弱受欺的年代,因而對現時國家的強大特別高興,對國家認同丶熱愛,自小已較濃烈,也一直以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為榮,對中國文化抱有熱忱。我希望以中國香港人的身份,在大灣區繼續以茶文化藝術工作令年輕人認識國家、發展國家,同時保護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所以我會帶領香港青少年去大灣區的中山和惠州交流探訪、分享茶文化及飲食文化。 讓他們多了解內地的情況,增強愛國情懷。

現時內地發展得很好,哪怕是二三線城市都不差,交通方便,吃喝玩樂的場所也不缺,住宿環境當然比香港舒服。香港年輕人也愈來愈多人北上消閒,對內地的觀感印象大不同者,不會盲目恐懼「返大陸」。

我喜歡天南地北浪遊,跑遍大灣區的城市,喜歡落地於石芽壩葉惠民茶書院不單單是榮歸故里,更是「謂從丹霄落,乃是故鄉親。」(本欄目逢周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