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第五波疫情肆虐下,警隊首次派出「警察醫療特別小組」成員到公立醫院,協助提供非緊急救護車服務。「警察醫療特別小組」是一支由現職及退休警務人員組成的義工隊,在經過醫管局提供的專門訓練後,成員被分別派駐瑪嘉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和廣華醫院,負責非緊急救護運送工作。從3月2日至今,已經成功運送超過1,800名病人。
蔡清峰:穿上制服有衝勁
「穿上醫護制服返工好有親切感,好有衝勁!」小組成員之一的高級督察蔡清峰表示,在加入警隊前在瑪麗醫院做了3年的註冊護士,而在近8年的警務生涯中,也曾擔任衝鋒隊戰術醫療小隊主管,訓練同事急救醫療常識。
他在3月初經歷了伊利沙伯醫院轉作定點醫院的繁忙,見證了病房和急診室爆滿的情況,「那段時間平均每天都要工作13至14小時,忙到沒有時間吃飯,接送完病人做好消毒後,又得再拿裝備接送下一位病人。」
他表示,雖然工作十分繁忙,但在與醫管局同事的緊密配合下,已經能順利完成各項醫護工作,包括運送病人、清潔、開車、聯絡家屬等,一定程度緩解了醫院急症室和病房的壓力。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曾經協助一名近80歲的長者出院,該長者居住在唐樓,沒有電梯,也無法用輪椅機運送上樓,最後只能與同伴在穿着全套防護裝備的情況下,一同將長者抬上9樓。
他坦言,這件事令他深深明白,疫情下基層市民,不止入院看醫生有困難,就連從出院到日常起居飲食都很艱難,作為警察有責任幫助他們。
黃敬慈:忙時連踩15小時
「這是一次畢生難忘的任務。」另一位小隊成員、警署警長黃敬慈則表示,他曾經接受過「警察緊急導向醫療課程」,亦是警察先遣急救訓練的導師,有豐富的醫務背景知識。在3月2日從警察部借調過來後,每天的工作就是協助醫管局同事,接載病人前往不同設施。「我們每天開工後,首先會領取制服、個人防護裝備、病人用品等。由於運送的都是確診人士,接到任務後,需要穿着全套防護裝備,根據控制室指示,將病人帶往設施,每天最少都需要工作10小時,在特別繁忙的時期甚至試過連續工作15小時。」
他憶述,有次接一位確診留院近3個月的伯伯回家,伯伯的妻子見到丈夫回來後哭着說:「老公你終於返嚟喇,我們終於可以坐着一起吃飯。」這件事令他深受感動,他表示,「疫情期間,很多確診者要被迫與家人分離,可能未必像那位伯伯那樣好運,能夠康復出院回家吃飯,能夠幫到伯伯,我感覺很開心,也激勵了我一直堅持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