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香港同胞從未缺席。」從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到改革開放的矚目成就,香港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作出獨特而重要的貢獻。在國家發展的路上,香港一直是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香港必將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香港力量。
香港的抗戰歷史,不只是軍事上的參與,更是一段守護中華文明、延續文化火種的崇高歷程。1941年香港淪陷,數百名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身陷險境。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是當時唯一一支成建制、始終堅持抗戰的武裝力量,是香港抗戰的中流砥柱。
其中,中共地下組織和數支武工隊(港九大隊前身)執行了聞名中外的「秘密大營救」,將茅盾、鄒韜奮等文人義士,從日軍嚴密封鎖中秘密轉移。隊員與文人互換衣服、偽裝農夫、藏身樹洞,歷盡艱險,為的是保住中華文化的血脈。這些被救出的文人後來在內地繼續以筆為槍,辦報刊、寫文章、拍電影,點燃抗戰的輿論火焰。香港在烽火歲月中成為「不滅的文化據點」。此外,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勇救盟軍飛行員,並與盟軍合作,提供準確、及時、高質量情報,為共同打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這段抗戰歷史不僅見證了香港同胞的勇氣與擔當,更顯示香港在國家不同發展階段一直擔當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成為國家與世界接軌的橋樑。海外資金、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超過一半是經香港進入內地。1978年,中國內地第一家來料加工廠由港商在廣東東莞開辦;1980年,香港企業家伍淑清註冊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1983年,由香港愛國商人霍英東與內地合資的白天鵝賓館在廣州正式開業,成為內地首家五星級賓館……香港像一座堅實的橋,連接中國與全球,既是「國家的窗口」,也是時代的紐帶。
香港與祖國同心同行,內地數十載如一日支持香港發展,為香港由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副會長林鳴,其兒時凌晨排隊買豬肉、全村圍觀九吋電視的場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物資充盈、資訊發達的新時代。他說:「能夠趕上這個時代,真的非常幸福。」這份幸福來之不易,背後是無數人的付出與堅持,是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的歷程。
展望未來,香港善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顯著優勢,在國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繼續發揮金融、創科、文化等多方面的優勢,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化國際交往合作,當好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與國家同進步、共繁榮,為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香港從來不是孤島,無論抗戰時守護文化、守護家園,還是現時助力國家,香港人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住根、望向未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