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最近提到希望加快北部都會區(下稱「北都區」)建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及副院長肖耿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出多個大膽建議,建議在北都區與深圳接壤的區域,建立多個深度合作的「超級特區」,讓前來註冊總部的企業與其在深圳設立第二總部的企業實現資金、信息等自由流動的「總部通」機制,藉此大幅降低北都區的發展成本,同時促進深港兩地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加快北都區實質項目落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昌鴻
北都區被認為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也是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節點。肖耿認為,北都區目前的發展不僅是速度慢的問題,還面對開發成本高,更重要的是欠缺具影響力的實質項目落地。特區政府為善用公帑,因此希望引入私人市場力量來開發北都區,實無可厚非,但私人資本無可避免會審慎計算這項長期投資的效益;在招商方面,北都區也會面對周邊地區激烈的「搶項目」競爭。故此,他認為北都區必須配合一些制度創新,增加實質項目落地的誘因才能建得快、有項目進駐、發揮帶動經濟的作用。
協調成本高 影響投資積極性
肖耿指,大灣區已經具備建立全球領先科創樞紐的各種要素,如香港的資本市場、深圳的科創巨頭與產業基礎、前海與河套合作區政策優勢等,但因不同制度、法律和跨境等因素,這些重要優勢要素的整合成本巨大,導致深港兩地合作企業的平均成本遠遠高於內地其他許多城市。如何降低深港合作企業、院校和金融機構的平均運作成本非常重要,因為高成本會導致企業利潤下降,影響發展積極性。
肖耿認為,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通過優勢互補,帶來的效果可以是更好地吸引全球企業、個人、政府等,積極利用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產品與服務。關鍵就是要降低使用大灣區提供的服務與產品的平均價格。而降低平均成本的關鍵不是降低世界頂尖人才的工資,也不是減少研發投資,而是通過制度、機制、政策創新,來降低整合深港各種創新要素的協調與交易成本。基於港幣的離岸市場體系的外循環,和基於人民幣的在岸市場體系的內循環,將兩大循環銜接起來,將兩地深度合作打造成為「超級經濟特區」。
為此,肖耿建議,北都區設立可以疊加兩地優勢的國家級超級特區,可以考慮在香港境內,也就是北都區與內地接壤的區域,建設一系列國家級香港與內地深度合作的超級特區,包括「大河套超級特區」、「大元朗超級特區」、「大新界超級特區」、「大沙頭角超級特區」、「機場天空之城超級特區」。北都區的這些「超級特區」可以與內地的河套、前海、橫琴、南沙,以及其他國家級產業園區一起,形成一群高質量、有規模、低成本、高回報的「1+1>2」兩地雙贏合作試驗區集群,也就是真正可以同時疊加兩地優勢的國家級「超級特區群」。
超級特區以雙總部機制為基礎
在「超級特區」的基礎上,北都區再通過制度性開放,創立「企業跨境雙總部機制」,在香港與內地的兩地合作片區,包括深圳的河套、前海、及其他重點產業合作片區,可以探索實行企業跨境雙總部特許運作機制,即允許在香港超級特區內註冊的重點香港企業可以在深圳的合作片區內設第二運營總部。北都區「超級特區」建設與跨境第二總部實行「總部通」,包括資金、信息、資源等自由流動,此舉可以創造許多高質量跨境實體經濟項目,為深港金融界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跨境應用場景與客戶。這些具有制度創新特色的改革會吸引全國及全球優秀企業落戶大灣區,帶來其獨有的「1+1>2」發展潛力與機會。
籲金融業推動高質量合作項目
此外,談到大灣區金融合作的核心與重點時,肖耿認為,大灣區的港澳與內地金融體系都並不缺乏資金和金融機構及金融服務能力,但缺高質量的實體經濟合作項目。兩地金融業不能守株待兔,而應該主動幫助政府與實業界開拓新思路、助力實體經濟項目發展,從而為金融業找到高質量的服務對象與客戶。大灣區實體經濟的合作重點應該是抓住兩地獨有的制度創新型深度合作的需求、潛力與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