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Internet Explorer、Microsoft Edge 或Safari。
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爆料熱線
熱門搜尋:
全部
下拉
全部
報紙
視頻
從新到舊
下拉
從新到舊
從舊到新
搜全文 
下拉
全文
標題
關鍵字
列表菜單 列表菜單
卡片菜單 卡片菜單
北部都會區|學者倡與深圳接壤區域建多個「超級特區」 加快實質項目落地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最近提到希望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及副院長肖耿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出多個大膽建議,建議在北都區與深圳接壤的區域,建立多個深度合作的「超級特區」,讓前來註冊總部的企業與其在深圳設立第二總部的企業實現資金、信息等自由流動的「總部通」機制,藉此大幅降低北都區的發展成本,同時促進深港兩地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加快北都區實質項目落地。
發佈時間
吳依媚
收藏
取消收藏
來論|強化特區主導角色 重塑北都產業格局
特區政府發展局日前宣布中止原定於本周五(25日)截標的元朗與洪水橋兩幅產業用地招標計劃,並分別改為交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發展微電子生態圈,以及納入更大範圍的產業園區政策研究。此舉一經公布,隨即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發佈時間
龔友媛
收藏
取消收藏
對於北都區 搬遷戶、棕地作業者有話說
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未來房屋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主要來源,最終能容納約250萬居住人口和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在這個歷時多年、涉及極大片土地的項目推進過程中,必然有不少人受收地影響而要搬遷。香港文匯報近日訪問獲安置到專用安置屋邨的租戶、已遷至新大樓的安老院舍院友及職員,以及已另覓土地繼續經營的棕地作業者,他們均異口同聲地支持發展北部都會區,認為應愈快愈好,又認為政府相關部門與其他機構在搬遷過程中提供的協助與支援到位,對新生活躊躇滿志、對香港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發佈時間
梁美玲
收藏
取消收藏
北都區建設提速提效 打造發展新引擎
作為特區政府的旗艦項目,北部都會區的面積約佔香港三分之一,其人口亦將佔香港的三分之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特區政府對北都區發展高度重視,積極以各種方法不斷提速提效。例如,特區政府於2023年修訂法例,加快城規、收地、道路刊憲及環評工作等法定程序,令新發展區由開始研究到開始產出土地的時間,由過去約13年大幅縮減至7年,至今已收回約400公頃私人土地、平整80公頃土地及落成3,000個住宅單位,粉嶺北亦已有第一個私人屋苑落成。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政府
收藏
取消收藏
引領高校進駐北都區 吸納人才倚港興業
美國國土安全部早前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至美國時間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更簽署公告,暫停持有簽證的哈佛大學新生入境,還指示國務院考慮撤銷符合公告標準的哈佛在校生現有的簽證。香港正全力推進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區政府與高等教育界可把握機遇,加強向世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並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建設,吸引受影響學者、學生轉至香港,倚港興業。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教育
收藏
取消收藏
北都區發展紅利無限 基建節奏須「唱快板」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是香港未來經濟與民生重塑的重點方向,也是特區政府對接國家戰略、邁向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部署。這個藍圖不單承載着市民對土地與房屋供應的期望,也肩負着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經濟增添動能的任務。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政府
收藏
取消收藏
李婉茵:北都大學城 學研產居新引擎
香港北部都會區(北都區)的發展正處於關鍵時刻。隨着人口增長、經濟轉型及教育需求的急劇上升,政府亟需制定前瞻性規劃,其中以「大學城」項目為核心,應優先上馬,並結合「學研產居」的概念,同時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土地價值最大化,實現產業升級的最終願景。
發佈時間
曾浩榮
收藏
取消收藏
「片區開發」產業先行 打造香港發展新引擎
「片區開發」是本港土地發展新模式,成功中標的發展商需就所有用地作土地平整和建設基礎設施,然後保留住宅用地自行發展,而完成興建公共設施例如道路、休憩用地後,會交回政府管理。這意味着發展商要負擔土地平整和建設基礎設施的成本,承擔一定財務風險。但是,即使當前市場不明朗因素較多,發展商仍踴躍遞交意向書,顯示他們經過深思熟慮,不僅對「片區開發」模式的商業前景有信心,更對北都區乃至香港的未來抱樂觀態度。有發展商負責人就表示,對北都區各個片區的發展均會進行研究,長遠看好其發展潛力。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北都區建設一呼百應 打開創新發展新天地
香港發展一直牽動着中央的心。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在港發表的重要講話、今年習主席給香港寧波籍企業家的回信、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香港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和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與香港工商界代表交流的講話,這一系列中央領導講話和中央重大會議決定,一次又一次明確傳遞中央關心、重視、支持香港發展的強烈信息,引領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保障、促進香港繁榮穩定。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借鏡廣東發展經驗 促進北都區建設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改革求變措施,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其中重要內容,此次大灣區之行迅速落實施政報告的構思。訪問團行程緊密,走訪了大灣區五個內地主要城市:佛山、廣州、東莞、惠州和深圳。每到一地,訪問團成員都深入考察當地的開發區、新興產業項目,與當地政府及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讓訪問團成員對大灣區內地各城市的發展現狀有了更直觀全面的了解,為未來進一步深化粵港經貿合作奠定更堅實基礎。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為土地拆牆鬆綁加快「北都區」建設
傳統的補地價方式,發展商要就土地補地價金額與地政總署討價還價,如不接受地政總署評估的補價,發展商可以提出上訴,程序冗長。一次補地價可能要經過多次上訴才能達成協議,時間以年計,拖慢了土地發展步伐。因此地政總署參考了新加坡的方式,在工廈重建試行「標準金額」補地價。這樣做的好處是政府會定期公布各分區的補地價「標準金額」,為發展商預先提供確定性,不用費時與政府反覆商討,鼓勵更多發展商提早籌劃及落實發展計劃。
發佈時間
文匯報
收藏
取消收藏
北部都會區|學者倡與深圳接壤區域建多個「超級特區」 加快實質項目落地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最近提到希望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及副院長肖耿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出多個大膽建議,建議在北都區與深圳接壤的區域,建立多個深度合作的「超級特區」,讓前來註冊總部的企業與其在深圳設立第二總部的企業實現資金、信息等自由流動的「總部通」機制,藉此大幅降低北都區的發展成本,同時促進深港兩地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加快北都區實質項目落地。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來論|強化特區主導角色 重塑北都產業格局
特區政府發展局日前宣布中止原定於本周五(25日)截標的元朗與洪水橋兩幅產業用地招標計劃,並分別改為交由香港科技園公司發展微電子生態圈,以及納入更大範圍的產業園區政策研究。此舉一經公布,隨即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對於北都區 搬遷戶、棕地作業者有話說
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未來房屋土地供應的其中一個主要來源,最終能容納約250萬居住人口和提供約65萬個工作職位。在這個歷時多年、涉及極大片土地的項目推進過程中,必然有不少人受收地影響而要搬遷。香港文匯報近日訪問獲安置到專用安置屋邨的租戶、已遷至新大樓的安老院舍院友及職員,以及已另覓土地繼續經營的棕地作業者,他們均異口同聲地支持發展北部都會區,認為應愈快愈好,又認為政府相關部門與其他機構在搬遷過程中提供的協助與支援到位,對新生活躊躇滿志、對香港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北都區建設提速提效 打造發展新引擎
作為特區政府的旗艦項目,北部都會區的面積約佔香港三分之一,其人口亦將佔香港的三分之一,行政長官李家超與特區政府對北都區發展高度重視,積極以各種方法不斷提速提效。例如,特區政府於2023年修訂法例,加快城規、收地、道路刊憲及環評工作等法定程序,令新發展區由開始研究到開始產出土地的時間,由過去約13年大幅縮減至7年,至今已收回約400公頃私人土地、平整80公頃土地及落成3,000個住宅單位,粉嶺北亦已有第一個私人屋苑落成。
發佈時間
政府
收藏
取消收藏
引領高校進駐北都區 吸納人才倚港興業
美國國土安全部早前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至美國時間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更簽署公告,暫停持有簽證的哈佛大學新生入境,還指示國務院考慮撤銷符合公告標準的哈佛在校生現有的簽證。香港正全力推進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區政府與高等教育界可把握機遇,加強向世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並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建設,吸引受影響學者、學生轉至香港,倚港興業。
發佈時間
教育
收藏
取消收藏
北都區發展紅利無限 基建節奏須「唱快板」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是香港未來經濟與民生重塑的重點方向,也是特區政府對接國家戰略、邁向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部署。這個藍圖不單承載着市民對土地與房屋供應的期望,也肩負着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經濟增添動能的任務。
發佈時間
政府
收藏
取消收藏
李婉茵:北都大學城 學研產居新引擎
香港北部都會區(北都區)的發展正處於關鍵時刻。隨着人口增長、經濟轉型及教育需求的急劇上升,政府亟需制定前瞻性規劃,其中以「大學城」項目為核心,應優先上馬,並結合「學研產居」的概念,同時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實踐土地價值最大化,實現產業升級的最終願景。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片區開發」產業先行 打造香港發展新引擎
「片區開發」是本港土地發展新模式,成功中標的發展商需就所有用地作土地平整和建設基礎設施,然後保留住宅用地自行發展,而完成興建公共設施例如道路、休憩用地後,會交回政府管理。這意味着發展商要負擔土地平整和建設基礎設施的成本,承擔一定財務風險。但是,即使當前市場不明朗因素較多,發展商仍踴躍遞交意向書,顯示他們經過深思熟慮,不僅對「片區開發」模式的商業前景有信心,更對北都區乃至香港的未來抱樂觀態度。有發展商負責人就表示,對北都區各個片區的發展均會進行研究,長遠看好其發展潛力。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北都區建設一呼百應 打開創新發展新天地
香港發展一直牽動着中央的心。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在港發表的重要講話、今年習主席給香港寧波籍企業家的回信、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在香港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和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深圳與香港工商界代表交流的講話,這一系列中央領導講話和中央重大會議決定,一次又一次明確傳遞中央關心、重視、支持香港發展的強烈信息,引領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保障、促進香港繁榮穩定。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借鏡廣東發展經驗 促進北都區建設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年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改革求變措施,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其中重要內容,此次大灣區之行迅速落實施政報告的構思。訪問團行程緊密,走訪了大灣區五個內地主要城市:佛山、廣州、東莞、惠州和深圳。每到一地,訪問團成員都深入考察當地的開發區、新興產業項目,與當地政府及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讓訪問團成員對大灣區內地各城市的發展現狀有了更直觀全面的了解,為未來進一步深化粵港經貿合作奠定更堅實基礎。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為土地拆牆鬆綁加快「北都區」建設
傳統的補地價方式,發展商要就土地補地價金額與地政總署討價還價,如不接受地政總署評估的補價,發展商可以提出上訴,程序冗長。一次補地價可能要經過多次上訴才能達成協議,時間以年計,拖慢了土地發展步伐。因此地政總署參考了新加坡的方式,在工廈重建試行「標準金額」補地價。這樣做的好處是政府會定期公布各分區的補地價「標準金額」,為發展商預先提供確定性,不用費時與政府反覆商討,鼓勵更多發展商提早籌劃及落實發展計劃。
發佈時間
收藏
取消收藏
顯示更多

點擊排行

新聞回顧
上一個月
2020
顯示年
7
顯示月
下一個月
點擊前往下載香港文匯網APP以獲得更多體驗 APP  下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