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爆料熱線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即時
報紙
圖集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源於奧運】一浪接一浪的全運測試賽
全運會的測試賽接連不斷,讓香港的體育迷們感到無比興奮。上星期的場地單車和沙灘排球賽事剛結束,緊接的星期六、日,紅館又舉行了籃球測試賽,參賽隊伍包括香港的東方、永倫、滿貫以及香港U22隊。比賽過程緊張刺激,最終U22以兩分之差戰勝滿貫,奪得冠軍。這些年輕的籃球選手將代表香港參加全運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沙排測試賽
距離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愈來愈近,香港承辦的8個項目持續舉行測試賽。之前已經舉行了高爾夫球、手球、三項鐵人和七人欖球的測試賽,而在這個復活節假期,沙灘排球和場地單車賽也相繼舉行。本周末,紅館將舉辦籃球U22的測試賽。到8月底,群眾項目保齡球也將在香港舉行。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香港能做好體育賽事轉播嗎?
儘管傳統體育運動的比賽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但電子電視拍攝尚未滿一百年。1936年柏林奧運會首次以電子方式拍攝,而1960年羅馬奧運會才開始有比賽直播,當時僅限於歐洲的18個國家。1964年東京奧運會則實現了全球直播,當時只有一些先進國家或富裕地區能夠接收衛星信號。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與國足——中國體育的展望
7個月之後,第十五屆全運會即將舉行,雖然距離還有一段時間,但香港的運動員已經在積極備戰,尤其是在主場舉辦的賽事中,希望能藉此優勢奪取獎牌。全運會的群眾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選拔賽,各個民間高手也渴望能代表香港與各省市爭奪金銀銅牌。其中,保齡球是由香港承辦的項目。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啟德體育園 香港體育的未來
今年的3月1日,香港迎來了真正的世界級體育場地——啟德體育園。日前自開幕禮後,這個世界級場地迎來首個國際級大型體育賽事「七人欖球賽」正式上演,這不是測試,而是真正的觀眾購票入場觀看比賽。儘管筆者因工作關係事前多次進入場地視察,這次的比賽仍讓我感受到震撼與興奮。5萬名觀眾的喝彩聲雖然未滿席,但已足夠讓球迷熱血沸騰,特別是作為香港的主場,觀眾們的自豪感更是無法言喻。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中國隊與世界盃的「緣」
這兩星期是2026年世界盃外圍賽的關鍵時期,世界各地的聯賽因此暫停,目光都聚焦在這些激烈的角逐上。各大洲的球隊正為晉級決賽周而奮戰,隨着部分外圍賽進入中後期,日本成為今屆第一支透過外圍賽進入決賽周的隊伍,這是他們自1998年以來連續第8次打進決賽周;而中國男足國家隊則自2002年首次進入決賽周以來,已經歷了24年漫長的等待。這一次,隨着世界盃名額增加到48隊,亞洲區的名額也擴大到8隊及一隊可參加附加賽,理論上給了中國隊更多的機會,然而,他們卻被編入了「死亡之組」的C組,與日本、澳洲、沙特阿拉伯、印尼和巴林同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球迷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能感動觀眾的體育節目
成為一名體育傳媒人,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熱情的追求。每當大型賽事如奧運、亞運或世界盃來臨時,這些傳媒人都渴望親臨現場,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氛圍,彷彿每一位記者都是在追尋屬於自己的朝聖之旅。就像天主教徒期待到梵蒂岡朝聖一樣,這份渴望源自於對體育的熱愛和對賽事的敬畏。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IBC是體育傳媒人的聖地
在奧運、亞運和世界盃等重大體育賽事中,電視國際訊號轉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依賴團隊的共同努力,關注每一個環節的運作。這需要詳盡的製作計劃和明確的分工。全球超過200間電視台參與奧運轉播,亞運也有約60間廣播商參與,而當中國際廣播中心(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entre, IBC)正是所有電視台及主要廣播機構的大本營。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傳媒聖地——主媒體中心
每次參加大型體育活動,比如奧運、亞運和世界盃,我們到達當地後,第一件事就是乘坐大會安排的媒體專車前往媒體中心辦理採訪證。這張證件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張「通行證」,使我們可以自由進出所有比賽場地,搭乘專車穿梭於各個場館,還能免費搭乘當地的公共交通,甚至在一些城市享受免費參觀景點。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與媒體 1+1大於2的力量
體育賽事與媒體報道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體育賽事需要媒體的報道,才能讓廣大群眾知曉其精彩;而媒體則需要不斷尋找體育資訊,以滿足讀者和觀眾的需求,當兩者有效配合時,便形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試想像一下,如果賽事沒有報道,將會有多少人對這些精彩瞬間一無所知?因此不論賽事的規模大小,都需要媒體的介入,才能讓全港市民乃至全世界的觀眾獲得相關資訊。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傳媒之路
從事傳媒工作超過40年,筆者感到非常幸運,因為所從事的工作正是自己所喜愛的。職業生涯始於報紙的文字和攝影記者,隨後在第二年進入了人們所稱的「公仔箱」,也就是電視台的電子傳媒,主要工作是負責體育節目,至今已經接近40年。雖然從事這份工作四十載,但時至今天筆者仍然渴望這種體育傳媒的生活,彷彿流淌着體育傳媒的血液一般。在過去的30多年裏,經常與一些大專院校的學生交流,分享在電視台的經驗,鼓勵他們進入這個行業,只因我認為這個領域非常適合年輕人參與,因為傳媒行業靈活且具有挑戰性,能夠增強組織能力,即使未來未必從事體育傳媒行業,面對各種工作時也能更加容易應對;但就事實而言,相比香港經濟蓬勃發展、電視傳媒和印刷媒體也處於黃金時期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現在傳媒、電視和報紙正在面臨下滑的趨勢,發展空間變得狹窄,幾乎被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所佔據,這可能令有志想入行的年輕人卻步,但同時又不禁讓人思考,電視和報紙是否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重生?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的群眾項目
近幾個月來,相信大家已從不同渠道得知,第15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將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因為無論是宣傳海報、戶外大型橫額,還是全運會吉祥物「喜洋洋」和「樂融融」的出現,都在積極宣傳這一盛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不可或缺的體育節目
日前,TVB舉行了一年一度的電視節目頒獎禮,選舉出最受觀眾歡迎的視帝、視后、最佳節目、最佳劇集、最佳新人等多個獎項。儘管名目繁多,台前幕後的競爭也極為激烈,但體育節目往往未能獲得提名。這並不意外。
發佈時間
文匯報
節目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轉播的歷史(二)
以往香港轉播全國運動會(全運會),主要以播放精華片段為主;自1983年起,香港便首次派出外景小隊在全運會期間拍攝專訪,同時每日發放賽事精華片段,將運動員的訪問及比賽消息報道回港,最終包裝成一個半小時的全運會節目給觀眾收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轉播的歷史
不足300日,香港即將承辦全運會,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聯合主辦的第15屆全國運動會。翻查歷史,第一屆全運會於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當時有10,000名來自28個省市及解放軍的運動員參加。最初4屆全運會均在北京舉行,隨後開始在其他省市輪流舉辦,並吸引了郵電、化工、石化等大型企業參加,這些企業的員工眾多,無法回鄉參賽,便以企業名稱代表參賽,形成全球最大型綜合運動會。1979年第4屆運動會的參與運動員已達15,000名,而在2017年第13屆於天津舉行時,正式比賽運動員超過12,000名,加上群眾比賽項目,總運動員人數超過20,000名,這一數字即使在世界級運動會中也實屬罕見。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盛事多籮籮
踏入2025年,香港的體育盛事接連不斷,港珠澳大橋港區半馬拉松吸引了來自本地及世界各地的8,000名跑手參加,維園網球場則迎來ATP250賽事;同時,啟德體育園商場的保齡球館也上演了IBF保齡球世界盃,來自全球32個國家及地區的280名保齡球運動員將爭奪獎項,這些體育盛事讓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體育迷都忙得不可開交,隔幾天便有賽事欣賞,實屬幸福。
發佈時間
文匯報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一浪接一浪的全運測試賽
全運會的測試賽接連不斷,讓香港的體育迷們感到無比興奮。上星期的場地單車和沙灘排球賽事剛結束,緊接的星期六、日,紅館又舉行了籃球測試賽,參賽隊伍包括香港的東方、永倫、滿貫以及香港U22隊。比賽過程緊張刺激,最終U22以兩分之差戰勝滿貫,奪得冠軍。這些年輕的籃球選手將代表香港參加全運會。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沙排測試賽
距離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愈來愈近,香港承辦的8個項目持續舉行測試賽。之前已經舉行了高爾夫球、手球、三項鐵人和七人欖球的測試賽,而在這個復活節假期,沙灘排球和場地單車賽也相繼舉行。本周末,紅館將舉辦籃球U22的測試賽。到8月底,群眾項目保齡球也將在香港舉行。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香港能做好體育賽事轉播嗎?
儘管傳統體育運動的比賽已經發展了幾百年,但電子電視拍攝尚未滿一百年。1936年柏林奧運會首次以電子方式拍攝,而1960年羅馬奧運會才開始有比賽直播,當時僅限於歐洲的18個國家。1964年東京奧運會則實現了全球直播,當時只有一些先進國家或富裕地區能夠接收衛星信號。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與國足——中國體育的展望
7個月之後,第十五屆全運會即將舉行,雖然距離還有一段時間,但香港的運動員已經在積極備戰,尤其是在主場舉辦的賽事中,希望能藉此優勢奪取獎牌。全運會的群眾項目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選拔賽,各個民間高手也渴望能代表香港與各省市爭奪金銀銅牌。其中,保齡球是由香港承辦的項目。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啟德體育園 香港體育的未來
今年的3月1日,香港迎來了真正的世界級體育場地——啟德體育園。日前自開幕禮後,這個世界級場地迎來首個國際級大型體育賽事「七人欖球賽」正式上演,這不是測試,而是真正的觀眾購票入場觀看比賽。儘管筆者因工作關係事前多次進入場地視察,這次的比賽仍讓我感受到震撼與興奮。5萬名觀眾的喝彩聲雖然未滿席,但已足夠讓球迷熱血沸騰,特別是作為香港的主場,觀眾們的自豪感更是無法言喻。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中國隊與世界盃的「緣」
這兩星期是2026年世界盃外圍賽的關鍵時期,世界各地的聯賽因此暫停,目光都聚焦在這些激烈的角逐上。各大洲的球隊正為晉級決賽周而奮戰,隨着部分外圍賽進入中後期,日本成為今屆第一支透過外圍賽進入決賽周的隊伍,這是他們自1998年以來連續第8次打進決賽周;而中國男足國家隊則自2002年首次進入決賽周以來,已經歷了24年漫長的等待。這一次,隨着世界盃名額增加到48隊,亞洲區的名額也擴大到8隊及一隊可參加附加賽,理論上給了中國隊更多的機會,然而,他們卻被編入了「死亡之組」的C組,與日本、澳洲、沙特阿拉伯、印尼和巴林同組,競爭壓力可想而知。
發佈時間
球迷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能感動觀眾的體育節目
成為一名體育傳媒人,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熱情的追求。每當大型賽事如奧運、亞運或世界盃來臨時,這些傳媒人都渴望親臨現場,感受那激動人心的氛圍,彷彿每一位記者都是在追尋屬於自己的朝聖之旅。就像天主教徒期待到梵蒂岡朝聖一樣,這份渴望源自於對體育的熱愛和對賽事的敬畏。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IBC是體育傳媒人的聖地
在奧運、亞運和世界盃等重大體育賽事中,電視國際訊號轉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依賴團隊的共同努力,關注每一個環節的運作。這需要詳盡的製作計劃和明確的分工。全球超過200間電視台參與奧運轉播,亞運也有約60間廣播商參與,而當中國際廣播中心(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Centre, IBC)正是所有電視台及主要廣播機構的大本營。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傳媒聖地——主媒體中心
每次參加大型體育活動,比如奧運、亞運和世界盃,我們到達當地後,第一件事就是乘坐大會安排的媒體專車前往媒體中心辦理採訪證。這張證件對我們來說就像是一張「通行證」,使我們可以自由進出所有比賽場地,搭乘專車穿梭於各個場館,還能免費搭乘當地的公共交通,甚至在一些城市享受免費參觀景點。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與媒體 1+1大於2的力量
體育賽事與媒體報道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體育賽事需要媒體的報道,才能讓廣大群眾知曉其精彩;而媒體則需要不斷尋找體育資訊,以滿足讀者和觀眾的需求,當兩者有效配合時,便形成了一個雙贏的局面。試想像一下,如果賽事沒有報道,將會有多少人對這些精彩瞬間一無所知?因此不論賽事的規模大小,都需要媒體的介入,才能讓全港市民乃至全世界的觀眾獲得相關資訊。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傳媒之路
從事傳媒工作超過40年,筆者感到非常幸運,因為所從事的工作正是自己所喜愛的。職業生涯始於報紙的文字和攝影記者,隨後在第二年進入了人們所稱的「公仔箱」,也就是電視台的電子傳媒,主要工作是負責體育節目,至今已經接近40年。雖然從事這份工作四十載,但時至今天筆者仍然渴望這種體育傳媒的生活,彷彿流淌着體育傳媒的血液一般。在過去的30多年裏,經常與一些大專院校的學生交流,分享在電視台的經驗,鼓勵他們進入這個行業,只因我認為這個領域非常適合年輕人參與,因為傳媒行業靈活且具有挑戰性,能夠增強組織能力,即使未來未必從事體育傳媒行業,面對各種工作時也能更加容易應對;但就事實而言,相比香港經濟蓬勃發展、電視傳媒和印刷媒體也處於黃金時期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現在傳媒、電視和報紙正在面臨下滑的趨勢,發展空間變得狹窄,幾乎被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所佔據,這可能令有志想入行的年輕人卻步,但同時又不禁讓人思考,電視和報紙是否可以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重生?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的群眾項目
近幾個月來,相信大家已從不同渠道得知,第15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將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因為無論是宣傳海報、戶外大型橫額,還是全運會吉祥物「喜洋洋」和「樂融融」的出現,都在積極宣傳這一盛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不可或缺的體育節目
日前,TVB舉行了一年一度的電視節目頒獎禮,選舉出最受觀眾歡迎的視帝、視后、最佳節目、最佳劇集、最佳新人等多個獎項。儘管名目繁多,台前幕後的競爭也極為激烈,但體育節目往往未能獲得提名。這並不意外。
發佈時間
節目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轉播的歷史(二)
以往香港轉播全國運動會(全運會),主要以播放精華片段為主;自1983年起,香港便首次派出外景小隊在全運會期間拍攝專訪,同時每日發放賽事精華片段,將運動員的訪問及比賽消息報道回港,最終包裝成一個半小時的全運會節目給觀眾收看。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全運會轉播的歷史
不足300日,香港即將承辦全運會,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聯合主辦的第15屆全國運動會。翻查歷史,第一屆全運會於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當時有10,000名來自28個省市及解放軍的運動員參加。最初4屆全運會均在北京舉行,隨後開始在其他省市輪流舉辦,並吸引了郵電、化工、石化等大型企業參加,這些企業的員工眾多,無法回鄉參賽,便以企業名稱代表參賽,形成全球最大型綜合運動會。1979年第4屆運動會的參與運動員已達15,000名,而在2017年第13屆於天津舉行時,正式比賽運動員超過12,000名,加上群眾比賽項目,總運動員人數超過20,000名,這一數字即使在世界級運動會中也實屬罕見。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源於奧運】體育盛事多籮籮
踏入2025年,香港的體育盛事接連不斷,港珠澳大橋港區半馬拉松吸引了來自本地及世界各地的8,000名跑手參加,維園網球場則迎來ATP250賽事;同時,啟德體育園商場的保齡球館也上演了IBF保齡球世界盃,來自全球32個國家及地區的280名保齡球運動員將爭奪獎項,這些體育盛事讓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體育迷都忙得不可開交,隔幾天便有賽事欣賞,實屬幸福。
發佈時間
香港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