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琼 全國人大常委
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筆者有幸親臨現場觀賞。在這場舉世矚目的閱兵式上,新型作戰力量精彩亮相,不僅展示了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更是向那段艱苦卓絕的鬥爭歲月致以最深切的緬懷。閱兵所展示的,是一個文明古國對和平發展的堅定追求,我們以強大軍力告慰先烈,以發展成就昭示未來。當全民族攜手奮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這場閱兵首先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銘記歷史,才能真正開創未來。80年前,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難之際,以血肉之軀築起長城,用14年浴血奮戰贏得最終勝利。受閱的每一支隊伍、每一件裝備,都承載先烈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故事。本次閱兵的核心就是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正是要喚醒這種穿越時空的精神力量——那是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更是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今天,世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幾率較小,但是抗戰精神中的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在現代社會仍然有着積極的意義。例如,面對外部技術封鎖,許多科研工作者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攻堅克難,在晶片、航天等關鍵領域尋求突破;同時,今天抗戰精神仍然是激發愛國情懷、凝聚全民共識的強大精神紐帶。
烽火歲月發揚不朽精神
歷史昭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從提出持久戰戰略到開闢敵後戰場,從宣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到發動群眾游擊戰鬥,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引領民族救亡的燈塔。此次閱兵中,象徵不同戰區的方陣依次受閱,正是對全民族抗戰格局的生動再現: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相互配合,軍隊與民眾並肩作戰,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同仇敵愾。香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香港同胞始終與祖國命運相連。抗戰時期,香港成為國際援華物資的中轉站,無數青年奔赴內地投身救國;筆者有幸與香港觀禮團成員在天安門城樓見證盛典,印證着「一國兩制」下國家認同的深刻回歸。
凝聚全民族的勝利之魂
中國經歷過因軍事落後而挨打的沉痛教訓。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歷史的血跡斑斑可見。香港受到英國百多年殖民管治正是這段屈辱的縮影。中國近代史的屈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軍事落後,無法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開始了強軍之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成為了國家軍隊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然而,許多香港市民,特別是青年人不知道,由於西方霸權主義一直要打壓中國的崛起,國家在許多關鍵軍事科技領域被封鎖,這反而倒逼我們走向自主研發的道路。筆者非常自豪地看到,在本次閱兵中,裝備自主化比率非常高,當國產高機動雷達預警系統、無人機作戰群等新質戰鬥力亮相,當軍事航天與網絡空間部隊首次展示,我們深切感受到國富民強的自豪。
閱兵展示的強大軍力,本質上是捍衛和平的盾牌。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此次閱兵正是以史為鑒、反對戰爭、守護和平的堅定立場。閱兵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展示,更是民族凝聚力的升華。世界看到的不是「國強必霸」的邏輯,而是一個文明古國對和平發展的執着追求。從抗戰烽火到閱兵盛典,歷史長河奔湧向前。80年後的今天,我們以強大軍力告慰先烈,以發展成就昭示未來。銘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珍視和平,更需強大國防。當香港與祖國同心同向,當全民族攜手奮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