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基孔肯雅熱病毒感染人數持續增加,澳門、北京也錄得輸入個案!廣東省佛山市昨日(23日)通報,自本月8日發現首宗輸入個案以來,全市累計錄得3195宗確診個案,所有病例均為輕症。有患者表示,感染後出現關節痛,全身出疹。國家疾控局表示,廣東疫情仍處於高位平台期,疫情形勢相當嚴峻,強調病毒沒有人傳人跡象,但存在跨區及跨省傳播風險。究竟什麼是基孔肯雅熱?它是如何傳播?又該如何有效預防呢?
基孔肯雅熱病毒主要透過帶有基孔肯雅熱病毒的埃及伊蚊或白紋伊蚊傳播。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這種病毒已在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被發現,當中包括非洲、亞洲、歐洲、美洲和印度洋及太平洋群島等地。
患者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和嚴重關節痛,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噁心、疲倦和出現紅疹,一般持續數天。但有些患者的關節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過其引致的嚴重症狀及死亡十分罕見,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痊癒。在偶爾的情況下病毒可引起眼、心臟及神經的嚴重併發症。現有證據顯示,曾經感染過的人士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能力。
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為2至12日。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使用退燒藥、止痛藥和補充體液。
目前,香港並未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埃及伊蚊,但有同樣可傳播病毒的白紋伊蚊,這些蚊子主要在清早和傍晚叮咬人。特區政府指,會重點監察邊境口岸蚊患,加強巡查各口岸,為抵港人士作體溫篩查。
現時沒有預防此病毒的疫苗在本港註冊。預防病毒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以及防止蚊子繁殖。大家可穿着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以減少皮膚暴露,並使用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
科學研究顯示,即使沒有病徵或尚未出現病徵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也有機會把病毒傳給蚊子,繼而造成進一步傳播。因此,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14天內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作為防蚊措施。若感到身體不適如發燒,應盡快求醫,並將行程細節告知醫生。
世界衞生組織警告,基孔肯雅熱疫情可能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爆發,呼籲各國立即採取防控措施。
評論