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到2025年7月,南京大屠殺登記在冊的倖存者僅剩26人;
到2025年5月,中國大陸地區登記在冊的「慰安婦」制度受害倖存者只剩7人;
健在抗戰老兵的平均年齡從2015年的90歲上升到近百歲……
承載着抗戰印記的鮮活個體,正加速離開我們;史料的挖掘分析難度,亦越來越大。
所幸有這樣一群人,為搶救記憶、追尋歷史真相不斷努力。
香港文匯報今起一連四日推出系列專題,以不同形式記錄、研究抗戰歷史的受訪者,與我們分享追尋歷史過程中的心路點滴。
我們相信,他們為之付出的努力,在不同尋常的時空坐標中,將為民族記憶刻下新的印記。
「我現在最怕的就是時間過得太快,因為在世老兵大都已過耄耋之年,很多更是到了百歲高齡,所以我需要和時間賽跑,而且要盡可能跑『贏』時間……」緣於對爺爺的思念,還有連一張爺爺身穿戎裝的照片都沒留下的深深遺憾,5年前,還在上大學的陝西青年韓佳龍拿起相機,開始義務為老兵拍攝影像。5年來,從兼職拍攝到全職投入,這位「90後」青年帶領團隊,奔赴全國11省46個城市,為320位老兵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拍的老兵越多,我越發現自己做的還是很少,我現在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再快一點、多拍一些,盡我所能讓更多老兵留在被『看到』的歷史中。」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西安傳真
韓佳龍的爺爺是一位老兵,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和很多老兵一樣,爺爺生前很少提及自己的軍旅歲月,所以從小到大,我和全家人就都只知道他是一位解放軍,對於他參加了哪些戰爭,以及有關的故事,我們一概不知。」家中沒有留下爺爺從軍的任何影像資料,隨着老人去世,這段故事便無人知曉。
爺爺無戎裝照留憾
隨着年齡漸長,這一份遺憾在韓佳龍心中越發濃烈。大學選擇了攝影專業,不僅是為了學習一門藝術,更承載着深深的情感,「雖然不能為爺爺拍照,但他的很多戰友還健在,我去幫他們拍。爺爺的遺憾,我們的遺憾,我希望再也不要留給任何一位老兵和他們的家人。」
韓佳龍依然清晰記得當年邁出第一步時的情景。「首先是如何去尋找老兵,對於剛剛走上社會的我來說有點困難,而且也蠻有挑戰性。」好在有家人的支持,託了好多朋友,才找到兩位咸陽老兵的信息。「當我到他們家裏去時,他們的親人都很支持我,兩位爺爺也都很開心。」看着兩位身穿志願軍軍服的老人家,韓佳龍說,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爺爺。
第一次拍攝的成功,讓韓佳龍激動不已。當他把拍攝過程發到社交媒體平台後,不僅獲得很多點讚、鼓勵和肯定,更吸引不少老兵的親屬主動來找他。「我忽然意識到,其實很多老兵和家人對於拍攝戎裝照,都有強烈的意願和需求。」
其中,一位老兵的家人告訴韓佳龍,老人可能某一天就不在了,這些影像不僅幫助他們「留住」老人,更把老一輩的故事和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讓後輩牢牢記住他們的先輩是一位英雄,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剛開始時,韓佳龍和團隊一邊義務拍攝老兵,一邊做一些商業拍攝,後來,隨着老兵的信息越來越多,2022年8月份,韓佳龍索性停了商業拍攝,全職投入到老兵拍攝中。2023年1月份,韓佳龍在陝西咸陽成立愛星青年公益服務中心,成為在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公益組織。不久後,韓佳龍和團隊走出陝西奔赴四川「英雄城」攀枝花。
老兵圓夢再次「入列」
當時一位老兵的家屬聯繫到韓佳龍,告訴他老人生病住院已經一個月了,「父親這輩子也沒好好拍過一次照片,聽說您在拍攝老兵,父親特別想讓您拍一張,這樣他就又一次『入列』,和戰友們『並肩戰鬥』了。」接完電話,韓佳龍和同事快速做好準備便出發。從西安到攀枝花1,300多公里,韓佳龍一口氣開到了醫院。
時間對於韓佳龍和老兵而言,同樣寶貴。團隊抵達醫院時,正是早晨6點多,看到正在休息的老兵,韓佳龍一陣欣慰。「老爺子一般在下午打完針的時候,精神狀態能好一點,看能否在晚上六七點的時候拍攝。」
為了讓老人「入列」得更有儀式感,韓佳龍決定在醫院為老爺子拍一張「大片」。「我的想法得到所有人的贊同,當地退役軍人事務局、醫院緊急協調,我們一起布置場景,力求光線達到最好狀態。」當晚,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老爺子出現在醫院「攝影棚」,雖然老兵身患重病,但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韓佳龍分明看到,他那閃爍着堅定不屈光芒的眼神。
社會各界支持拍攝
當從攀枝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得悉當地大約有300名老兵後,韓佳龍想,「哪怕一個月、兩個月,甚至半年一年,我一定要完成所有的拍攝。」
回到西安後一周,韓佳龍和團隊又返回攀枝花,這一次,他們一待就是3個月。「最終我們跑遍了3區2縣,共拍攝了113位老兵。退役軍人事務局全力支持,志願者全情投入,從街道辦到村裏,村支書、民兵、村民都成了我們團隊的一員。」韓佳龍說,之前以為或許只有家屬才會關注老兵,這一次拍攝證明,老兵是國家的財富,他們是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