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人口持續老齡化,但工聯會婦女事務委員會調查發現,僅有25%的46歲以下未生育受訪者表示四年內會考慮生育,62.5%無意生兒育女。住屋問題、撫養孩子的經濟負擔及時間成本,是受訪者眼中的最大阻力。工聯會副會長、工聯婦委主任程岸麗認為,緩解生育阻力並非單靠「一次性資助」能解決,建議政府優化公共託育服務,為12歲以下兒童的父母每年派發不少於2,500元的育兒津貼,以及研究推出基層年輕夫婦過渡性宿舍等,以鼓勵女性生育。●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
工聯婦委今年6月至8月進行問卷調查及焦點小組訪問,收回447份問卷,當中46歲以下受訪者佔315份,結果顯示香港生育意願處於極低水平。立法會議員陸頌雄指出,香港女性生育率約0.8,即每名女性平均生0.8個孩子,為全亞洲最低。78.8%受訪者將「住屋問題」視為影響生育的關鍵因素,當中59.2%指住房條件對生育決定有「極大影響」,另有79.9%和77.8%將養育子女帶來的經濟壓力與時間成本,列為阻礙生育主因。
婦委委員繆天慧指出,焦點小組訪問中,不少年輕夫婦因住屋問題被迫分居;問卷亦顯示67.4%受訪者認為夫妻雙方的工作與事業發展影響生育決定,基層群體、高學歷及低收入人群均受經濟壓力或職業規劃制約,生育意願低迷。
工聯婦委副主任洪美容指出,46歲以下受訪者對社區託育支援服務評分僅2.52分(滿分5分),有關服務供應不足、時間錯配問題長期存在,導致港人「不敢生、生不起」。受訪者反映部分地區託育名額少、資訊不足,不少人不清楚鄰近託育資源。同時,72%的已育人士對「為0至12歲家長每年提供持續育兒津貼」給予4分以上,顯示認同該政策能減輕基層家庭負擔。對比周邊地區,澳門向3歲以下永久性居民兒童每月發放1,500元育兒津貼,香港可參考。
繆天慧並說,有已育有一女的單親母親反映,因無工作、經濟壓力大,且無人協助託育,明確表示「不再生育」;另有夫婦反映雙方收入難負擔租樓或供樓開支,不僅影響生育意願,甚至推遲結婚計劃。
盼建「全生命周期支援體系」誘生育
她強調鼓勵生育需構建「全生命周期支援體系」,從託育、就業、住屋、津貼等多方協同發力,推動香港成為生育友好型社會,應對超低生育率帶來的長期挑戰。
工聯婦委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推動彈性工作與產後保障,調查顯示45.7%有子女群體認為彈性工作至關重要,64.7%認同彈性工作可協助婦女就業,建議企業為產後返崗女性提供輕工作、彈性工時,並立法設立6個月「產後保障期」,禁止僱主隨意解僱產後女性。
另提出增加育兒假期,調查指六成以上育有子女的夫婦,希望為育有0至7歲兒童的家庭每月增加一日育兒假;優化育兒津貼,建議在現有一次性2萬元生育津貼基礎上,新增「0至12歲兒童每年不少於2,500元持續性津貼」,且不設收入或資產審查。
陸頌雄表示,公屋輪候時間長,不少年輕夫婦30多歲結婚後要等到40多歲上樓才考慮生育,錯過生育黃金期,建議研究放寬「公屋租戶紓緩擠迫調遷計劃及改善居住空間調遷計劃」,並推出基層年輕夫婦過渡性宿舍,解決「有屋住才敢生育」的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