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M+全新展覽「希克獎2025」本周六(9月6日)起至2026年1月4日在M+展演空間免費向公眾開放,集中展出六位入圍第三屆希克獎藝術家的委約及近期作品。

劉慧德的陶瓷雕塑系列《宇宙藍圖》(2025)靈感來自中國古籍《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M+博物館館長兼希克獎主席華安雅強調希克獎在推動地區藝術發展的重要性,她說:「今年是首次所有六位入圍藝術家親臨M+呈獻近期及全新委約作品,令人振奮。希克獎將繼續聚焦地區中最引人入勝的藝術聲音,推動亞洲視覺文化的未來發展。」

入圍藝術家之一何銳安以其作品探討權力體系與人工智能技術之間的複雜關係。(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希克獎2025」的六位入圍藝術家工作於世界各地城市。他們包括畢蓉蓉(1982年生於寧波,現工作於上海)、何銳安(1990年生於新加坡,現工作於新加坡)、許家維(1983年生於台中,現工作於台北及馬斯垂克)、劉慧德(1987年生於奧克蘭,現工作於紐約及澳門)、潘岱靜(1991年生於貴陽,現工作於柏林)及黃炳(1984年生於香港,現工作於香港)。他們出生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歷屆入圍者中最年輕且整體創作領域最多元的一屆。他們的作品媒介涵蓋陶瓷、紡織藝術、虛擬實境及人工智能等,作品聚焦對於文化記憶、歷史敘事與科技發展等探討。

「希克獎2025」展覽策展人、M+視覺藝術副策展人龍雲指出:「我們希望在不強加敘事的前提下,彰顯作品間的共通性,並確保每位藝術家都能充分展現其創作特色,既能被獨立欣賞,也能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彼此對話。」

畢蓉蓉全新作品《去連接、去鑿洞、去抽紗》(2025)是一幅層次豐富的巨型紡織品。(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畢蓉蓉的全新作品《去連接、去鑿洞、去抽紗》(2025)是一幅層次豐富的巨型紡織品,其中糅合包括中國甲骨文與源自亞洲、非洲及歐洲古文明的幾何紋樣。作品由網格金屬架支撐,透過切割、連接與抽取等編織技法,呈現出紋樣的歷史演變過程。畢蓉蓉通過這些圖案紋樣展現多元藝術語境與文化傳統之間的交匯。

入圍藝術家之一何銳安以其作品探討權力體系與人工智能技術之間的複雜關係。(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何銳安的《歷史與智慧、圖像與背景》(2024)及其全新委約文本作品《東.南.亞智匯史》(2025)探討了權力體系與人工智能技術之間的複雜關係。他研究圖像在脫離歷史語境並經由機器學習重新詮釋後所產生的敘事轉變。作品置於沙堆之上,左側屏幕播放何銳安以新加坡畫家蔡名智的寫實畫作為切入點的演講,討論殖民歷史、機器學習與智能國家等話題;右側屏幕則展示以人工智能依據演講內容即時生成的圖像。《東.南.亞智匯史》以文字仔細梳理自1940年代至2025年的重要國際事件脈絡,深入剖析國家權力體系與數碼時代的複雜互動。

許家維的錄像裝置《沉沒的聲音》(2025)以台灣海峽的沉船殘骸為題,探索地方歷史與集體記憶的交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許家維的錄像裝置《沉沒的聲音》(2025)以台灣海峽的沉船殘骸為題,探索地方歷史與集體記憶的交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許家維的錄像裝置《沉沒的聲音》(2025)以台灣海峽的沉船殘骸為題,探索地方歷史與集體記憶的交匯。許家維的作品融合虛擬實境與考古聲學,即一門透過聲音研究考古遺址的跨領域學科。作品將聲納數據、實驗音樂與民間歌謠編成沉浸式水下音景。裝置中央設有戴着虛擬實境眼鏡的浮球,播放結合動畫船型與展覽空間實時畫面的影像;地面則有考古物件圖像。作品試圖揭示歷史敘事如何被建構,並探索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限。

一隻機械蜘蛛在作品中央,上方則懸掛着狀如人類脊椎的雕塑。(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一隻機械蜘蛛在作品中央,上方則懸掛着狀如人類脊椎的雕塑。(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劉慧德的陶瓷雕塑系列《宇宙藍圖》(2025)靈感來自中國古籍《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作品如同古代聖物般陳列於形似祭壇的平台上,有的貼近地面,有的懸浮半空,象徵天地之間的聯繫。一隻機械蜘蛛在作品中央,上方則懸掛着狀如人類脊椎的雕塑。這些混種生物承載了藝術家對摯親離世的複雜情感。

《曲》(2025)以地面的鋼製欄桿、窗邊的梯子、屏幕上搖曳的身影等展開與展覽空間相呼應的感官對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潘岱靜的裝置作品《曲》(2025)。(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曲》(2025)以地面的鋼製欄桿、窗邊的梯子、屏幕上搖曳的身影等展開與展覽空間相呼應的感官對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攝)

潘岱靜的裝置作品《曲》(2025)融合行為展演、聲音、光線與雕塑等元素,展開與展覽空間相呼應的感官對話。地面的鋼製欄桿、窗邊的梯子、屏幕上搖曳的身影,以及不規則的鉻面雕塑,皆與觀者的移動產生呼應。延續其一貫創作風格,此委約作品以聲音為核心,調動觀眾自身的感官及情感體驗。

黃炳的全新錄像裝置《風避賭債去》(2025)是一個玩具屋般的場景,當中有人造草皮與屋頂上的旗杆。錄像的故事設定於高爾夫球場,描繪十位角色的內心世界,包括富商球手、秘密情人與看盡滄桑的老樹。所有角色皆由黃炳親自配音,以荒誕幽默融合發人深思的洞見,揭示角色間的微妙關係,探討暴力、權力、慾望與不在場。

由M+於2018年設立的「希克獎」,旨在頌揚於大中華地區出生或工作的傑出當代藝術家,展現豐富多元的藝術實踐,並將全球目光聚焦於該地區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觀。過去兩屆的得獎者分別為楊嘉輝(2019)及王拓(2023)。今屆希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將根據六位入圍藝術家的展覽作品選出一位獲獎藝術家,「希克獎2025」最終結果將於2025年12月公布。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劉妍伶報道 視頻攝製:福瑞士、鄔茜)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