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港教育配套需追上 企業「AI商」助走得更遠
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全球商業格局,一些企業還在觀望,一些企業經已起跑,而真正衝在最前的,是那些識別並搶佔「關鍵人才」的高管尋聘公司。特區政府「搶企業、搶人才」政策,也正好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面對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要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香港必須加速「搶人才」步伐。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駐上海辦事處的合夥人兼全球科技與服務業務部中國區負責人鄭宇彤,正是這場AI人才爭奪戰的觀察者和參與者。在他看來,企業應加速培育應對AI變革的綜合能力,提升自身「AI商」,構建起容納創新、快速學習的運行機制,才能在AI時代更具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孔雯瓊 上海報道
全球AI人才缺口預料急增至數百萬,由國際金融論壇(IFF)今年7月發布的《IFF全球人工智能競爭力指數報告》(第三部分)估算,目前全球AI人才總量約300萬人,其中研發技術類人才佔比32.6%。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AI人才缺口或將突破280萬,較當前增長近一倍。
港3年創科人力缺口逾2萬
據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於去年11月發布的報告預計,到2028年,香港整體人力短缺達18萬人,其中創新及科技產業的短缺較明顯。創科業界的人力需求預計將由2023年的6.02萬人增至2028年的9.64萬人,並於2030年超過10萬人。預計至2028年,香港創科業界將面臨1.8萬至2.3萬人的人力短缺,高需求職業包括項目經理、數據分析師,以及人工智能、新能源科技、微電子及製藥等領域的創科專才。
AI人才渴市 需全球招聘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目前難確實估計香港實際AI人才缺口,但如果企業想訓練一個AI大模型或大型語言模型(LLM),就必須在內地或者海外尋找人才,而香港本身的相關人才供應仍然未能追上需求。AI人才需求出現急劇增長,惟本地相關教育配套發展需時,因此需要加快內地與香港的融合,估計最快要到3年至5年內才能有足夠的AI人才供應。
在過去幾年裏,鄭宇彤帶領的團隊已為數十家中外企業完成了AI相關高管招聘項目,包括Google、微軟和Uber等科技巨頭,涵蓋金融、醫療、工業和消費等多個行業。他表示:「我們不只是招人,我們是在幫企業回答戰略問題:要如何比競爭對手走得更快更遠?有沒有意識到AI潛在的對業務模式、業務場景帶來的革命性變化。」
在人工智能成為企業戰略關鍵詞的今天,不少管理者還在糾結「要不要上AI」,而更成熟的企業已經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AI商」夠不夠?所謂「AI商」 (AIQ),是海德思哲提出的一個時代性概念,指的是企業應對AI變革的綜合能力。
鄭宇彤指出,真正推動AI落地的,不是某一個天才工程師,而是組織內部的「支持系統」與管理結構是否能夠對等進化。「AI項目的成敗,從來不只是技術問題。」鄭宇彤總結說,「企業要真正具備AI落地能力,必須從組織層面構建出一整套容納創新、快速學習的反饋閉環。這才是『AI商』的核心。」
招聘專才為企業生存必選項
在許多企業眼中,招聘AI人才已成為「生存必選項」。鄭宇彤認為,招聘AI人才絕不能僅僅理解為「崗位補充」,AI「人才之爭」更深層次是企業管理思維的一次革新。人工智能將企業帶入一個全新的應用維度,但暴露出兩個現實難題,包括AI人才極度稀缺,以及許多企業並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這項技術。
鄭宇彤形容,AI人才不是企業的「外掛」,而是觸發管理模式升級的「開關」。企業實控人和核心管理者必須改變思維方式,需要更加敏銳地關注外部變化。「企業管理者每天都得想一想:有沒有什麼新技術正在改變行業?同行是不是已經靠新技術拿到了優勢?能不能用AI做出新產品、新服務,給客戶新的體驗?只有這樣,公司才能比別人跑得更快、更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