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漢源
體育公用信號製作一直是一項精妙的藝術,導演利用多部攝影機捕捉比賽的精彩瞬間,編輯成引人入勝的故事片段,再將這些畫面送到每一位觀眾的家中。自1936年柏林奧運首次實現電視轉播以來,這項技術經歷了巨大的變革。當時僅使用3部攝影機進行拍攝,並且只有柏林地區的觀眾能夠收看,那屆奧運會僅拍攝了138小時的比賽片段,吸引了162,000名觀眾。到了1964年東京奧運,衛星技術的引入讓全球直播成為可能,但在一些偏遠地區,仍然無法享受到這一盛事。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標誌着彩色電視的來臨,使得觀眾的視覺體驗更加豐富。
時至今天,奧運製作已經累計超過萬小時,全球各地的觀眾都有機會收看奧運賽事,即使在一些落後地區,國際奧委會也會免費提供比賽片段,讓更多人能夠感受到奧運的魅力。
這幾十年來,電視科技的飛速發展深深植入了每個人的心中,像何詩蓓和張家朗等運動員的名字更是家喻戶曉,科技進步幫助了體育製作人。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只有兩個電視台轉播奧運,發展到今天,包括衛星、互聯網、5G和雲端等的多元化傳播方式,以光纖和跨海光纜等渠道將比賽信號傳送到各地。然而,是否所有渠道都能百分之百地確保信號的傳送呢?事實上,沒有任何系統能做到完全無誤。過去,衛星轉播的安全性被評估為98%,即使再增加一條光纖渠道作為備份,也僅能達到99.8%的安全性,這意味着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出現故障。筆者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花費500萬港元租用額外的傳輸渠道作為備份,因為如果傳輸出現問題,所有在奧運場地的投資將付諸流水。然而,曾經有某電視台的老闆認為98%的安全性已足夠,因此不願意做備份。當問題真的發生時,卻將責任推給了員工,導致同事們憤怒離職。參與了11次奧運轉播,我每一次都保持着備份的習慣,因為失誤是絕對不容許的。
2000年悉尼奧運時,我們曾經使用備份信號轉播籃球比賽,當時正常信號突然中斷,幸好在一秒內成功切換到備份信號。雖然TVB和ATV是競爭對手,但我們在衛星轉播中也曾互相提供備份,整個製作團隊的每一部攝影機都在互相作備份,尤其是主攝影機,通常會有兩部同時拍攝,以防其中一部出現故障。此外,電力供應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會在現場配備發電機,以防萬一,如果場地停電,我們也能確保轉播不受影響。
體育製作團隊雖然專注於比賽的拍攝和轉播,但每一個環節都牽涉到眾多技術工作,這些細節的把控,正是我們成功背後的重要因素。下次再與大家深入討論這些技術背後的故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