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Net團隊成員透過講座與演示推廣其研發技術與業務。 城大圖片
●石致宇(左三)與GeneNet核心團隊。 受訪者供圖
●藥廠只要上載藥物實驗相關數據,通過GeneNet的AI平台分析,就可以得出藥物與基因排序之間的關聯性。 受訪者供圖

新藥研發過程中,心臟毒性評估是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有獲本港大學支持的初創公司透過人工智能(AI)基因電路設計及幹細胞技術,培養出可跳動的「心臟類器官」,使新藥研發早於臨床前開發階段,即可於實驗室內準確預測療效和毒性,從而更高效、準確度地預測藥物的副作用,有助加快藥物開發進程。公司負責人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指,相比傳統動物實驗,這項新技術更快、更準、更人道,並且相比傳統方法可將成本降低約三分之一、檢測時間縮短一半,準確度與重現性方面也具明顯優勢。未來會致力完成其測試及優化,使其達到全面商業化的水平。●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傳統市場多依賴動物實驗進行心臟毒性評估,但此方法不僅費用高、耗時長,亦涉及動物實驗的倫理爭議,更重要的是,動物器官與人類器官對同一藥物的反應常有差異,影響測試的準確度。」獲香港城市大學HK Tech 300支持的初創企業GeneNet(香港恩網),創辦人兼行政總監石致宇解釋,動物實驗與細胞培養無法完整模擬人類心臟複雜結構與功能,例如人類與動物的心臟離子通道不同,導致動物實驗結果在人體上只能作參考,另外心臟毒性有隱藏性,有時候在長期累積、罕見不良反應或合併疾病下才出現,在現有測試下會被低估。

為此,GeneNet團隊利用AI基因電路設計配合幹細胞培養技術,成功培養出心臟類器官,不論在基因表達、生理功能及生化特性上,皆能高度模擬真實人類心臟。「透過研究心臟發育生物學,我們掌握幹細胞分化成心臟細胞所需的關鍵生化條件,並將這些『分化配方』在體外實驗室環境中精準製造心臟類器官。」

石致宇特別提到,團隊最終培養出的心臟類器官能夠自主跳動,且節律與強度與真實心臟高度相似,能為藥物心臟毒性測試提供更真實且可靠的模型。

臨床前可準確預測藥物副作用

石致宇指出,團隊的AI基因電路設計專利,可以調整、設計並導入類器官細胞的基因網絡,從而在藥物測試時,更精確地了解特定或個別基因對藥物的不同反應,包括藥效、毒性、用藥強度等變化。「目前在早期藥物試驗階段,往往無法以現有的心臟毒性測試找出『真實』毒性和功效,甚至於第二、第三階段的臨床實驗才能篩走不理想的候選藥物。我們的AI基因電路設計則允許多個基因作為輸入,來預測心臟發炎和毒性,可在臨床前藥物開發階段,高效並準確預測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是心律不正、炎症等症狀。

「我們的方案讓藥廠能將新藥直接加入心臟類器官中,即時觀察細胞反應,更精準模擬人體對藥物的效果與副作用,從而加速藥物研發周期降低臨床試驗風險。」石致宇分享指,目前公司已有為八款藥物進行臨床前藥物測試,包括癌症相關的藥物。

長遠考慮開發腎臟毒性檢測

團隊未來並計劃開發肝臟毒性測試平台,長遠亦考慮進一步擴展腎臟毒性檢測,特別針對化療藥物、抗生素及慢性腎病高風險族群,提供專屬風險評估。

另外,公司研發的「AI+生物信息學」平台GeneX,可透過簡化基因分析的呈現,幫助各大科研實驗室處理生物信息學數據,「過去我們分析基因測序數據時,需要逐一手動撰寫程式碼,耗時且品質參差。經過多年研發,我們將自家AI演算法整合成GeneX,一鍵即可批量處理數據並生成完整分析報告,將效率提升至少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