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培勳 瞻行資本創始人

不久前結束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觀眾們被一系列炫目的展示所吸引:人形機器人跳舞、賽跑、對打,甚至還能和人類來一場趣味拳擊賽。現場掌聲和驚嘆聲不斷,這種「炫技式」的表演無疑讓機器人更接近大眾的想像。

但作為曾經的自動駕駛創業者,並且與宇樹、眾擎、逐際動力等人形機器人企業有過合作和交流,筆者想提出一個問題:機器人真正的「厲害」,到底應該體現在哪?

為什麼「疊衣服」更重要

如果讓我選擇,我會認為「疊衣服」比「跳舞」更值得關注。跳舞展示的是協調性和娛樂性,而疊衣服、整理冰箱、餐廳上菜這樣的動作,代表了機器人向家庭、服務業甚至工業走向落地的關鍵一步。就像自動駕駛最初的挑戰並不是「能否在賽道上飛馳」,而是「能否在城市交通中安全、穩定、可複製地運行」。機器人要真正走向規模化,也必須從「炫技」跨向「實用」。

事實上,內地機器人產業在「小腦和四肢」上已經很強——電機、傳感器、結構件、供應鏈都很完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到國產機器人在跑步、跳舞時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但真正的門檻在於「大腦」。機器人不僅要「會動」,更要「會想」,能夠理解環境、推理任務、規劃動作。這要求人工智能的突破,尤其是具備感知、推理和規劃能力的 VLA 模型、世界模型。

美國的 Figure 公司最近發布的 Helix 系統就是一個信號。它讓機器人學會了摺疊衣服、整理冰箱,還能通過語音指令協作完成複雜任務。兩台機器人在沒有預設固定程序的情況下,僅憑聽取人類指令,就能相互配合完成目標。這種「即時理解—靈活執行」的能力,才是機器人產業真正的里程碑。

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 Optimus 也正在嘗試類似的落地。在一次演示中,它被安排在餐廳遞送爆米花。當它發現盒子只裝了一半時,能夠主動選擇合適的捏合力遞回機器填滿,再交給顧客,最後還做了一個「點讚」的動作。這個小細節背後,體現的正是對場景、物體和人類需求的綜合理解。

這些看似簡單的能力,卻遠比一場舞蹈或一場拳擊賽更難。

產研協同 香港新機

這場機器人浪潮,對香港而言同樣帶來啟發。香港的高校和研究所在 AI 理論、軟件算法、國際化應用場景方面具備優勢,而內地的產業鏈完善、硬件成熟。如果兩地能夠加強協同,把香港的科研成果與內地的工程能力結合,就有機會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新賽道上贏得先機。

此外,香港還是中西文化薈萃的重要窗口。內地的機器人企業如果能夠在香港長期進行展示、參與活動,不僅能與國際舞台接軌切磋,還能讓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的機器人實力。這對於補強人工智能軟硬件協同的短板,推動整個大灣區形成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創新高地,都具有戰略意義。

機器人「跳舞」令人驚嘆,但「疊衣服」才真正改變生活。跳舞是表演,疊衣服是服務;前者讓人們驚呼「原來機器人也能這樣」,後者則讓人們意識到「原來機器人真的能幫我解決問題」。

下一次,當我們在大會上為舞姿喝彩時,也別忘了思考:機器人究竟該為人類社會解決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