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專業保安協會(香港)前主席李裕炎(右一)、國際專業保安協會(香港)主席葉建文(中)。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業俊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業俊)人工智能(AI)逐步滲透各行各業取代人力,特別是傳統的勞動密集行業,AI保安系統的廣泛應用正可彌補人力不足。國際專業保安協會(香港)前主席李裕炎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人力資源是保安行業面對的最大困難,目前業界正面對老齡化問題,人手短缺達9,000多人。香港愈來愈多場所已添置AI保安系統及採用保安機器人,相信可紓緩人手不足的壓力,同時提升業界整體質素。不過 ,他強調保安始終需要「人」來處理突發情況,提供即時救急服務,而且智能保安系統涉及龐大的前期投入,AI無法完全取代保安人員。場所的保安工作仍要以真人保安為主力,配置AI保安的比例不應超過50%。

李裕炎說,使用智能保安系統後,保安工作效率在某些方面獲得提升,例如保安機器人可減少前線保安員與客人衝突的機會,而且可作為移動監視系統,讓控制室內的保安員可以透過保安機器人實時監察周圍環境;至於AI閉路電視系統除可以偵測火災,具人臉識別功能的閉路電視可以大幅縮短搜索可疑分子的時間。

業界老齡化 急需科技增效率

目前香港保安業持績面臨老齡化,保安公司正轉向用科技填補人手空缺以確保營運效率,而非單純取代實體人員。李裕炎認為,AI機器人可以擔任較簡單的日常工作,一旦出現突發事件或發生災難,仍必須要有「人」去處理。「例如有人受傷,機器人做唔到急救。而機器人暫時仍無法處理突發的暴力事件,因現場情況非常複雜,包括照顧傷者、控制人群、應付施襲者等,仍需要由人處理。」

再者「整體成本唔係慳好多。」他進一步解釋,場所要先斥資投入智能系統,往往所費不貲。除了初期投入,智能系統亦要定期保養,而且系統及機器人都有一定「壽命」,需要定期更新或更換。他強調,保安始終與警察及消防一樣,需要「人」來處理問題,因此智能系統不能取代超過50%人手。

保安機器人需花費25萬

國際專業保安協會(香港)主席葉建文補充,保安場所可大致分為商業、住宅及小型樓宇,由於添置智能保安系統需先投入一筆資金。成本方面,智能系統有平有貴,近年隨相關產品愈出愈多,價錢亦大幅遞減。例如AI閉路電視鏡頭最平僅200多元;至於保安機器人一般售價約每部5萬元,惟另需要軟件配置、維修及保養等費用,大致需投放多20萬元,成本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